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吧 关注:4,216贴子:52,156

揭秘诌教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作家揭秘红楼梦,诌教授揭秘刘作家的观点,我来给诌教授的胡诌揭秘。我所说的诌教授其实姓诌不姓周,这样说是为了免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希望大家理解。
话说刘作家揭秘红楼梦,漏洞缺点也不是没有,属于瑕不掩瑜。尤其是关于秦可卿的部分,更是指出了多年来无人指出的一大疑点,发人深省,引起了红学研究的一次不大不小的热潮。至于诌教授,胡诌之处甚多,而且手法比较高明。为何这么说,我也来胡诌胡诌。


IP属地:广东1楼2019-01-26 16:11回复
    关于秦可卿卧室中木瓜纱衾等不能保存的问题
    刘作家在讲座中第六讲明确说了,秦可卿卧室描写极度夸张,不是写实,大意是红楼梦里关于陈设的描写一律写实,几乎没有例外,唯一的例外是秦可卿的卧室描写,大家可以看看刘作家揭秘红楼梦第六讲大概11分半处。诌教授的相关言论有误导的嫌疑,如果你只听诌没听刘,可能以为刘作家不知道这是写虚,这里必须说明一下。
    其实这个相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卧室的东西是否真的能存在,根本不影响这些描写能否暗示什么。换句话说,不管小说中描写的东西是否能真实存,作者都可以用来暗示什么或者明示什么。谁规定了小说中不可能真实存在的东西,作者不能用来暗示什么?谁规定的?中国作家协会?红楼梦研究所?还是你诌教授?
    所以就算是长期担任人民文学编辑并且获得过大陆小说最高奖茅盾奖的刘作家没有傻到以为是写实,也不会影响到卧室描写是暗示身份高贵的观点,这个观点仍然是可能符合曹雪芹的用意(当然也不能就此百分百确定符合曹的愿意)。试想,如果曹雪芹写这些文字的用意就是暗示身份高贵,不管刘作家是否看出来是写虚,曹的用意还是暗示身份高贵。相反如果曹只是游戏文字,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用意,就算刘作家看出来这不是写实,他的暗示身份高贵观点还是都不符合曹的用意。是否看出来这是写虚,与曹雪芹是否用卧室描写来暗示什么没有关系。
    安禄山在这些人中有些特别,他是唯一的男性,不是皇族,但地位也不低,而且他是想篡位当皇帝的人,这对应了刘作家的相关观点,就是义忠亲王或者其儿子曾经想造反。


    IP属地:广东2楼2019-01-26 16:13
    回复
      关于卧室的文字在说明什么,诌教授在第一讲32分钟多的时候说到“是曹雪芹用来暗示……”,他没有说下去,暗示什么?暗示秦可卿因当吗?这似乎是主流红学家的看法。那好,我就用诌教授的方法应怼主流红学家,也在白家讲坛来一个“倒蛋冰也说秦可卿”:
      ---------------------------------------------------------------------------------------------------------------------------------------------------------------------
      倒蛋冰:这段描写能说明曹雪芹在暗示秦可卿因当吗?(摇摇头)不能。(右手举起食指向上)第一,这些东西真的存在吗?…………到了雍正乾隆年代,那是十八世纪初的时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就算有这被子,能传到这会儿吗?……(右手举起食指向上)第二,就算这些东西真是皇宫的,(意味深长地点头并看着大家)能搬来吗?…………所以这些东西它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小说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的东西,(目光如炬食指点点)它和证明秦可卿因当毫无关系!
      ----------------------------------------------------------------------------------------------------------------------------------------------------------------------
      按照诌教授的神逻辑,在这个问题上,诌不但反对刘作家也必然要反对主流红学家。
      可能有人说,主流红学家不能怼吗?当然可以。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不但主流红学家的因当说要反对,无论你认为这段描写在暗示什么,诌都可以也应该用“这些东西不是真的存在”等等理由反驳之。这段神秘奇妙的描写 ,诌只能认为是曹雪芹在游戏文字,曹雪芹没有暗示什么!
      但是曹雪芹写这一段,难道必然只是满足他自己的写作快感,或者兼有提供给读者阅读快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用意吗?估计绝大多数还是认为曹有所暗示,至于是否如刘作家所言是暗示出身高贵,那是另当别论。


