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吧 关注:7,980贴子:39,933
  • 6回复贴,共1

王保祥黑陶艺术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黑陶艺术
老黑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距今四千多年历史,属龙山文化。
这些黑色的陶器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龙山发现而后就被称之为“龙山文化”。
为什么把陶器烧制成黑色的?现在我们只能推测: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审美或者为了区别与其他陶器有关,这应该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黑色的陶器烧成的条件是还原焰,红色的陶器则需要氧化焰。这就是黑陶与红陶的烧成区别。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们根据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改变适应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的造型与色彩,比如绳纹与压按纹的陶器就是为了生活需要,使这些器皿增加摩擦力,方便器皿的移动。黑色陶器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人们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得到控制的失误,这种失误所产生的色彩最后使人感觉高贵并且能区别于其他陶,同时也因黑色感觉较稳重而神秘、高贵而质朴才使黑陶得到了延续。据史料表明:陶有着上万年的历史,而黑陶的历史仅仅四千多年,就是说红陶早于黑陶。按照烧结的原理,陶的烧制过程中,它的颜色由黑到红——它的温度是由低到高——它的质是由生到熟,那么应该是黑陶早于红陶!为什么黑陶早而出土的早期文物中没有黑陶?我认为:因为当时黑陶的烧结温度低,早期的低温黑陶由于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保存到现在,而现在的黑陶应该是前人在长期制陶成熟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积淀。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制。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
一、选料
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红胶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细腻,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标准的制陶材料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采来的红胶土要有专门的存放地点,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阳光,地面高于周围,要经常翻晒,最好是经过5年以上风冻的陈泥。风冻了的红胶土不易开裂,且使用方便。多数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这样的材料。为了保证黑陶的质量,对材料首先要进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过滤杂质,一般使用120#的滤网作为最高标准。淘洗材料的设备需要有一个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长与宽可以根据规模来确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个5cm直径的圆孔,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浆水;紧挨泥池的就是一个长15米,宽1米的沉积池,用于存放搅拌好的胶泥水。为了防止杂物落入,上面可罩上窗纱。所有沉积泥将在沉积池变成优质的制陶材料。
二、加工
黑陶的加工分两大工序,即:成形与雕刻。
1、成型。黑陶的成型可分为手工与轮制两种。
手工制法又分为三类。(1)捏塑法。一般的小型陶器,多用手捏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多遗留手指纹,器形不很规整。(2)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目的是为了规矩。(3)泥条盘筑法。先将泥捏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轮制的方法与前者不同,它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在成形前,要有一个形的图纸,那么这个已经绘制好的图纸的上面要标明它的最大高度与直径。然后通过拉坯机拉出图纸要求的形与规格。黑陶的成形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整理陶泥,使之软硬适中。然后把整理好的陶泥放在拉坯机的中间,打开电源,最后开始拉坯。因为手工拉坯的随意性强,所以一定认真按照图纸的要求,否则会变形,失去原有的创意。轮制的特点是器形规整,薄厚均匀。
2、雕刻。
为了使陶器更加美观,常在陶器未烧之前,进行表面磨光。在陶器将干未干之时,用砾石或者骨质器在表面压磨。经过烧结后,这样的陶器就有了光泽,我们现在所见的黑陶就是这样的方式加工而成。为了使黑陶的表面更加美丽,根据制作者的嗜好还可以进一步的软雕刻。过去的黑陶多数使用压印、拍印、刻划、附加堆纹等,现在则多使用镂空与浮雕。压印纹以绳纹为代表。它是在细木棒上用绳子缠成中间粗两端细的轴状工具,用来在陶坯上压印出成排而整齐的绳纹,这种纹样基本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在木版刻上花纹等条纹、方格纹或几何形的阴阳纹拍印在陶器上的痕迹,我们把它称作拍印纹。用细木棒为工具,在陶坯上划成弦纹、几何纹饰、戳印成点壮纹或篦点纹,这是刻划纹的主要特点。附加堆纹、镂空与浮雕是黑陶最有特色的装饰手段,它广泛用于整个黑陶的过去与现在的生产与加工,传承至今。附加堆纹是用泥条、泥饼在平面上做文章,而镂空与浮刻则是在平面以下塑造形体。它们就结合形成三度的高深、浅感觉,是塑造形体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条件。
三、烧制
黑陶的烧结工艺是其他陶所不可比拟的,它非常的独特。分三个阶段。
1、烘干排湿阶段。先将陶坯烘干,再装入窑内,用文火烧结,这样陶坯不易爆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火膛进气足炉火旺盛,使窑室的陶坯损坏,所以,必须缩小排气孔,减少排气,以此来控制炉火过旺带来的麻烦。具体措施:(1) 少加煤。(2)使用平铺加煤法。(3)尽量减少越灶次数。
2、提温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温度一般在400度以上,烧结时间大约在5小时左右。如果没有造形复杂的器皿可以放心的提温,否则要小心稳重。现在的炉灶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结块,要注意把这些结块分开,保持灶火旺盛。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窑室内器皿色彩的变化,是否都一致。如果左右色彩不一致的话,可能是灶堂进气不匀的原因,补救措施是将灶堂的煤通过长炉钩等工具摊匀。
3、着色阶段。黑陶的着色是它与其他陶最大的区别,必须使用还原焰烧结。能否成功利用还原焰取决烧结的技术。还原焰烧结的味道很特殊,有浓香味而不呛人,有烟而不辣眼,烧结其他陶时没有的感觉。通过使用小煤块投掷陶器发出的声音可以听到它的成熟程度。没有余音,或者是短音都可以说是没有成熟。在加煤前,要注意观看窑室器皿的色彩,是不是你理想的黑陶,这取决于烧结师的经验是否丰富。
听其声、观其色、闻其味,黑陶的制作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
土与火是陶的语言,现代黑陶是先民智慧的沉淀,只有不断地用智慧去发扬光大,才能使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完)
原文发表在美国《东方》杂志


