( 接上楼)
二、自刎的哪吒大义救百姓? 杀死了父权? 这一死值不值得?
也有不少人认为:哪吒最耀眼的一刻,不是他闹东海、抽龙筋,而是他的引剑自裁。
关于哪吒自刎的桥段,我认为上美厂制作的《哪吒闹海》是在意境上还原度最高的一部。

哪吒触犯天条之后,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乌云翻滚,浊浪滔天。李靖说:“
逆子!父母骨肉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
一边是父亲苦苦相逼,一边是龙王凶残肆虐。进退维谷的哪吒剑指苍天,昂首道:“
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祸害别人!”,又回首向李靖说:“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接下来的这一幕,是中国动画史上最悲怆的一幕:哪吒愤而举剑,割喉自杀。
新华网的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
“多少年后,哪咤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这一幕更为残酷——哪吒
割肉还母,拆骨还父。
今何在在《悟空传》的番外《哪吒传》中据此写道:
“哪吒抬起剑来,将自己血肉一块块剔下……直到将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只剩一副骨骼还立着。他又弃了剑,举右手拔下左手臂骨,又剔了肋骨,一根根,尽数弃于海中,最后终于站立不住,大笑一声,身形崩散,坠入沧海。”
关于这一死,连接着古今中外的情感理念,有许多种解读。
其一,孩子与父母、孝与不孝《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身体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古人连头发都不能轻易修剪,否则就是背叛父母。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哪吒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父母恩断义绝,真可谓是惊世骇俗。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孝也有反的一面:愚孝。三国时期的夏侯惇,战场上被射瞎一只眼睛,然后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来,吃了。他说:“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今天看来,这仿佛是精神病的行为。但在古代(今亦有),人一生下来,就欠了父母一笔厚厚的债。
在故事里,哪吒出生时头上就带着被父亲砍出的刀疤,父子俩从那时就结下了梁子。然而哪吒也并非全然不念养育之恩,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略微报答一二。比如,他抽龙筋为的就是“给爹爹做束甲”。
而在四海龙王前来寻仇的那一夜,父亲举剑相向的时候,七岁的哪吒是震惊而恐惧的。或许是因为寒心与悲愤,或许是为了达到两不相欠,又或许是揉和了以上的所有情感,哪吒最终选择了割肉剔骨。
弗洛伊德有一段话对此场景的解释天衣无缝,“当一个孩子听说他的生命是父母所给的,他对父母的柔情与变得强大和独立的冲动合为一体,他想用具有同样价值的礼物归还父母。”
(TVB版封神榜中 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其二,极端的叛逆、自我独立意识蒋勋说,哪吒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具有
现代独立意识的神了。
他在《孤独六讲》中写道:“我记得年少时,读到哪吒把肉身还给父母,变成游魂,最后找到了与父母不相干的东西作为肉体的寄托,隐约感到那是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最大的负担和束缚。”
在强调“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中,哪吒几乎是层层压制下唯一的漏洞。他用残酷而决绝的方式,夺回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他
彻底摆脱了父权约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人格独立。
“我不再是父母的衍生物,我是我自己。”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引发了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思考。在原著中作者这样描写苏明玉的内心世界:
“她这时非常理解哪吒,她也恨不得剔肉剔骨把这身血肉还给父母,从此与苏家一刀两断。”
当然,这样的独立意识也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管制。
在电视剧《海上孟府》中,孟文禄和张碧兰在无比现实的、充满勾心斗角心机暗算的上海滩守护着心中的孤岛。一封表达心意的信中也引用了哪吒割肉剔骨的典故,
这是相对于纷乱尘世的自我独立。

胡兰成也拿张爱玲比过哪吒,说她是“至纯至净莲花身。”
甚至有人为这种意识赋予了政治隐喻,指出《哪吒闹海》是反压迫、反强权的“革命的悲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吃人的,并非龙王,而是封建社会体制。
还有人说,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后革命时期。那时的人还激昂未消,情绪化严重;也有人恰恰从反方向指出:这部59分钟的动画是被**压抑的创作激情的载体,表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不过,把有着长久溯源的艺术作品与政治挂钩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
其三,俄狄浦斯情结与性隐喻“哪吒”是对中国神话心理做精神分析的重要密码,当然,也与西方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心理学层面的深层挖掘了,有点暗黑,我在这里就点到为止哈,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关键词)
许多人认为哪吒的自裁是中国所有神话故事中最酷的一刻,《哪吒闹海》曾在1980年选送戛纳;2014年在法国重映过,名字叫《哪吒王子屠龙记》,重映版海报也充分展现了一种悲壮的“
暴力美学”——它的美可能在于故事的戏剧性,通过对身体的暴力行为去完成对于伦理的颠覆。往深了说,这里面或许还有一点“死亡崇拜心理”(想想日本武士);或许还能牵扯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没能想明白的难题)
(法国重映版海报设计)

根据上一段的内容,我们能看出“哪吒”这个形象在西方也是蛮受欢迎的,这或许来源于它和希腊神话中的某种重合。一篇发表在《心理学人》的文章《“哪咤闹海”与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介绍说:中国虽没有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但“哪吒闹海”的故事说明了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变化。
“哪咤闹海”中父—母—子的三角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和《俄狄浦斯王》不同的是,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潜意识中,做出奸母杀父的行为的;而哪咤的攻击性则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出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直接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在《封神演义》中,我们却难以发现这样直接的证据。但间接的证据是有的(原文中有具体解释,少儿不宜)。接着,小说中哪咤七岁时和父亲的冲突公开化;直到他莲花复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父亲兴师问罪。
我们知道,《俄狄浦斯王》是个悲剧,一开始,他就遭到放逐,最后,自己刺瞎了双眼,自我放逐。而哪咤没有被放逐,代价却是压制自己。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是他的
无意识,哪咤却不同,他的根源在于他所处的
文化环境。
也许,这是哪咤最大的悲剧——他甚至连自我放逐的自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