      IP属地:广东3楼2019-01-26 16:14
      收起回复
        关于贾蓉娶了出身养生堂的秦可卿为正妻是否合理
        关于这点,诌教授的大意是:贾蓉把秦可卿娶进来,人们只会说他娶了秦可卿,不会说他娶了一个出身养生堂的女子。
        仔细看一下,诌教授在第四讲第10分钟处其实是这样说的“我们来做一个假定,假定现在有一个孩子……那么可能被人抱走,这个人可能是工人,是农民,是教师,是医生,是士兵,是军官,是政府官员,他可以是各种各样身份的人把他养大,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这个孩子的出身呢?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不会这么说,是吧……”
        果然是语焉(不详)大学的教授,很懂语焉的。为什么举栗子时,诌把秦可卿出身养生堂的这种情形改为在马路边抱回来呢?又为什么问大家“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让我来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下吧。


        IP属地:广东4楼2019-01-26 16:17
        回复
          第一,诌似乎很巧妙的用了限定句式的方法,他用了一个奇怪的句子:出身在马路上?!“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不会这么说,是吧……”?面对这个问句,大家只有摇头的份儿,因为确实没有人说某个人“出身是马路上”这种古怪的句子。趁着这个摇头劲儿,诌顺水推舟说下去:贾蓉把秦可卿娶进来,人们只会说他娶了秦可卿,不会说他娶了一个出身马路上的女子。再具体联系红楼梦,大家很容易顺着这条思路想到:(在封建社会)贾珍娶进了一个儿媳妇,人们只会说这个媳妇出身秦业家,而不会说她出身于养生堂。
          但是如果不用这个奇怪的句子句子,用别的更符合大家表达习惯的句子呢?
          比如说,改为“这个孩子是从马路边捡来的”或者“出身孤儿院(养生堂/育婴堂)”,诌教授问:“人们会说这个孩子是从马路边捡来的或者出身孤儿院(养生堂/育婴堂)?”,大家对这个问句的答案不会再是摇头了,因为完全可以说这个孩子“是从马路边捡来的”或者“出身孤儿院”。诌教授后面的“不会这么说,是吧”就讲不出来了。再稍微改一改,诌问:“人们可以说这个孩子是从马路边捡来的或者出身孤儿院(养生堂/育婴堂)?”,估计大家都会说可以呀。
          为什么诌不用大家更常用的句子,却用了一个奇怪的句子:“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
          关键可能就在这里吧,用了不同句子,答案就不一样啊。诌要的是大家摇头,而不是点头,所以就用了“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这个奇怪的问句。
          再回头看,为什么诌把出身养生堂的这种情形改为在马路边抱回来,再小人之心一下,因为这样他才好用那个古怪的句子,“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的出身是马路上?不会这么说,是吧……”


          IP属地:广东5楼2019-01-26 16:19
          回复
            加一段诌教授自己说的话:
            第二讲,36分55秒,“封建专制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封建专制,严厉的等级观、制度,到清代发展到极致。”
            本来红楼梦没有朝代,是诌教授自己经常联系到清朝说事,红楼梦毕竟也诞生于清代。注意,清代的等级观念,对以下观点来说冲突严重:对于秦可卿的出身,人们只说是她在哪家长大的,而不会说她是出身于养生堂。宁国府娶秦可卿很正常!


