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787贴子:320,181

白登之围的真相冒顿是如何被刘邦打成狗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8-07-27 19:16回复
    汉高祖六年
    匈奴军大举入侵汉朝,侵扰汉朝的云中、雁门郡、代郡,围困韩王信军于马邑
    ,韩王信反叛,与匈奴军一起围攻太原
    (韩王)信乃徙治马邑。(汉高祖六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
    韩王信被刘邦大败后,投奔匈奴。匈奴左右贤王南攻晋阳,被刘邦领兵击败,匈奴败逃至离石。
    【追至于离石,破之。】
    刘邦继续追击匈奴至离石,再败匈奴。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匈奴节节败退,在楼烦西北聚集败兵,再次被汉车骑军击败。
    白登之围的刘邦窝囊吗?
    《汉书·匈奴传》: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
    《汉书·刘敬传》:是时汉兵以逾句注,【三十余万众】,兵已业行。
    《史记·匈奴传》: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
    《史记·刘敬传》: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
    当然这所谓的30万 40必然存再夸大
    但可以确定匈奴跟汉军野战没佔优势
    汉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领兵在太原以南的铜鞮击破韩王信叛军,斩杀其将领王喜,韩王信败逃匈奴
    “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韩王信)将王喜。”
    同时匈奴军左右贤王军及韩王信部将王黄等屯兵于晋阳
    “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问题刘邦让周勃任务的位置在哪?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史记·周勃世家》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史记·夏侯婴列传》武泉在哪?武泉在云中代郡在太原东北霍人 ,晋邑,在今山西繁峙县东郊如果,周勃军的行动路线是代——霍人——武泉——铜鞮——太原——晋阳这样那么整个匈奴军的阵线就都在白登之战前被周勃打穿了而且这样的行军路线多次在“天下九塞”的雁门山穿来穿去,大量的走重复道路况且更关键的是铜鞮在太原南,武泉在太原北,周勃要从匈奴“万骑”之中穿过去,还不提前爆发冲突周勃从武泉机动回铜鞮参加铜鞮之战,再回军参加接下来的晋阳之战,只能说匈奴左右贤王完全是游而不击了同时“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的记载,表面可能周勃军一开始就在云中郡,在武泉与匈奴军发生冲突,击破匈奴军之后南下,南下之后周勃军其实只能赶上晋阳之战了接下来就是刘邦率领的汉军和冒顿率领的匈奴军实质上的第一次冲突晋阳之战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夏侯婴)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周勃)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匈奴军在晋阳下遭遇刘邦率领的汉军主力与周勃率领的汉军机动部队的夹击,被大败接下来就是一个经典话题匈奴军在晋阳下的大败,真的是冒顿的“诱敌”战术吗?


    2楼2018-07-27 19:17
    回复
      再回顾史料
      晋阳之战后匈奴军的撤退路线
      周勃军“後击韩信军於硰石(汉代汾阳东北),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
      (匈奴)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
      匈奴军的撤退路线是晋阳——离石——硰石——娄烦
      白登之战的爆发地点在哪,在平城
      冒顿单于在白登之战前的位置呢?在代郡(“闻冒顿居代谷”)
      同时刘邦“居晋阳”


      3楼2018-07-27 19:17
      回复
        也就是说,匈奴左右贤王和叛军王黄、赵利部往雁门关以西,沿着汾河撤退到离石、硰石、娄烦等地距离白登之围的决战地点平城非常远,基本不可能是诱敌之策而且周勃在娄烦彻底击溃匈奴与韩王信联军之后直接驰援平城战场,至于刘邦为何不走这条线而让先头小部队让冒顿包围,极有可能是刘邦反过来诱敌并且诱出冒顿主力在平城来一个会战歼之然后就是很经典的白登之围了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刘邦在“形势一片大好”情况下追击匈奴军,并认为正从代郡往平城附近河谷地带撤回匈奴地区的匈奴军“可击”之后大家就都懂了,刘邦军被匈奴军围困七天七夜然后刘邦事先安排打外围预备队周勃等人有没有来?有,第一波应该是灌婴的机动部队,灌婴在这次战争里首先跟随周勃军,在“武泉北”击破匈奴军然后在晋阳大战后“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於硰石”追击匈奴军到硰石,并没有跟随刘邦前進之后“至平城,为胡所围”,汉军的机动部队并未能够第一时间打开缺口再之后,更多的汉军抵达战场,周勃军“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以及《功臣表》里的深泽侯、共侯等军团与匈奴军在平城下大战


