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82,714贴子:11,983,919

东汉太守刺史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吧主@友盟李飞 邀请。在本吧发表我的成果。
这是本人的总结,如有遗漏,请不吝赐教。
本录的时间止于建安元年,之后的另有一录《汉末三国太守刺史录》


IP属地:天津1楼2018-09-27 13:02回复
    本文的州郡沿革全部来自于鸿庵杨氏的《东汉州郡沿革表》。


    IP属地:天津2楼2018-09-27 13:03
    回复(2)
      京兆尹
      光武建武元年九月,有更始京兆尹解恽。(谢承后汉书刘玄传、后汉纪光武纪)
      光武建武初,有来辅行京兆尹事。(谢承后汉书邓禹传)
      光武建武初,有京兆尹鲜于褒。(第五伦传)
      光武建武中,有京兆尹阎兴。(第五伦传)
      明帝永平中,有京兆尹张恂。(东观汉记乐恢传)
      章帝末,有京兆尹郅寿,和帝初免。(郅恽传)
      安帝时,有京兆尹斑雄。(班超传)
      安帝延光末,翟酺为京兆尹,顺帝永建时迁。(翟酺传)
      顺帝时,有京兆尹史敞。(续汉书史弼传)
      桓帝初,有京兆尹陈龟。(陈龟传)
      桓帝中,有京兆尹边凤,任在延笃前。(延笃传)
      桓帝中,有京兆尹延笃,永寿二年前已去任。(延笃传)
      桓帝延熹元年,唐玹为京兆尹。(赵岐传)
      桓帝延熹中,有京兆尹衡方。(隶释卫尉衡方碑)
      桓帝延熹五年前,冯绲为京兆尹。(冯绲传、方术传)
      桓帝延熹四年至八年中某年,袁逢为京兆尹,延熹八年仍在任。(谢承后汉书杨震传、宦者传、西岳华山庙碑)
      灵帝初,有京兆尹滕延。(宦者传)
      灵帝光和中,有京兆尹杨彪。(杨震传)
      灵帝光和时,有京兆尹张时。(杜畿传注引魏略)
      灵帝光和五年,有京兆尹樊陵。(全后汉文蔡邕京兆尹樊陵颂碑、京兆樊惠渠颂)
      灵帝中平元年或二年,有京兆尹刘陶。(刘陶传)
      灵帝中平四年后,有京兆尹李燮。(李固传、宦者传、华阳国志、后汉纪桓帝纪)
      灵帝中平五年,盖勋为京兆尹。(盖勋传、张璠后汉纪)
      灵帝时,有京兆尹常洽。(华阳国志)
      献帝初平初,有京兆尹杨彪。(杨震传)
      献帝初平时,有京兆尹司马防。(晋书宣帝纪、三国志司马朗传注、水经注言司马芳字文预。)
      东汉时,有京兆尹营郃。(风俗通义)
      东汉时,有京兆尹代武。(万姓统谱)
      左冯翊
      更始时,郭伋为左冯翊。(郭伋传)
      光武建安二年,王丹为左冯翊。(邓禹传)
      光武建武初,张湛为左冯翊,建武五年迁。(张湛传)
      光武建武十一年,左冯翊鲜于褒迁。(华峤后汉书第五伦传)
      光武建武十一年,盖延为左冯翊,即继鲜于褒者,建武十五年薨。(盖延传、华峤后汉书第五伦传)
      明帝永平三年二月,左冯翊郭丹迁。(明帝纪、郭丹传)
      明帝时,有左冯翊孙堪,永平十年前免。(儒林传)
      章帝建初六年,左冯翊郑众迁。(郑兴传)
      章帝建初七年,有左冯翊刘均,即继郑众者。(章帝八王传)
      和帝永元六年前,有左冯翊应顺。(陈宠传、应奉传)
      安帝元初二年十月,左冯翊司马钧下狱死。(安帝纪、西羌传)
      安帝永宁元年前,有左冯翊陈禅。(陈禅传)
      安帝时,有左冯翊衡农。(艺文类聚卷三三引三辅决录、隶释卫尉衡方碑)
      质帝永熹元年二月,有左冯翊梁并。(质帝纪、西羌传)
      质帝本初元年,滕抚为左冯翊,即继梁并者。(滕抚传)
      桓帝初,有左冯翊延笃。(延笃传)
      桓帝永康元年,有左冯翊赵谦。(三国志刘焉传)
      灵帝熹平六年五月,有左冯翊衡氏。(仓颉庙碑额)
      献帝初平三年,有左冯翊宋翼,后见杀。(王允传)
      献帝初平三年,贾诩为左冯翊,即继宋翼者,寻迁。(三国志贾诩传、董卓传)
      东汉时,有左冯翊邓道。(谢承后汉书邓道传,或作邓通)
      东汉时,有左冯翊孟延。(北堂书钞引华峤后汉书)
      右扶风
      光武建武三年,赵匡为右扶风。(冯异传)
      光武建武初,有右扶风徐业。(儒林传)
      明帝章帝时,有右扶风蔡伯偕。(论衡别通篇,伯偕其字也)
      安帝元初二年十月,右扶风仲光战死。(安帝纪、西羌传、东观汉记作种光)
      安帝末,王堂为右扶风,顺帝永建二年迁。(王堂传、华阳国志)
      顺帝永建四年冬,右扶风韩皓迁,即继王堂者。(西羌传)
      桓帝初,有右扶风杨秉。(全后汉文蔡邕太尉杨秉碑)
      桓帝时,有右扶风赵典。(赵典传)
      灵帝中平二年十一月,有右扶风鲍鸿。(董卓传)
      灵帝中平初,有右扶风黄琬。(黄琼传)
      灵帝中平中,有右扶风赵瑶。(华阳国志)
      灵帝时,有右扶风张则。(华阳国志)
      献帝前不知何时,有右扶风侵恭。(三辅决录)
      献帝前不知何时,有右扶风涡尚。(三辅决录)
      献帝初平三年,有右扶风王宏,后见杀。(王允传)
      不知何时,有右扶风赵融。(宰相世系表)
      河东
      更始时,有太守杨宝,光武建武元年见擒。(邓禹传)
      光武建武元年,李文为太守。(邓禹传)
      明帝永平十四年,太守焦貺下狱。(郑弘传、乐恢传作焦永)
      和帝安帝时,有太守陈氏。(陈蕃传)
      桓帝永寿中,有太守刘祐。(党锢传、赵岐传)
      桓帝永寿中,有太守左胜,即继刘祐者。(赵岐传)
      桓帝延熹八年,有太守单安。(宦者传、后汉纪桓帝纪)
      桓帝时,有太守耿援。(耿弇传、耿弇传注引三辅决录)
      桓帝时,有太守杨淮。(华阳国志、司隶校尉杨淮碑)
      桓帝时,有太守韩术。(三国志韩暨传注引楚国先贤传、宰相世系表)
      桓帝时,有太守孔彪。(隶释孔彪碑、史晨飨孔庙后碑)
      灵帝初,太守史弼免。(史弼传)
      灵帝中平元年,太守董卓迁。(董卓传)
      灵帝时,有太守韩纯。(宰相世系表,或误)
      献帝兴平二年,有太守王邑,建安十年前后免。(董卓传、三国志杜畿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环余。(氏族略)


      IP属地:天津4楼2018-09-27 13:04
      收起回复
        河内
        更始元年,韩歆为太守,二年十二月降世祖,迁。(岑彭传)
        更始二年十二月,寇恂为太守,光武建武二年免。(寇恂传)
        光武建武中,牟长为太守。(儒林传)
        明帝永平二年,任延为太守,永平十一年卒。(循吏传)