            IP属地:广东7楼2019-01-26 16:22
            回复
              第三讲,一开头诌教授说“贾蓉补上龙禁尉,能不能证明秦可卿出身特别高贵呢?不能”“……所以由此可见,这和她的高贵出身毫无关系”
              “那么皇上赐给秦可卿一个头衔不就行了吗?”“贾敬死了,皇上不是赐了一个吗?那多风光啊”
              刘作家并没有说贾珍给贾蓉买了一个龙禁尉,就说明秦可卿出身高贵,诌教授在反驳空气,后来诌还花力气证明龙禁尉不是实职,无意义了,刘也没有说过龙禁尉是实职。诌不知道自己是在反对不属于刘的观点吗?
              谁说皇帝在那种情况下一定要赐给一个头衔呢?诌教授又在限制别人的思维?按照刘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不对是另一回事,你要反驳他当然要弄清楚他的观点),是贾元春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告的密,皇帝知道了不想大力惩罚宁国府,只暗示贾珍让秦可卿自尽,同时这些事情要保密,以保存大家的面子。注意,要保密,保密,保密!赐一个头衔,藏匿的丑事很容易公开了,因为贾蓉之前没有任何官职,实在没有理由赐给贾蓉的妻子一个头衔。
              至于不想大力惩罚宁国府,完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因为贾元春,二是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也有一些权贵之家与贾家关系不错,如北静王,皇帝暂时不想因这件事弄得天翻地覆。同时皇帝派戴权给与一些抚慰是可能的。
              刘的观点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可以讨论,但是诌又是离开刘的观点去批驳,又扑了个空。


              IP属地:广东8楼2019-01-26 16:28
              回复
                第三讲
                1、7分多钟,“秦可卿如果真有那么大的来头,如果这副板子真的只有出身极其高贵的人才能用,而且是给她留着的……贾珍就用不着到处找板子”
                10分多钟,“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就是当时贾政的态度。我们想,如果说秦可卿果真是废太子老亲王之女……(贾政反对使用樯木做棺木)他的意思就是秦可卿是常人”“贾政反对,恰恰证明秦可卿没有特别高贵的身份”
                2、这一讲诌教授还有这样一个意思是:尤氏在秦可卿死后,有必要巴结秦可卿的父亲,这回是她立功的时候,所以要出来操办丧事,不出来操办丧事说明秦可卿出身不高贵。
                还是那句,刘的观点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完全可以讨论,但是诌又是离开刘的观点批驳,又扑了个空
                刘的意思是秦可卿的身份在贾家一直是机密,知道的人极少。因为贾元春告密皇帝知道了真相,除了要秦可卿自尽外没有打算惩罚宁国府,但是也没理由去赏赐宁国府和老亲王那一派的人啊,贾府怎么可以将秦可卿身份高调公开?还是上面说的,要保密,保密,保密!这样的事情,皇帝不大肆追究已经很好了,丧事要低调。这种情形下,贾政反对使用樯木完全可以解释为低调,不能说明秦可卿出身是否高贵。
                同理,尤氏没有理由去巴结秦可卿的父亲或者她的其他亲属,相反,尤氏是一个比较懦弱怕事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她没病,躲着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


                IP属地:广东9楼2019-01-26 16:33
                回复
                  第三讲约19分钟半处,“在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上,秦可卿如果确实有很高贵的出身,她根本不用怕。她不用怕,那么她就不用自杀”
                  按刘作家的观点,秦可卿在死后高贵身份仍要保密,要保密,要保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怎可能“根本不用怕”,秦可卿高贵身份可能的暴露让她担忧害怕,而不是“根本不用怕”,和贾珍关系的暴露让她的思想负担雪上加霜。后来由于有人告密身份败露,所以被迫自杀。