        4楼2018-07-27 19:17
        回复
          冒顿此时已经没有把握灭掉刘邦,上演托米丽司女王消灭居鲁士的大捷,只能选择撤退;同期,在平城以南,句注山(雁门山)以北围困汉军的匈奴部队也遭到了一定的打击
          夏侯婴“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
          以夏侯婴担任“太仆”来看,至少在句注北和平城南的后续战斗
          夏侯婴和灌婴掩护刘邦进军在句注山一带大破冒顿,樊哙军和周勃军则去平定被匈奴军袭扰的代郡,第一次汉匈之战到此结束。冒顿欲图联合汉朝叛徒的计划流产,且暴露了全部实力,又被汉军主力从外围合拢,只能悔恨撤退。


          5楼2018-07-27 19:18
          回复
            从整体来看,评判汉与匈奴的第一次战争胜负的要素是,汉军已经完成了击退匈奴的战略目的。
            匈奴的目的主要是入寇,时值冬至严寒,匈奴饥荒,欲借秦末大乱南下牧马是不争的事实。而韩王信的投降使匈奴冒顿有接近一年的时间寇略整个太原以北。同期,汉军的主要目的是反击侵入国内的匈奴军,后面还不得不加上一个平叛任务,这两个任务刘邦都顺利完成了,既驱除了匈奴军,也收复了所有失地,并因此封了不少人的爵(周勃、夏侯婴、深泽侯赵将夜、骑都尉傅宽),根本谈不上失败跟奇耻大辱。
            那为什么在历史舆论中,始终有“白登之耻”的说法呢?主要是受四个方向的长期误导:
            其一,司马迁故弄玄虚的捏造了一出白登之谋,将刘邦说成是贿赂匈奴阏氏才解围,并且解围后再无下文。给人一种刘邦完全处于下风不得不谄媚匈奴保命的印象。再结合之后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行为,于是许多人先入为主的认为刘邦窝囊。而这一贬刘手笔又与司马迁一贯抹杀和矮化刘邦的军事成绩和能力有着文学呼应。
            其二,世俗学者在介绍此次战役时大多轻描淡写带过,没有具体讲解事情经过,于是常常出现诸如“冒顿包围了刘邦几十万大军”“刘邦率几十万大军征讨冒顿反而被围”之类的搞笑阐述。这种阐述纯属断章取义,不但没交代冒顿的兵力,还把刘邦少数先头部队说成几十万大军。十分误导。
            其三,汉武帝时代号召全国民众反击匈奴,必然会在历史舆论上强化与匈奴的仇恨,树立复仇和雪耻的旗号。难免不会有世人借机夸大刘邦的白登之围,甚至趁机捏造历史。司马迁正好活跃于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时,因而编排白登之围也有借政治时事进行创作的影子。
            其四,刘邦晚年撕毁和亲,再次反击匈奴并成功将其击退。但刘邦死后的吕后至景帝近百年时期里,汉朝依然始终保持与匈奴的和亲政策。这种安逸思想也让后来的政治舆论故意偏向汉朝不敌匈奴。典型如吕后欲征讨匈奴时,就有反战求和舆论借题发挥说,以劝吕后和亲。“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可见在这种政治论调下,刘邦抗击匈奴的事迹自然不讨好,刘邦军事活动中的曲折自然会被放大甚至渲染。