        明帝永平十一年,宗均为太守,永平末免。(宋均传)
        和帝永元七年,曹褒为太守。(曹褒传)
        安帝永初中,太守马棱免。(马援传、虞诩传)
        安帝永初五年,樊准为太守,永初八年免。(樊宏传)
        顺帝永和五年前,有太守黄昌。(酷吏传)
        顺帝阳嘉三年,有太守向豹。(水经注济水注)
        顺帝时,有太守庞勃。(太平御览引三辅决录)
        顺帝汉安元年,周举为太守,建和元年免。(周举传)
        顺帝桓帝之际,周景为太守。(周荣传)
        桓帝延熹时,有太守左氏。(隶释车骑将军冯绲碑)
        桓帝延熹八年,有太守徐盛。(后汉纪桓帝纪、宦者传)
        桓帝末,有太守魏朗,灵帝建宁元年迁。(党锢传、灵帝纪)
        灵帝时,有太守李敏。(三国志公孙度传)
        灵帝中平二年,有太守丁从。(隶续刘宽碑阴门生题名)
        灵帝中平末,有太守朱儁。(朱儁传)
        献帝初平元年,有太守王匡。(董卓传、袁绍传、三国志武帝纪注)
        献帝初平中,张杨为太守,建安元年迁。(董卓传、三国志张杨传)
        东汉时,有太守刘曜。(隶释光禄勋刘曜碑)
        不知何时,有太守遇冲。(风俗通义)
        东汉时,有太守蛇丘惑。(氏族略)
        弘农
        光武建武元年九月,有太守公乘歙。(后汉纪光武纪)
        光武建武二年,景丹为太守,十余日薨。(景丹传)
        光武建武中,刘兴为太守,四年后免。(刘兴传)
        光武建武二十年,刘昆为太守,建武二十二年迁。(儒林传、论衡初禀篇作刘琨)
        明帝永平中,有太守魏满。(儒林传)
        安帝延光三年,有太守移良。(杨震传)
        顺帝永和四年,太守张凤下狱死。(顺帝纪)
        顺帝永和四年,马贤为太守,永和五年迁。(西羌传)
        顺帝时,有太守蔡玄。(儒林传)
        桓帝时,有太守赵典。(赵典传)
        桓帝时,有太守赵旂。(华阳国志)
        桓帝时,有太守吴匡。(风俗通义)
        桓帝延熹四年,有太守袁逢。(西岳华山庙碑)
        桓帝延熹八年,有太守孙璆,即继袁逢者。(西岳华山庙碑)
        桓帝永康元年,皇甫规为太守,光和元年仍见任。(皇甫规传、文苑传)
        桓帝光和元年十一月,樊毅为太守,即继皇甫规者,光和二年十二月仍见任。(西岳华山亭碑、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筭碑)
        桓帝灵帝时,有太守陈纲,在官九年卒。(华阳国志)
        桓帝灵帝时,有太守士孙睦。(氏族略)
        献帝初平中,有太守王宏。(王允传)
        献帝时,有太守傅允。(宰相世系表)
        东汉时,有太守张子阳。(隶续弘农太守张君题字,子阳其字也)
        东汉时,有太守张氏。(隶释清河相□农太守墓道)
        东汉时,有太守张德。(水经注洧水注)


        IP属地:天津5楼2018-09-27 13:04
        回复
          豫州
          光武建武末,有刺史路氏。(隶释会稽东部都尉路君阙铭)
          安帝时,有刺史镡显。(循吏传)
          安帝元初六年,刺史冯焕迁。(隶释幽州刺史冯焕神道、赐豫州刺史冯焕诏)
          顺帝时,有刺史周景。(周兴传、桥玄传)
          顺帝时,有刺史杨秉。(杨震传)
          桓帝时,有刺史张方。(华阳国志)
          桓帝时,有刺史仲定。(隶释廷尉仲定碑)
          桓帝时,有刺史黄氏。(全后汉文蔡邕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
          灵帝时,有刺史周慎。(献帝纪注引东观汉记)
          灵帝时,有刺史成氏。(隶续刘宽门生题名碑)
          灵帝时,有刺史炅裒。(隶释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灵帝时,有刺史孙宾硕。(三国志阎温传注)
          灵帝中平元年,王允为刺史,中平二年下狱。(王允传)
          中平五年三月,有刺史典。(隶续司空掾陈寔碑)
          灵帝中平五年,黄琬为州牧,献帝中平六年九月迁。(黄琼传、灵帝纪、献帝纪、申屠蟠传)
          献帝中平六年,孔伷为刺史,即继黄琬者,初平元年见杀。(董卓传、臧洪传)
          献帝初平元年,孙坚为刺史。(袁术传、袁术所表)
          献帝初平二年,周昂为刺史。(三国志袁绍传、袁绍所表)
          献帝初平三年,孙贲为刺史。(三国志孙坚传、袁术所表)
          献帝兴平元年,有刺史郭贡。(荀彧传)
          献帝兴平元年,刘备为刺史,建安元年为州牧。(华阳国志、三国志先主传)
          颍川
          更始时,有太守岑彭。(岑彭传)
          光武建武二年,寇恂为太守,建武三年迁。(寇恂传)
          光武建武九年,郭伋为太守,建武十一年迁。(郭伋传)
          光武建武时,有太守陆闳。(谢承后汉书)
          明帝永平元年,任延为太守,永平二年迁。(循吏传)
          明帝永平中,有太守葛兴,在位两年以上。(韩棱传)
          章帝时,有太守赵兴。(郭躬传)
          章帝建初六年,秦彭为太守,章和二年卒。(循吏传)
          章帝和帝时,有太守曹褒。(三国志曹仁传注)
          和帝永元二年,有太守窦瑰,当年迁。(窦融传)
          和帝永元二年后,有太守周荣。(周荣传)
          安帝延平元年后,张敏为太守,永初元年十二月迁。(安帝纪、张敏传)
          安帝时,有太守顾奉。(张霸传)
          安帝元初五年四月,有太守朱宠。(嵩山开母庙石阙铭、邓骘传、水经注颖水注)
          安帝延光四年三月,有太守杨氏。(嵩山太室神道石阙后铭)
          顺帝永和五年,太守黄昌迁。(酷吏传)
          顺帝时,有太守宋登。(儒林传)
          顺帝末或冲帝质帝时,有太守曹腾。(华阳国志)
          顺帝桓帝时,有太守孔氏。(隶释孔彪碑)
          桓帝时,有太守司马儁。(续汉书序传、晋书宣帝纪)
          桓帝元嘉中,有太守高伦。(陈寔传)
          桓帝中,有太守衡方。(隶释衡方碑)
          桓帝延熹中,有太守王昱。(党锢传)
          桓帝灵帝时,有太守王立。(蔡邕颍川太守王立义葬流民颂,或即王昱?)