                  IP属地:广东10楼2019-01-26 16:35
                  回复
                    第三讲,9分35秒,提到“也没有人出价敢买”诌说“关键在于出价两字,太贵了”
                    明显挑字眼,避开“敢“字,只说“出价”,因为对自己下面要说出的观点有利。
                    “没人出价敢买”这话本身是有些半通不通,模棱两可的,值得大家注意。
                    清代白话语法如何我不知道,从现代语法看,这是个病句。如果小学生写作文,写了一句“没有人准备敢去”,老师会打叉的,只能说“没有人敢准备去”。估计诌也是从现代语法去看“也没有人出价敢买”这句吧,那么他得承认这是个病句,他是“语焉(不详)大学”教授啊。就算是字序调一调,改成“也没有人敢出价买”,还是歧义的,可以理解成太贵,也可以理解成板子太高级,没有人敢买
                    但是诌不是这样,就敢斩钉截铁地说关键在于出价二字,所以就是木板太贵!“勇气可嘉”,佩服佩服


                    IP属地:广东11楼2019-01-26 16:36
                    回复
                      第三讲,25分钟处,为什么秦可卿的丧事如此隆重?诌教授说“关键是两个原因,第一,秦可卿是宁国府的承重孙媳妇……第二,因为贾珍不惜代价为秦可卿办丧事”
                      这种话太虚弱无力了。
                      承重孙媳妇+因为贾珍不惜代价为秦可卿办丧事,这两点就让各权贵之家如此重视?
                      注意,贾珍就是认为秦可卿以一个没有诰命身份的贵族女子身份办丧事,有些地方不好看,所以才花了1200两银子现买五品官虚职给儿子的。你说死者本身的级别和她的丧事是否好看,和别人给予什么待遇是否有关?肯定有关。
                      有些方面由于没有规定,是可以按照家属的意愿隆重些,但是必然有些方面不行,不是你重视就可以随便来,不然花1200两银子干嘛?不买什么虚职五品,把1200两直接用在丧事上不好?
                      什么叫等级社会?你是承重孙媳妇,你不惜代价,就能提级越级啦?那是僭越。重温一下诌教授语录,第二讲,36分55秒,诌说“封建专制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封建专制,严厉的等级观、制度,到清代发展到极致!”诌认为能当然也可以,诌有必要详细说明。
                      文本里的具体情节,如戴权亲来上祭,各公各郡王就如此重视了,搭棚还不止,北静王还亲来路祭!这些难点诌都避开了,不碰为妙。如果北静王路祭也不算过格的话(以秦可卿没有刘所说高贵出身算),那么其他三郡王来路祭也不算过格啦?
                      顺便说一下清代的太监,由于明代的太监有不少干政的事例,清代很早就明文规定太监不能与官员结交,连出宫都有很多规定,比如深受慈禧宠爱的安德海,因为出宫没有周全的手续,被山东巡护丁宝桢处决了。


                      IP属地:广东12楼2019-01-26 16:48
                      回复
                        还是第三讲,25分钟处,“说老实话,秦可卿真要是公主级郡主级身份,那丧事的规格还要高呢”
                        怎么高法?没说。难道皇帝亲王也来路祭?但是诌自己也没有这么说,让你自己去糊里糊涂去脑补,他自己就不说,聪明。
                        我们知道,缺乏细节的话不一定是谎话或者心虚的话,但是谎话或者心虚的话往往缺乏细节,因为细节越多越容易露马脚,所谓“讲多错多”就是这个意思。