            6楼2018-07-27 19:18
            收起回复
              总结白登之战:
              韩王信联合匈奴南下,攻打了太原。
              刘邦收复太原,三次野战击垮胡骑。
              分兵周勃夺取匈奴在娄烦的三座城池。
              刘邦亲探敌军,固守白登。与周勃形成反包夹。
              汉匈双方在大同南北再次爆发激烈战斗。
              匈奴被“大破之”,冒顿退兵。
              白登之战结束。
              评判白登平城之战胜负的几个重要关键:
              1.匈奴围困但没有吃掉刘邦的骑兵卫队。
              2.五次正面野战匈奴全部战败。
              3.娄烦三城和被匈奴夺取的太原城全部被刘邦收复。〈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收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汉书·匈奴列传》〉


              7楼2018-07-27 19:18
              收起回复
                @都忘了我😡
                @💖快乐2021


                9楼2018-07-27 19:19
                回复
                  额,我属于吃瓜群众,没仔细研究过历史,可以问下楼主,唐的武庙十哲收录韩信是不是有点水呢,感觉曹参等人不比韩信差甚至强很多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7-28 17:08
                  收起回复
                    所谓“史家之绝唱”,是对史记的地位而言,它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的内容而言,所谓”成一家之言”。同是抑郁之人所创,屈原把悲愤写进了《离骚》,司马迁把悲愤写进了《史记》。把《项羽本纪》列在《高祖本纪》之前,把《伯夷叔齐列传》放在列传之首。写侠客,写刺客,写小丑,秉笔直书,曲笔反讽,笔法绚丽多变。一不小心,把部历史就写成了***小说。前后史书,无论是个人修史,还是官修史书,都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哪儿敢这么玩过?这书要放在后来任何一个朝代,作者就算不被诛九族也不远
                    史家之绝唱。绝唱,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也就是说,这么多史书,数你文采好
                    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鲁迅自己是这么评价的,“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说史记跟离**,就差不押韵。
                    另外,鲁迅讲这两句话之前,还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合起来叫“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所以综合一下,鲁迅对它的评价,大致上就是: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史书,但是文章写得真好
                    鲁迅的意思司马迁就只是个小说家