          灵帝建宁二年十月,太守巴肃下狱死。(灵帝纪、党锢传)
          灵帝建宁或熹平时,有太守张温。(华阳国志、蔡邕太尉李咸碑)
          灵帝熹平时,有太守段颎。(段颎传)
          灵帝光和三年,太守何进迁。(何进传)
          灵帝光和末,有太守阴修。(谢承后汉书)
          灵帝光和末,有太守杨彪。(杨震传)
          灵帝中平元年,太守文氏免。(隶释外黄令高君碑)
          灵帝中平二年,有太守王瓌。(隶释郷正卫弹碑、皇甫谧高士传有王怀,或同一人也。)
          灵帝中平三年八月,有太守曹氏。(陈寔碑)
          献帝中平六年,盖勋为太守,寻迁。(盖勋传)
          献帝初平元年,太守李旻见杀。(董卓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聂良。(氏族典)
          不知何时,有太守朱氏。(三国志虞翻传注)


          IP属地:天津6楼2018-09-27 13:05
          收起回复
            汝南
            明帝永平十五年三月封国,章帝建初四年四月复郡。
            光武建武三年,寇恂为太守,建武七年迁。(寇恂传)
            光武建武七年,欧阳歙为太守,即继寇恂者,建武十五年正月迁。(光武纪、郅恽传、儒林传)
            光武建武十五年,邓晨为太守,即继欧阳歙者,建武十九年迁。(邓晨传)
            光武时,有太守韩崇,在任十四年,至明帝永平七年仍在位。(周磐传、谢承后汉书、后汉书补注)
            明帝永平五年至十三年间,有太守鲍昱,即继韩崇者,永平十七年三月迁。(鲍昱传、明帝纪,或十五年后应为国相?周磐传作鲍众。)
            和帝永元三年,太守何敞免。(何敞传)
            和帝永元十一年,张敏为太守。(张敏传)
            安帝初,太守梁湛免。(独行传)
            安帝初,有太守李法。(李法传)
            安帝延光元年,王龚为太守,顺帝永建元年迁。(王龚传)
            顺帝永建四年后,有太守王堂。(王堂传)
            顺帝初或中,有太守李伥。(后汉书补注)
            顺帝时,有太守谒涣。(方术传、风俗通义)
            顺帝中,有太守胡广。(胡广传)
            顺帝汉安元年,有太守梁乾。(华阳国志)
            顺帝桓帝时,有太守谒焕。(方术传)
            桓帝时,有太守邵夔。(郭躬传)
            桓帝延熹二年前,有太守李暠。(宦者传)
            桓帝延熹二年后,有太守尹勋。(党锢传)
            桓帝延熹三年,有太守张彪。(后汉纪)
            桓帝时,有太守宗资。(党锢传、谢承后汉书)
            桓帝时,有太守宗俱。(隶释宗俱碑)
            灵帝时,有太守蒋晋。(明一统志)
            灵帝中平元年四月,太守赵谦见杀。(灵帝纪)
            灵帝中平中,杨奇为太守,中平六年迁。(杨震传)
            灵帝中平六年,有太守徐璆,寻迁。(徐璆传、许劭传)
            灵帝中平六年,有太守刘翊,即继徐璆者。(东观汉记独行传、三国志许靖传)
            献帝初平三年,有太守徐璆。(徐璆传、许劭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郭公。(谢承后汉书)
            不知何时,有太守荆寓。(汝南先贤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第五常。(汝南先贤传)
            沛国
            本沛郡,光武建武二十年封国。
            光武建武二年,刘永太守陈修见杀。(东观汉记盖延传)
            光武建武十三年,太守韩歆迁。(光武纪)
            明帝时,有国相李寿。(谢承后汉书李寿传、儒林传)
            章帝时,有国相玄贺。(第五伦传)
            安帝时,有国相许敬。(后汉纪顺帝纪)
            顺帝末,有国相栾巴。(栾巴传)
            桓帝时,有国相郭氏。(桓荣传注)
            桓帝初,有国相向苗。(桓荣传)
            桓帝初,有国相韩演。(风俗通义)
            桓帝中,有国相孙祉。(循吏传)
            桓帝延熹八年,国相具恭免。(宦者传)
            桓帝末,有国相杨统。(隶释杨统碑)
            桓帝灵帝时,有国相郭氏。(全后汉文引挚虞文章志)
            灵帝建宁二年十月,国相荀昱下狱死。(灵帝纪、党锢传)
            灵帝熹平二年五月,有国相魏愔。(东观汉记灵帝纪)
            灵帝熹平四年,王吉为国相,光和二年诛。(桓荣传、酷吏传)
            献帝初平三年,有国相袁忠。(袁安传、朱儁传)
            东汉时,有国相鲍季寿。(谢承后汉书)
            不知何时,有国相范皮。(隶释汉沛相剑门范皮墓)
            不知何时,有国相田伯。(北堂书钞引列异传)
            梁国
            西汉时为梁国,光武时为郡,章帝建初四年封国。
            光武建武中,刘章为太守。(刘縯传)
            章帝建初中,有国相甄承。(儒林传)
            和帝时,有国相张氏。(文选注引葛龚与梁相张府君笺)
            顺帝永建六年前,有国相袁良。(隶释三老袁君碑)
            桓帝初,有国相任昉。(华阳国志)
            桓帝中,有国相费汎。(隶释费汎碑、费凤碑)
            桓帝延熹八年八月,有国相王璋。(水经注汳水注)
            灵帝初,有国相张颢。(灵帝纪注)
            灵帝光和五年前,有国相沈氏。(隶释孔耽碑)
            灵帝中平元年或二年,有国相赵琰。(华阳国志)
            不知何时,有国相罗怀。(氏族略)
            陈国
            西汉时为淮阳郡,光武建武十五年封为淮阳国,明帝永平十六年复淮阳郡,章帝建初四年封淮阳国,章和二年三月改为陈国,改属豫州。
            光武建武二年,有更始淮阳太守暴汜。(贾复传)
            光武建武二年,淮阳太守潘蹇见杀。(光武纪)
            光武建武十五年后,有淮阳国相张歆。(张禹传)
            明帝永平末,有淮阳太守郑弘。(郑弘传)
            安帝时,有国相朱颉。(朱晖传)
            顺帝阳嘉前后,有国相黄昌。(酷吏传)
            桓帝建和三年,有国相孔畴。(水经注阴沟水注、三国志仓慈传注)
            桓帝初,有国相羊昌。(桥玄传)
            桓帝延熹二年,有国相王氏。(水经注渠水注,或即王璋)
            桓帝延熹八年,有国相王璋。(王子乔碑)
            桓帝延熹八年后,有国相边韶。(文苑传、隶释老子铭篆额、水经注阴沟水注)
            灵帝熹平二年前,有国相魏歆。(东观汉记灵帝纪)
            灵帝熹平二年,有国相师迁。(东观汉记灵帝纪)
            献帝前,有国相习响。(氏族略)
            献帝初平初,有国相许玚。(三国志许靖传)
            献帝初,有国相骆俊,建安二年见杀。(谢承后汉书骆俊传、三国志骆统传)


            IP属地:天津7楼2018-09-27 13:05
            回复
              鲁国
              西汉时属徐州,本鲁郡,光武建武二年封国,改属豫州。
              光武建武二年,有刘永鲁郡太守梁丘寿。(盖延传、东观汉记盖延传)
              光武建武二年,有鲁郡太守鲍永。(鲍永传、列女传)
              明帝永平三年后,有国相钟离意,在任五年卒。(钟离意传、水经注泗水注)
              章帝时,有国相汝郁。(贾逵传)
              顺帝永建四年,王堂为国相。(王堂传)
              顺帝时,有国相籍褒。(刘彊传)
              顺帝桓帝时,有国相赵安世。(郭躬传、东观汉记赵兴传)
              桓帝汉安元年,国相寇仪免。(华阳国志)
              桓帝元嘉三年前,有国相乙瑛。(隶释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孔和碑)
              桓帝永兴元年六月,有国相平。(隶释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孔和碑)
              桓帝永寿二年,有国相韩勅,永寿三年仍在位。(隶释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
              桓帝时,有国相公沙穆。(艺文类聚引先贤行状)
              灵帝建宁二年三月,有国相史晨。(隶释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
              灵帝初,有国相刁韪。(黄琼传)
              灵帝时,有国相沈氏。(梁相孔耽神祠碑)
              灵帝中平元年后,有国相陈逸。(陈蕃传)
              献帝前,有国相臧仲英。(风俗通义)
              献帝初平三年后,有国相张辽。(三国志张辽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陈氏。(水经注泗水注,或即陈逸)
              不知何时,有国相刁曜。(谢承后汉书,疑即刁韪。)
              不知何时,有国相谷思。(氏族略)
              不知何时,有国相漆沈。(万姓统谱)
              不知何时,有国相刘氏。(太平御览引童子传)


              IP属地:天津8楼2018-09-27 13:05
              回复