                        IP属地:广东13楼2019-01-26 16:49
                        回复
                          第四讲,一开始,诌教授说:因为某人没能成功带出废太子的书信,所以一个几斤重的婴儿是不可能带出来的。表面看来,此说极合理,细想却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这是刘作家的问题。如果曹雪芹真设定秦可卿出身那样的话,曹家不是必定相应有个媳妇是废太子的女儿。曹雪芹完全可能是听见清朝某皇帝时有个被圈禁的权贵之家有此事,既然是听说,未必真有其事,真有其事也未必成功,同时也未必和曹家有关系,甚至可能是听说别的朝代有此事,于是把某些元素用到了秦可卿身上。刘作家强调曹家必然有个媳妇是废太子的女儿,是秦可卿原型,实属多此一举。
                          诌的问题在于:
                          1、某人没能成功带出废太子的书信,不代表不能带出几斤重的婴儿。比如某个海关,一个走私新手携带几张字画慌慌张张出关,被抓住了,就能说这个海关是铜墙铁壁吗?转眼间,一个走私老手却可以带十几条金条过了同一个海关,因为后者经验丰富神情自自然,又和海关官员有勾结,携私过关早已轻车熟路。
                          2、即使曹雪芹就是设定废太子胤礽是义忠亲王的原型,义忠亲王不等同于胤礽,原型和艺术形象有差别是正常的,不能说两人的圈禁措施一样严密,或者义忠亲王更严密,毕竟小说没有这样写。
                          3、按刘作家的说法,秦可卿有可能是义忠亲王将被进行政治打击之前有所预感,于是把刚出生的女儿偷运出去。


                          IP属地:广东14楼2019-01-26 16:50
                          回复
                            刘作家最早提到秦业的官职时说的是郎中,后来改称秦业是营缮郎。似乎这个前后不一被诌抓住了
                            第四讲,在说到秦业的官有多大时,貌似诌教授玩了言辞上一个小小把戏,他先说了一句“提出这种看法的人(指刘作家)说营缮郎是郎中,郎中可不小啊”,接着顺杆望上爬,注意是顺≈杆≈往≈上≈爬,顺势真把营缮郎当做是郎中员外郎一类的官,“因为他说营缮郎,那么他是郎中或者员外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然后就说五六品官嫁三品官的儿子也算门当户对,因为高嫁低娶。
                            但是诌教授自己敢一开始肯定营缮郎是五品官吗?很明显,不敢,他只是抓住刘作家这个前后不一,乘机把营缮郎理解成郎中或者员外郎!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叫营缮郎的官职,是曹雪芹虚拟的官名。书中根本没有提到其品级。在营缮郎旁边,脂砚斋有批语“官职更妙”,似乎脂砚斋也知道这是一个虚拟的官职,脂砚斋在暗示什么?不知道,但是肯定不能确定营缮郎是郎中或者员外郎。
                            后面推断秦业是清官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而没有说服性,推断清官是建立在营缮郎在营缮司里是有实权,等级不低的官员同时却很穷,但既然官职时虚拟的,根本不能确定营缮郎具体是干什么的,有多大实权,等级多高。


                            IP属地:广东15楼2019-01-26 16:51
                            回复
                              第四讲末尾,关于曹雪芹把贾蓉写成是贾珍唯一亲生儿子,是因为把贾珍的儿子多写几个是要费笔墨的,为了省事只写出贾蓉一个,(于是贾蓉娶养生堂出身的秦可卿就说得通)?
                              这段诌说的比较简单模糊,括号里的意思诌教授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是我脑补出来的。是诌怕“讲多错多”,所以半吞半吐?如果诌真是避免讲多错多,那真是聪明。
                              1、谁能否认曹雪芹就是要明确地写贾蓉是贾珍的唯一儿子,是家业和爵位的唯一继承人?换句话说,谁能确定曹雪芹是为了省笔墨而简单的写贾珍只有一个儿子的?
                              说到底,这是诌自己提出的一个观点,没有文本证据
                              2、曹雪芹这样的大作家为贾蓉加一个两个兄弟很难吗?诌自己不是提到贾琮是贾琏的弟弟吗?曹写贾琮并不需费什么笔墨,贾兰也是一个例子。
                              3、就算曹雪芹真为贾蓉加了两个弟兄,也不能说明他娶养生堂出身的秦可卿是说的过去的。他毕竟是贾珍的亲生儿子,是宁国府的正经主子,不是贾芸贾芹等
                              4、现在的文本就是贾蓉是贾珍的唯一儿子,是家业和爵位的唯一继承人,这就是事实。他娶秦可卿就是极不合理的,除非有特殊理由


                              IP属地:广东17楼2019-01-26 17: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