                    11楼2018-07-28 18:24
                    收起回复
                      刘邦家世身世考
                      这两个命题牵涉到20个考证项目,是本书的重点。但由于论据颇多,引经据典,学究气重,讲来繁琐,令人沉闷,故只讲结论。考证附后,仅供阅读。
                      一、刘邦是尧帝的七十六世孙。
                      尧帝是中国“让天下”的第一圣人。从刘邦后来的国家理念和治国思想来看,他是以承继尧帝的道统自居的,也是以尧帝为榜样而自励自律的,故其行事、为人、为政,颇有气象!
                      二、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
                      在刘邦出生的前30年,即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了古老的宋国,三分其地。沛县归楚,丰邑归魏,故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项羽垓下分封,估计有个口实,刘邦国籍不明,于楚于魏都不合适,故以“巴蜀亦关中地也”把他迁到汉中。
                      三、刘清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大夫,于公元前227年迁丰。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的大夫,于秦灭魏之前两年,即公元前227年,受魏王假派遣、携巨资到丰邑建都。刘邦征战15年,攻城无数。雍齿叛变后,他三次率兵攻丰邑,皆未能下,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都城建好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于是劉氏散尽资财,取“卯金刀”之主笔改姓为金,隐姓埋名居于丰、沛间。
                      中国很多地方有个习俗,“活为金,死归刘”。这是说:你活着可以姓金,死了以后要归宗于刘氏—恢复刘姓。此事出自刘邦那一代。
                      朝鲜在汉文帝时就是汉家的属国,所以姓金姓刘的较多。
                      四、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迁丰时已经29岁。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59年生于邯郸歌伎之家,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他们相差仅三岁。
                      刘邦前227年随曾祖父迁至丰邑,这年他29岁,秦灭魏时,他己31岁。
                      五、刘邦在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
                      由于刘邦生于大梁,长于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西京杂记》上有详载)他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待站岗的士卒如故旧。优裕、无忧无虑的少公子环境,故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一旦家道中衰,也就无业赖以为生了。
                      六、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
                      刘邦的四弟名交,字游。刘交好诗,当时有《楚元王诗》传世。
                      《汉书》说:“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浮丘伯”是指浮丘(县)名伯者。这位“伯”曾是荀子的门人。
                      秦始皇焚书是在公元前213年。这时,刘家己到丰、沛十四年了。在这之前,刘交与鲁地的穆生、白生、申公都向“伯”学诗。直到前213年秦焚书后才离别。因此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更不是农民。能送小儿子出国“留学”,刘家应该殷实。
                      七、刘邦长于“士大夫”之家,住丰邑城内,非农民,也不是什么“流氓”、“小浑浑”!
                      从刘邦的四弟刘交曾到鲁地留学来看,刘邦的家庭当时属于“士”这个阶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易中天说,成年男子头上横插根棍子就是“士”,这个说法不对。
                      《汉书.食货志》上明载:“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士农工商”这种划份阶层的理念,出现于晚周,在春秋时期前后就有了,相当古老。
                      “学以居位曰士”,是指那些通过学习掌握有知识而在社会上谋取职位的人叫“士”。新中国成立时称为“小资产阶级”,现在称为“知识分子”,他们在国旗上有一席之地。
                      刘邦出身于卿相之家,他不事农工商之类的“家人生产作业”,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属于“士”。 因为他住城内,没有农田,绝不是“辟土殖谷”的农民,更不是一些社会学者戏称的“流氓”、“小浑浑”!
                      八、邦公交朋结友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
                      刘邦广交豪杰,立志灭秦,是国亡家破31岁以后的事。他常到大梁名士张耳与陈余那儿去,一住就是数月。刘邦交豪杰不去齐、燕、赵、韩、楚地,而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
                      九、刘邦是有显赫的家世和身世举事的,地位在项羽之上。
                      刘邦和项羽都是前209年9月举事的,一年后的前208年9月两人同时受封。鉴于刘邦显赫的家世和身世,出自“望族”,乃至“帝族”,故楚怀王熊心即位三个月后就封他为“武安侯”,兼砀郡长,将兵,作主将,西击咸阳。这年他48岁。
                      项羽封为“长安侯”,封地仅鲁邑—今曲阜,号鲁公,交出兵权,作宋义的次将,北上救赵。这年他25岁。
                      这时刘邦的地位己在项羽之上了。当年11月项羽是靠哗变擅杀宋义而自称“上将军”的,楚怀王为稳定军心而被迫追认。
                      刘邦的身世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过去我们都读得不甚明白,甚至读错了。读史先读人,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弄清楚刘邦的身世,深入了解他的社会存在,才会对刘邦有正确的认识。
                      没有这段经历,刘邦可能只有当个公子哥儿,以斗鸡蹴鞠为乐,一事无成,老死于大梁了。


                      13楼2018-07-30 16:54
                      回复(4)
                        我看了一下,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也有事实依据。以前有人因我加精了一篇帖子,因那篇帖子主要是质疑司马迁伪造历史,对汉高祖恶意诽谤,但如果这篇加精,可能有人又要恶意围攻,说我胡乱加精,有人盲目崇拜司马迁这个所谓的史圣,没有办法。


                        IP属地:重庆16楼2018-08-10 12:04
                        收起回复
                          洗涤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8-11 07:32
                          回复
                            读史要认真 。 不可带情绪 ,更不可带有色眼镜 。 善哉 !


                            IP属地:江苏19楼2018-09-19 08:17
                            收起回复
                              当年看到这段就觉得奇怪,没头没脑的!写的莫名其妙……就算匈奴人真把刘邦包围了,应该也吃不下!不然为何不把刘邦活捉了,这样不是更有利吗?唯一的解释就是匈奴拿不下刘邦!只有这样才合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09-23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