                徐州
                更始时,力子都为州牧,寻见杀。(任光传)
                光武建武十九年后,有刺史盖豫。(儒林传)
                章帝建初七年,王景为刺史,建初八年迁。(循吏传)
                和帝安帝时,有刺史百里嵩。(谢承后汉书)
                安帝时,有刺史刘福。(儒林传)
                顺帝时,有刺史杨秉。(杨震传)
                顺帝永和四年前,有刺史陈琦。(后汉纪顺帝纪)
                顺帝永和三年闰四月,有刺史应志。(顺帝纪)
                桓帝初,有刺史王纯,在任三年迁。(隶释冀州刺史王纯碑)
                桓帝时,有刺史郭氏。(隶释北军中候郭仲奇碑、司隶从事郭究碑)
                桓帝中,有刺史任恺。(华阳国志)
                灵帝中平二年,有刺史吴干。(隶续刘宽碑阴门生题名)
                灵帝中平时,有刺史巴祇。(谢承后汉书赵昱传)
                灵帝中平五年,陶谦为刺史,即继巴祇者,献帝初平四年进为州牧,兴平元年卒。(陶谦传)
                献帝兴平元年,刘备为州牧,即继陶谦者,兴平二年迁。(三国志先主传)
                献帝兴平二年,吕布为州牧,即继刘备者,建安三年十二月见杀。(三国志吕布传)
                不知何时,有刺史严羽。(华阳国志)
                不知何时,有刺史尹暹。(谢承后汉书,又作隐暹、尹䢰)
                东海
                本东海郡,光武建武十五年封国。
                光武建武十五年,鲍永为国相,十六年迁。(鲍永传)
                光武建武末,有国相郭竟。(皇后纪)
                明帝永平元年,宗均为国相,盖继郭竟者,永平七年迁。(宗均传、论衡程材篇)
                顺帝中,有国相杜乔。(杜乔传)
                桓帝永寿元年,有国相桓氏。(隶释东海庙碑、东海相桓君海庙碑)
                桓帝延熹二年后,有国相黄浮,延熹七年前免。(陈蕃传、宦者传)
                桓帝延熹八年,刘宽为国相。(刘宽传、太尉刘宽碑)
                灵帝建宁二年,韦著为国相。(韦彪传、风俗通义)
                灵帝初,有国相刁韪。(黄琼传)
                灵帝熹平元年,有国相满氏。(隶释东海庙碑、东海相桓君海庙碑)
                灵帝中,有国相赵咨,在任三年。(赵咨传)
                灵帝时,有国相任恭。(隶释东海庙碑阴)
                灵帝中平二年,有国相江沛。(隶续刘宽门生题名碑)
                献帝前,有国相鄐熙。(容斋五笔引风俗通义)
                献帝初平三年,有国相刘馗。(朱儁传)
                献帝兴平末,国相徐璆迁。(徐璆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张谀。(谢承后汉书)
                不知何时,有国相宥吾民。(氏族典)
                不知何时,有国相薛衍。(宰相世系表)
                不知何时,有国相青阳愔。(氏族略)
                琅邪
                建武十三年省城阳国,以其县属,光武建武十五年封国,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复郡。
                光武建武二年,有更始太守王闳。(张步传)
                光武建武五年,陈俊为太守,建武十四年迁。(陈俊传、光武纪、张步传)
                光武建武十四年,李章为太守,盖继陈俊者,建武十六年免。(酷吏传)
                光武建武十六年,有国相李子春,盖继李章者,建武十七年免。(赵憙传)
                光武建武十六年后,有国相张宗,或继张宗者,明帝永平二年卒。(张宗传、王扶传)
                明帝章帝时,有国相何英。(三国志高柔传注)
                章帝末或和帝初,有国相庆鸿。(廉范传)
                顺帝时,有国相仲定。(隶释仲定碑)
                顺帝桓帝时,有国相陈琦。(后汉纪顺帝纪)
                桓帝延熹八年前,有国相刘氏。(隶释刘衡碑)
                桓帝灵帝时,有国相檀谟。(谢承后汉书赵昱传)
                桓帝灵帝时,有国相陈遵,即继檀谟者。(谢承后汉书赵昱传)
                献帝前,有国相皇运。(氏族略引风俗通义)
                献帝初平三年,有国相阴德。(朱儁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王氏。(金石录琅邪相王君墓阙铭)
                东汉时,有国相高弘。(谢承后汉书)
                彭城
                西汉时为楚国,光武时为楚郡,建武十七年封楚国,明帝永平十三年复为郡,和帝章和二年改封彭城国。
                光武建武五年,楚郡太守孙萌见杀。(光武纪、刘平传)
                光武建武十五年后,有楚国相令狐子伯。(列女传)
                明帝永平十四年,袁安为楚郡太守,永平十七年迁。(袁安传、袁安碑)
                章帝建初中,有楚郡太守宗湛。(杨厚传)
                章帝时,有楚郡太守董昆。(谢承后汉书)
                安帝元初三年,国相赵牧免。(孝明八王传)
                安帝永宁八年,国相张皓迁。(张皓传、华阳国志)
                顺帝桓帝时,有国相袁贺。(袁安传、谢承后汉书应奉传、风俗通义)
                灵帝初,有国相文穆。(水经注阴沟水注)
                灵帝光和中,史弼为国相。(史弼传、后汉纪灵帝纪)
                献帝初平三年,有国相汲廉。(朱儁传)
                献帝兴平二年,国相薛礼见杀。(孙策传注、刘繇传)
                献帝兴平末,有国相左尚。(广州先贤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尹贡。(华阳国志)


                IP属地:天津9楼2018-09-27 13:05
                收起回复
                  广陵
                  光武建武十三年省泗水国,以其县属,明帝永平元年封国,永平十年复郡。
                  章帝时,有太守陆稠。(独行传)
                  章帝章和元年,马棱为太守,和帝永元二年迁。(马援传)
                  和帝时,有太守桥基。(桥玄传)
                  和帝安帝时,有太守朱氏。(隶释幽州刺史朱龟碑)
                  安帝时,有太守袁良。(隶释国三老袁良碑)
                  顺帝汉安元年,张纲为太守,汉安二年卒。(顺帝纪)
                  质帝本初元年,太守王善下狱死,盖继张纲者。(质帝纪)
                  桓帝末,有太守荀昙,灵帝建宁元年下狱。(荀淑传)
                  献帝初平元年,有太守张超。(臧洪传、袁绍传)
                  献帝初平四年,赵昱为太守,盖继张超者,兴平二年见杀。(陶谦传注、三国志刘繇传注)
                  不知何时,有太守张冀。(谢承后汉书,或作张载)
                  下邳
                  西汉时为临淮郡,光武建武十五年封临淮国,建武十七年复郡,明帝永平十五年封下邳国,献帝建安十一年复郡。
                  更始时,侯霸为临淮太守,建武四年迁。(侯霸传)
                  光武建武四年,刘度为临淮太守,盖继侯霸者,建武四年八月见杀。(光武纪)
                  明帝永平中,有临淮太守朱晖。(朱晖传)
                  明帝时,有临淮太守郑弘。(谢承后汉书郑弘传)
                  明帝末章帝初,有国相朱永。(朱浮传补注、宰相世系表)
                  章帝元和三年,张禹为国相,和帝永元六年迁。(张禹传)
                  桓帝延熹末,有国相蔡瓒。(风俗通义)
                  桓帝末,有国相孔彪。(隶释孔彪碑)
                  桓帝末灵帝初,有国相杨弼。(隶续司隶校尉杨淮碑)
                  灵帝熹平时,有国相蔡质。(蔡邕传注)
                  献帝前,有国相毋车伯奇。(风俗通义)
                  献帝兴平中,有国相笮融,建安初见杀。(三国志孙策传注)
                  不知何时,有国相若章。(正字通)
                  不知何时,有国相竹曾。(氏族略)
                  不知何时,有国相苑暹。(氏族略)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9-27 13:05
                  回复
                    济阴
                    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国,章帝元和元年复郡,安帝延光三年封国,顺帝永建元年复郡。
                    光武建武中,有太守刘育。(刘平传)
                    东汉初,有太守萧阐。(宰相世系表)
                    明帝时,有国相寇祺。(华阳国志)
                    章帝建初元年,来苗为太守。(南匈奴传,或应为国相?)
                    章帝和帝时,有太守承叠。(续汉书承宫传)
                    顺帝永和元年阳嘉二年,太守胡广免。(胡广传、左雄传)
                    顺帝时,有太守杜根。(杜根传)
                    顺帝中,有太守曹氏。(隶释武氏石阙铭、武班碑)
                    顺帝汉安元年,有太守汜宫。(杜乔传)
                    桓帝时,有太守蔡氏。(全后汉文汉故执金吾丞武荣碑,暂定济阴)
                    桓帝和平元年,有太守高氏。(隶释郎中马江碑)
                    桓帝延熹三年,有太守单匡。(宦者传、第五伦传、杨震传、陈蕃传)
                    桓帝延熹九年,有太守孟郁,永康元年仍在任。(隶释孟郁修尧庙碑)
                    灵帝建宁五年,有太守审晃。(隶释成阳灵台碑)
                    灵帝熹平四年,太守刘郃迁。(蔡邕传、隶释帝尧碑)
                    灵帝熹平四年,有太守张宠,即继刘郃者。(隶释帝尧碑)
                    献帝兴平二年,有太守吴资。(三国志武帝纪)
                    不知何时,有太守东门奂。(鲁国先贤传、万姓统谱)
                    不知何时,有太守诸葛礼。(谢承后汉书戎良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相里祉。(氏族略)
                    不知何时,有太守但巴。(奇姓通)
                    陈留
                    光武建武二十年,太守富宗诛。(虞延传)
                    光武建武二十三年九月,太守玉况迁。(光武纪)
                    明帝时,有太守陈子瑀。(论衡程材篇,子瑀其字也)
                    章帝建初二年,马严为太守,建初五年迁。(马援传)
                    章帝建初五年前,召驯为太守,元和二年迁。(儒林传、太平御览引召氏家传)
                    和帝永元三年,鲁丕为太守,永元五年迁。(鲁恭传、独行传)
                    和帝永元末,有太守周防。(儒林传)
                    东汉中叶,有太守杨任。(隶释杨信碑)
                    安帝时,有太守朱颉。(朱公叔鼎铭)
                    安帝永初时,有太守杨舜。(三国志高柔传注)
                    顺帝中,有太守冷宏。(吴祐传注)
                    顺帝汉安元年,有太守梁让。(杜乔传)
                    顺帝末,有太守宋欣。(史弼传注)
                    顺帝末,有太守袁汤。(后汉纪)
                    桓帝延熹中,有太守左敏。(宦者传)
                    桓帝延熹九年三月,太守韦毅自杀。(桓帝纪)
                    桓帝时,有太守徐会。(杜乔传)
                    桓帝末,有太守冯岱。(符融传)
                    桓帝时,有太守桥氏。(全后汉文蔡邕与故郡将子桥伯尉书)
                    灵帝建宁元年七月,胡硕为太守,未上任而卒。(全后汉文蔡邕陈留太守胡硕碑、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
                    灵帝熹平光和时,有太守文穆。(为陈留太守奏上孝子程末事表)
                    灵帝中平二年四月,有太守淳于氏。(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碑)
                    献帝前,有太守吴文章。(风俗通义)
                    灵帝中平六年,张邈为太守,献帝兴平元年见杀。(臧洪传、吕布传)
                    献帝兴平二年,夏侯惇为太守,即继张邈者。(三国志夏侯惇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卷基。(陈留风俗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程封。(隶释)
                    泰山
                    光武建武四年,陈俊为太守,建武五年迁。(陈俊传)
                    和帝永元元年,陈宠为太守,永元元年迁。(陈宠传)
                    顺帝永和六年,李固为太守,汉安元年迁。(李固传、崔骃传、杜乔传)
                    顺帝末或桓帝初,有太守任峻。(循吏传)
                    桓帝中,有太守杜密。(党锢传)
                    桓帝延熹四年,皇甫规为太守,延熹四年冬迁。(皇甫规传、杨震传)
                    桓帝延熹中,苑康为太守,延熹八年免。(党锢传)
                    桓帝灵帝时,有太守周乘。(风俗通义、汝南先贤传)
                    灵帝光和前,有太守封子衡,在任数十日。(党锢传、风俗通义,字子衡也。)
                    灵帝光和时,有太守封曼慈。(党锢传、风俗通义,字曼慈,子衡从子也。)
                    灵帝中平四年前,有太守张举。(刘虞传)
                    灵帝中平六年,应劭为太守,献帝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免。(应劭传、献帝纪、三国志武帝纪)
                    济北
                    和帝永元二年五月,分泰山置国。
                    顺帝汉安元年,崔瑗为国相,寻病卒。(崔骃传)
                    桓帝初,有国相郭氏。(隶释郭仲奇碑)
                    桓帝延熹六年前,国相滕延免。(宦者传)
                    灵帝时,有国相陈珪。(谢承后汉书陈球传)
                    献帝初平元年,有国相鲍信,初平三年见杀。(袁绍传、三国志武帝纪)
                    不知何时,有国相蛇丘重。(氏族略)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9-27 13:06
                    回复
                      青州
                      光武明帝时,有刺史李寿。(谢承后汉书、儒林传)
                      明帝时,有刺史王望。(刘平传)
                      章帝建初二年,鲁丕为刺史,建初七年迁。(鲁恭传)
                      安帝永初四年,法雄为刺史,永初七年迁。(法雄传、安帝纪)
                      安帝时,有刺史蔡氏。(稾长蔡湛颂)
                      安帝建光元年前,刺史王龚迁。(王龚传)
                      安帝时,有刺史召休。(循吏传)
                      顺帝汉安元年前,有刺史冯羡。(周举传)
                      桓帝初,李膺为刺史。(党锢传、陈蕃传)
                      桓帝延熹五年冬,刺史羊亮免。(杨震传)
                      桓帝时,有刺史王仁。(晋书王祥传)
                      灵帝初,有刺史朱宇。(宰相世系表)
                      灵帝光和五年或六年,黄琬为刺史,寻迁。(黄琼传)
                      灵帝时,有刺史赵琰。(华阳国志)
                      献帝初平元年,有刺史焦和,初平三年卒。(后汉纪献帝纪、臧洪传)
                      献帝初平二年,田楷为刺史,初平四年见逐。(袁绍传,公孙瓒所表)
                      献帝初平三年,臧洪为刺史,即继焦和者,初平四年迁。(臧洪传,袁绍所表)
                      献帝初平四年,袁谭为刺史,建安七年见逐。(袁绍传,袁绍所表)
                      献帝兴平中,孙嵩为刺史。(赵岐传,刘表所表)
                      献帝兴平元年,孔融为刺史,建安元年见逐。(孔融传,刘备所表)
                      不知何时,有刺史繁仲皇。(襄阳耆旧记)
                      不知何时,有刺史浩宝。(氏族略)
                      不知何时,有刺史陶叔卷。(氏族略)
                      齐国
                      本为郡,光武建武十一年封国,献帝建安十一年复郡。
                      光武明帝时,有国相董并。(酷吏传)
                      明帝永平末,有国相周纡。(酷吏传)
                      章帝时,有国相杜度。(三国志刘劭传注,太平御览引书断作杜操,盖避曹操讳耶?)
                      章帝和帝时,有国相丁牧。(光武十王传)
                      安帝时,有国相曹成。(列女传)
                      顺帝末,有国相吴祐,桓帝初迁。(吴祐传)
                      桓帝初,有国相王畅。(王龚传)
                      桓帝中,有国相桥玄。(桥玄传)
                      乐安
                      本千乘郡,明帝永平三年封千乘国,永平四年复郡,章帝建初四年封千乘国,和帝永元七年改名为乐安国,质帝本初元年复郡。
                      建武五年,刘嘉为千乘太守,建武六年免。(刘嘉传)
                      建武初,有千乘太守李章。(酷吏传)
                      明帝永平中,薛汉为千乘太守,永平十三年十一月下狱死。(儒林传、隶续汉故平舆令薛君碑)
                      和帝永元五年后,有国相鲁恭,永元九年迁。(鲁恭传、章帝八王传)
                      和帝安帝时,有国相陆逢。(独行传)
                      顺帝永建元年,李尤为国相。(文苑传、华阳国志)
                      顺帝末,有国相麃季公。(隶释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季公其字也)
                      顺帝桓帝时,有太守孙氏。(隶释安平相孙根碑)
                      桓帝初,有太守陈蕃。(陈蕃传)
                      灵帝光和时,有太守陆康,中平三年免。(陆康传)
                      东莱
                      光武建武三年,张步为太守,不受。(张步传)
                      明帝章帝时,有太守高慎。(三国志高柔传注引陈留耆旧传)
                      明帝章帝时,有太守李季公。(论衡别通篇,季公其字也)
                      明帝章帝时,有太守礼文伯。(论衡遭虎篇,文伯其字也)
                      安帝永平中,有太守杨震。(杨震传、杨震碑)
                      安帝时,有太守夏氏。(隶释淳于长夏承碑)
                      顺帝桓帝时,有太守桥肃。(桥玄传)
                      桓帝时,有太守蔡伯起。(风俗通义)
                      灵帝初,有太守陈氏。(隶释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灵帝熹平光和时,有太守唐氏。(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
                      不知何时,有太守任秉。(万姓统谱)
                      东汉初,有太守刘景。(宋书武帝纪)
                      济南
                      光武建武十五年内封国,桓帝永兴元年复郡,灵帝熹平三年封国,献帝建安十三年复郡。
                      更始元年,刘诩为太守,寻迁。(任光传)
                      更始元年,耿艾为太守,即继刘诩者。(耿纯传)
                      光武建武七年,王梁为太守,建武十四年卒。(王梁传)
                      安帝中,有国相百里嵩。(谢承后汉书)
                      顺帝末,有国相孙训。(华阳国志)
                      桓帝延熹四年,太守胡闳迁。(西羌传)
                      灵帝时,有国相荀绲。(荀彧传)
                      灵帝中平初,有国相曹操。(三国志武帝纪)


                      IP属地:天津13楼2018-09-27 13:07
                      收起回复
                        平原
                        殇帝延平元年封国,安帝建光元年复郡,桓帝建和二年封国,献帝建安十一年复郡。
                        更始元年,伏湛为太守,光武建武二年迁。(伏湛传)
                        光武建武十七年,赵憙为太守,建武二十六年迁。(赵憙传)
                        章帝建初八年前,太守郑弘迁。(郑弘传)
                        东汉初,有太守徐万。(宰相世系表)
                        桓帝时,有国相何临。(李固传注)
                        桓帝时,有国相任昉,延熹中迁。(华阳国志)
                        桓帝延熹中,有国相徐曾。(杜乔传)
                        桓帝末,有国相史弼,永康元年免。(史弼传)
                        灵帝时,有国相阳球。(酷吏传)
                        灵帝光和元年或二年,有国相封子衡。(风俗通义)
                        灵帝中平五年,陈纪为国相,献帝初平二年迁。(陈寔传、陈纪碑)
                        献帝初平二年,刘备为国相,即继陈纪者,兴平元年迁。(三国志先主传、后汉纪献帝纪)
                        献帝兴平元年,刘琬为国相,即继刘备者。(光武十王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友道。(万姓统谱)
                        不知何时,有太守屈燕。(万姓统谱)
                        北海
                        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其县属,光武建武二十八年正月封国,和帝永元八年复郡,安帝永初元年封国,献帝建安十一年复郡。
                        更始时,有张步高密太守张寿。(张步传)
                        光武建武初,有太守处兴。(酷吏传)
                        光武建武十年左右,有太守董宣。(酷吏传、陈留耆旧传)
                        光武建武中,有太守文忳。(华阳国志)
                        东汉时,有太守盛苞。(万姓统谱,一说盛伟)
                        顺帝汉安二年秋,国相景氏卒。(隶释北海相景君碑)
                        桓帝时,有国相杜密。(党锢传)
                        桓帝时,有国相霍谞。(霍谞传)
                        桓帝延熹二年,国相羊元群免。(党锢传)
                        灵帝建宁二年,国相秦周免。(党锢传)
                        献帝初平元年,孔融为国相,建安元年迁。(孔融传)
                        献帝前,有国相周霸。(风俗通义)
                        不知何时,有国相蒋崇。(谢承后汉书)
                        不知何时,有国相盐津。(鲁国先贤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公孙祐。(青州府志)
                        不知何时,有国相藩彭祖。(万姓统谱)


                        IP属地:天津14楼2018-09-27 13:07
                        回复
                          冀州
                          更始元年,庞萌为州牧,更始二年降世祖,迁。(刘永传)
                          光武建武十三年四月,窦融为州牧,十余日后迁。(窦融传、光武纪)
                          明帝时,有刺史郅寿,在任三年。(郅恽传)
                          明帝末章帝初,有刺史应顺。(华峤后汉书)
                          章帝时,有刺史况。(风俗通义)
                          安帝末,左雄为刺史,顺帝永建元年迁。(左雄传)
                          顺帝时,有刺史冯直。(左雄传)
                          顺帝阳嘉三年,刺史周举迁。(周举传)
                          顺帝时,有刺史苏章。(苏章传)
                          顺帝时,有刺史郭旻。(隶释丹阳太守郭旻碑)
                          顺帝末质帝时,有刺史蔡衍。(党锢传)
                          桓帝永兴元年,朱穆为刺史。(朱穆传)
                          桓帝中,有刺史羊陟。(党锢传)
                          桓帝时,有刺史姚元起。(世说新语笺疏;元起其字也)
                          桓帝时,有刺史杨弼。(隶续司隶校尉杨淮碑、华阳国志)
                          桓帝延熹四年,刺史王纯卒。(隶释冀州刺史王纯碑)
                          灵帝建宁二年,刺史王考下狱死。(党锢传)
                          灵帝建宁二年后,公孙度为刺史,寻免。(三国志公孙度传)
                          灵帝时,有刺史李邵。(三国志司马朗传)
                          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为州牧,中平二年春迁。(皇甫嵩传)
                          灵帝中平时,刘焉为刺史,寻迁。(三国志刘焉传)
                          灵帝中平五年,贾琮为刺史,中平六年迁。(贾琮传)
                          灵帝中平六年,王芬为刺史,寻反。(三国志武帝纪)
                          献帝初平元年,韩馥为州牧,初平二年免。(董卓传、袁绍传、荀彧传)
                          献帝初平二年,袁绍为州牧,建安七年五月卒。(袁绍传、荀彧传)
                          献帝初平二年,严纲为公孙瓒刺史,寻战死。(袁绍传、三国志公孙瓒传)
                          献帝初平二年,董卓州牧壶寿见杀。(袁绍传注)
                          献帝前,有刺史巫捷。(风俗通义)
                          不知何时,有刺史王闳。(谢承后汉书)
                          赵国
                          光武建武五年封国,献帝建安十八年复郡。
                          明帝永平四年后,有国相郭济。(郭丹传)
                          章帝时,有国相李统。(风俗通义)
                          章帝元和二年,鲁丕为国相,和帝永元二年迁。(鲁恭传)
                          安帝时,有国相韩辅。(韩棱传)
                          顺帝时,有国相宋登。(儒林传)
                          顺帝时,有国相李益。(党锢传)
                          灵帝光和时,有国相向栩。(独行传)
                          灵帝中平四年前,有国相刘衡,在任三年。(隶释刘衡碑)
                          献帝前,有国相行祐。(风俗通义)
                          东汉末,有国相雍劝。(隶释雍劝碑)
                          东汉时,有国相李敬。(谢承后汉书)
                          不知何时,有国相郑季。(宰相世系表)
                          魏郡
                          更始时,有太守陈康。(吴汉传)
                          光武建武初,有太守铫期,建武五年迁。(铫期传、冯勤传)
                          光武建武中,有太守范横。(东观汉记冯勤传)
                          光武建武十三年,冯鲂为太守,建武二十七年迁。(冯鲂传)
                          明帝永平六年后,有太守韦彪,章帝建初元年免。(韦彪传)
                          和帝永元元年,有太守窦瑰,永元二年迁。(窦融传)
                          和帝永元二年,张酺为太守,即继窦瑰者,永元五年迁。(张酺传)
                          和帝永元五年,有太守徐防,即继张酺者,永元十年迁。(徐防传、张酺传)
                          殇帝延平元年,黄香为太守。(文苑传、黄琼传)
                          顺帝时,有太守庞勃。(太平御览引三辅决录)
                          顺帝时,有太守王氏。(隶释冀州刺史王纯碑)
                          顺帝末,有太守黄琼,桓帝建和中迁。(黄琼传)
                          桓帝延熹六年前,有太守爰延。(爰延传)
                          桓帝中,有太守任昉。(华阳国志)
                          桓帝时,有太守赵典。(北堂书钞)
                          桓帝延熹八年,陈球为太守。(陈球传)
                          灵帝时,有太守张则。(华阳国志)
                          献帝前,有太守庞勃。(三辅决录)
                          献帝前,有太守厉温。(氏族略)
                          献帝初,有太守栗攀。(三国志董昭传)
                          献帝初,有太守董昭,即继栗攀者,兴平元年免,建安初再任。(三国志董昭传)
                          东汉时,有太守王牧。(华阳国志)
                          东汉时,有太守陈晏。(华阳国志)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9-27 13:07
                          收起回复
                            巨鹿
                            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国,章帝建初四年复郡。
                            更始二年,有王郎巨鹿太守王饶。(王郎传)
                            更始元年,邳彤为和成太守,后降世祖,建武元年迁。(邳彤传)
                            光武时,有太守公孙宝。(三辅决录)
                            东汉初,有太守孔尚。(续汉书孔融传)
                            明帝永平十四年,太守邢穆迁。(明帝纪)
                            章帝时,有太守董昆。(谢承后汉书)
                            章帝建初元和中,有太守谢夷吾。(方术传、会稽典录)
                            和帝时,有太守魏霸,永元十六年迁。(魏霸传)
                            安帝永初二年,樊准为太守,永初七年迁。(樊准传)
                            桓帝建和三年,张导为太守。(水经注浊漳水注)
                            桓帝延熹八年七月,桥玄为太守。(桥玄碑、风俗通义)
                            桓帝灵帝时,有太守袁博。(汉甘陵相尚府君碑)
                            灵帝熹平初,有太守仲。(隶释帝尧碑、成阳灵台碑)
                            灵帝中平元年,有太守郭典。(皇甫嵩传)
                            灵帝中平二年,司马直为太守,寻自杀。(宦者传、续汉书)
                            献帝前,有太守廖觐。(风俗通义)
                            献帝初平二年,太守李邵免。(三国志董昭传)
                            献帝初平二年,董昭为太守,即继李邵者。(三国志董昭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金氏。(隶释钜鹿太守金君阙)
                            不知何时,有太守芮珍。(万姓统谱)
                            清河
                            本清河郡,章帝建初七年封国,桓帝建和二年改封甘陵国,安帝永初元年二月分置广川国,永初二年并入,献帝建安十一年为郡。
                            光武建武二年,鲜于冀为太守。(水经注清河注)
                            光武建武中,赵高为太守,即继鲜于冀者。(水经注清河注)
                            明帝章帝时,有太守韦文高。(韦彪传注,文高其字也。)
                            不知何时,有太守王史篆。(万姓统谱)
                            不知何时,有太守孙邃。(宰相世系表)
                            和帝永元中,有国相寒朗。(寒朗传)
                            安帝初,国相叔孙光有罪免。(刘般传)
                            安帝时,有广川相桥基。(桥玄碑)
                            顺帝时,有国相刘辩。(刘瑜传,谢承后汉书曰刘祥)
                            桓帝建和前,有国相张氏。(隶释张君墓道)
                            桓帝建和元年,国相射暠见杀。(桓帝纪,或曰谢暠)
                            桓帝时,有甘陵相赵旗。(华阳国志)
                            桓帝灵帝时,有甘陵相袁博。(汉甘陵相尚府君碑)
                            灵帝时,有甘陵相周崇。(周景传)
                            灵帝初,有甘陵相刘虞。(三国志公孙瓒传注)
                            灵帝中平元年,甘陵相冯巡见杀。(五行志)
                            灵帝中平初,有甘陵相刘虞,盖复任。(刘虞传、三国志公孙瓒传注)
                            灵帝时,有甘陵相姚贡。(刘虞传、三国志公孙瓒传注)
                            献帝前,有甘陵相县芝。(风俗通义)
                            东汉时,有国相张氏。(隶释清河相□农太守墓道)
                            安平
                            西汉时为信都,明帝永平十五年封乐成国,安帝延光元年封安平国,献帝时复郡。
                            更始元年,任光为信都太守,更始二年降世祖,迁,寻复任,建武五年迁。(任光传)
                            更始二年,宗广行信都太守事,寻免。(任光传)
                            更始二年,李忠行信都太守事,寻迁。(李忠传)
                            顺帝永和四年正月,国相杨皓下狱死。(顺帝纪)
                            桓帝灵帝时,有国相沈浒。(宋书自序、华阳国志)
                            灵帝初,有国相孙根。(隶释安平相孙根碑)
                            灵帝中平元年,有国相李燮。(李固传、华阳国志)
                            不知何时,有国相司徒肃。(氏族略)
                            河间
                            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复封河间国。
                            和帝时,有国相李续。(独行传)
                            顺帝阳嘉元年,沈景为国相。(刘开传、谢承后汉书沈景传、宋书自序)
                            顺帝永和元年,张衡为国相,永和三年迁。(张衡传、后汉纪顺帝纪、河间相张平子碑)
                            顺帝时,有国相赵戒。(谢承后汉书赵戒传)
                            桓帝建和初,有国相吴佑。(吴佑传、谢承后汉书吴佑传)
                            桓帝时,有国相戴宏。(谢承后汉书、太平御览引杂记)
                            桓帝时,有国相盖升。(桥玄碑阴)
                            桓帝时,有国相曹鼎。(党锢传)
                            灵帝时,有国相遵。(隶续刘宽故吏题名碑)
                            灵帝时,有国相陈延。(三国志常林传)
                            不知何时,有国相良就。(氏族略)
                            不知何时,有国相辛廖通。(氏族略)
                            常山
                            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以其县属。建武十七年为中山国,建武二十年复郡,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国,章帝建初四年复郡,和帝永元二年五月封国,献帝建安十一年复郡。
                            更始时,有太守邓晨,后降世祖,建武三年迁。(邓晨传)
                            光武建武二十年后,有太守伏恭,明帝永平二年迁。(儒林传)
                            章帝建初四年后,有太守郭宇。(郭丹传)
                            质帝本初元年前,有国相冯龚。(三公山神碑)
                            顺帝时,有国相杨让。(隶释杨震碑)
                            桓帝初,有国相刘矩。(循吏传)
                            桓帝延熹七年前,有国相祝穆。(隶释祝穆碑)
                            桓帝延熹七年,有国相蔡仑。(封龙山之颂碑)
                            灵帝光和三年,有国相冯巡,光和六年仍在任。(隶释三公山碑、无极山碑、白石山碑)
                            献帝初平四年前,有国相孙瑾。(三国志公孙瓒传注)
                            献帝时,有太守宋泓。(董卓传注)
                            东汉末,有国相范氏。(隶释范式碑)
                            不知何时,有国相冯龙。(光武纪注)
                            中山
                            光武建武十七年封国,建武二十年复郡,建武三十年封国,桓帝延熹元年分置博陵郡,灵帝中平时复郡。
                            光武建武四年,郭伋为太守,建武五年迁。(郭伋传)
                            光武建武五年,邓晨为太守,建武十三年迁。(邓晨传)
                            光武建武十九或二十年,马成为太守,建武二十四年迁。(光武纪、马成传)
                            东汉时,有太守具褒。(万姓统谱)
                            东汉时,有太守王殷。(宰相世系表)
                            明帝永平三年,有国相薛修,永平十五年后迁。(赵憙传、薛刘二君断碑)
                            和帝永元二年,有国相张郴,永元五年迁。(陈宠传)
                            和帝永元十二年,国相戴封迁。(独行传)
                            顺帝阳嘉元年,有国相朱遂。(东观汉记)
                            桓帝灵帝时,有国相郭氏。(隶释郭仲奇碑、郭究碑)
                            灵帝光和前,有国相张纯。(刘虞传)
                            灵帝光和元年,有国相臧昊。(水经注滱水注,或即臧旻?)
                            灵帝时,有太守臧旻。(三国志臧洪传、谢承后汉书)
                            献帝前,有国相利乾。(风俗通义)
                            东汉中叶,有国相萧苞。(宰相世系表)
                            博陵
                            桓帝延熹元年分中山置郡,献帝建安十八年封国。
                            桓帝时,有太守孔彪。(隶释孔彪碑)
                            不知何时,有太守令狐禹。(宰相世系表)
                            勃海
                            西汉时属幽州,和帝永元六年改属冀州,质帝本初元年封国,桓帝延熹八年复郡,桓帝永康元年封国,灵帝熹平元年复郡。
                            光武建武中,有太守邓邯。(邓彪传)
                            章帝建初中,有太守周纡。(酷吏传)
                            灵帝末,有太守杨璇。(杨璇传)
                            献帝初平元年,袁绍为太守,初平二年免。(郑泰传、袁绍传)
                            献帝初平二年,公孙范为太守,初平三年免。(袁绍传、公孙瓒传)
                            不知何时,有太守戚氏。(汉戚伯著碑)
                            不知何时,有太守高洪。(宰相世系表)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9-27 13:07
                            回复
                              右北平
                              桓帝元嘉二年,太守和旻下狱死。(桓帝纪)
                              桓帝时,有太守张宇。(宰相世系表)
                              桓帝中,有太守衡方。(隶释卫尉衡方碑)
                              灵帝中平四年六月,太守刘政见杀。(灵帝纪、刘虞传、水经注鲍邱水注)
                              献帝前,有太守卑躬。(风俗通义)
                              献帝前,有太守贱琼。(风俗通义)
                              不知何时,有太守子师将。(氏族略作磐,万姓统谱)
                              不知何时,有太守南竭。(万姓统谱)
                              辽西
                              光武建武时,有太守闵业。(寇恂传)
                              灵帝光和元年,有太守黄翻。(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水经注濡水注作廉翻)
                              灵帝时,有太守侯氏。(三国志公孙瓒传)
                              灵帝时,有太守刘基。(公孙瓒传补注引英雄记)
                              灵帝时,有太守赵苞,在任两年。(独行传)
                              辽东
                              献帝初平元年,分置辽西、辽中郡,后省入。
                              光武建武十七年,祭肜为太守,明帝永平十二年迁。(祭遵传、光武纪、东夷传、鲜卑传)
                              明帝时,有太守宗京。(宗均传)
                              明帝末或章帝初,祭参为太守,和帝永元九年秋下狱死。(祭遵传、和帝纪、鲜卑传)
                              和帝时,有太守贾渊。(宰相世系表)
                              和帝元兴元年九月,有太守耿夔,安帝永初五年迁。(耿弇传、和帝纪、安帝纪、梁慬传、东夷传、南匈奴传)
                              安帝建光元年四月,太守蔡讽战死。(安帝纪、东夷传)
                              安帝建光元年,陈禅为太守,即继蔡讽者,数月免。(陈禅传)
                              顺帝永建元年,太守庞参迁。(庞参传、南匈奴传)
                              桓帝时,有太守种暠。(种暠传)
                              桓帝延熹元年,冯绲为太守,延熹五年前迁。(冯绲传、方术传、隶释车骑将军度尚碑)
                              桓帝延熹六年或七年,太守孙諠免,即继冯绲者。(杨震传)
                              桓帝延熹九年,太守度尚卒,即继孙諠者。(度尚传、隶释荆州刺史度尚碑)
                              灵帝中平二年,有太守刘胤。(隶续刘宽碑阴门生题名)
                              灵帝中平四年,太守杨终见杀。(灵帝纪、刘虞传、水经注鲍邱水注作杨纮)
                              灵帝中平六年,公孙度为太守,即继杨终者,建安九年卒。(三国志公孙度传)
                              辽东属国
                              故邯乡,西部都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六城。
                              安帝建光元年四月,有都尉庞奋。(安帝纪、冯绲传)
                              桓帝时,有都尉段颎。(段颎传)
                              桓帝时,有都尉公沙穆。(方术传)
                              灵帝时,有都尉刘衡。(隶释赵相刘衡碑)
                              玄菟
                              明帝时,有太守宣彪。(东观汉记宣秉传)
                              安帝建光元年,太守姚光见杀。(安帝纪、冯绲传)
                              桓帝永康元年,有太守公孙域。(桓帝纪、三国志公孙度传)
                              灵帝建宁二年,有太守耿临。(东夷传)
                              乐浪
                              更始时,有太守刘宪,光武建武元年见杀。(循吏传)
                              光武建武元年,王调为太守,建武六年见杀。(光武纪、循吏传)
                              光武建武六年,王遵为太守。(光武纪、循吏传)
                              桓帝时,有太守吴凤。(吴祐传)
                              灵帝光和时,有太守腾述。(隶释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灵帝末,有太守张歧。(刘虞传)


                              IP属地:天津18楼2018-09-27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