IP属地:山东1楼2017-05-05 20:32回复
    http://epaper.hezeribao.com/shtml/mdwb/20151207/236773.shtml
    这个是另外的一个文化传承信息


    IP属地:山东2楼2017-05-05 20:38
    回复
      欣赏佳作!


      IP属地:山东3楼2017-05-05 20:51
      收起回复
        谢谢吧主


        IP属地:山东4楼2017-05-05 20:52
        回复
          中国黑陶艺术
          老黑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距今四千多年历史,属龙山文化。
          这些黑色的陶器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龙山发现而后就被称之为“龙山文化”。
          为什么把陶器烧制成黑色的?现在我们只能推测: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审美或者为了区别与其他陶器有关,这应该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黑色的陶器烧成的条件是还原焰,红色的陶器则需要氧化焰。这就是黑陶与红陶的烧成区别。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们根据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改变适应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的造型与色彩,比如绳纹与压按纹的陶器就是为了生活需要,使这些器皿增加摩擦力,方便器皿的移动。黑色陶器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人们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得到控制的失误,这种失误所产生的色彩最后使人感觉高贵并且能区别于其他陶,同时也因黑色感觉较稳重而神秘、高贵而质朴才使黑陶得到了延续。据史料表明:陶有着上万年的历史,而黑陶的历史仅仅四千多年,就是说红陶早于黑陶。按照烧结的原理,陶的烧制过程中,它的颜色由黑到红——它的温度是由低到高——它的质是由生到熟,那么应该是黑陶早于红陶!为什么黑陶早而出土的早期文物中没有黑陶?我认为:因为当时黑陶的烧结温度低,早期的低温黑陶由于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保存到现在,而现在的黑陶应该是前人在长期制陶成熟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积淀。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制。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
          一、选料
          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红胶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细腻,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标准的制陶材料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采来的红胶土要有专门的存放地点,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阳光,地面高于周围,要经常翻晒,最好是经过5年以上风冻的陈泥。风冻了的红胶土不易开裂,且使用方便。多数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这样的材料。为了保证黑陶的质量,对材料首先要进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过滤杂质,一般使用120#的滤网作为最高标准。淘洗材料的设备需要有一个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长与宽可以根据规模来确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个5cm直径的圆孔,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浆水;紧挨泥池的就是一个长15米,宽1米的沉积池,用于存放搅拌好的胶泥水。为了防止杂物落入,上面可罩上窗纱。所有沉积泥将在沉积池变成优质的制陶材料。
          二、加工
          黑陶的加工分两大工序,即:成形与雕刻。
          1、成型。黑陶的成型可分为手工与轮制两种。
          手工制法又分为三类。(1)捏塑法。一般的小型陶器,多用手捏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多遗留手指纹,器形不很规整。(2)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目的是为了规矩。(3)泥条盘筑法。先将泥捏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轮制的方法与前者不同,它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在成形前,要有一个形的图纸,那么这个已经绘制好的图纸的上面要标明它的最大高度与直径。然后通过拉坯机拉出图纸要求的形与规格。黑陶的成形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整理陶泥,使之软硬适中。然后把整理好的陶泥放在拉坯机的中间,打开电源,最后开始拉坯。因为手工拉坯的随意性强,所以一定认真按照图纸的要求,否则会变形,失去原有的创意。轮制的特点是器形规整,薄厚均匀。
          2、雕刻。
          为了使陶器更加美观,常在陶器未烧之前,进行表面磨光。在陶器将干未干之时,用砾石或者骨质器在表面压磨。经过烧结后,这样的陶器就有了光泽,我们现在所见的黑陶就是这样的方式加工而成。为了使黑陶的表面更加美丽,根据制作者的嗜好还可以进一步的软雕刻。过去的黑陶多数使用压印、拍印、刻划、附加堆纹等,现在则多使用镂空与浮雕。压印纹以绳纹为代表。它是在细木棒上用绳子缠成中间粗两端细的轴状工具,用来在陶坯上压印出成排而整齐的绳纹,这种纹样基本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在木版刻上花纹等条纹、方格纹或几何形的阴阳纹拍印在陶器上的痕迹,我们把它称作拍印纹。用细木棒为工具,在陶坯上划成弦纹、几何纹饰、戳印成点壮纹或篦点纹,这是刻划纹的主要特点。附加堆纹、镂空与浮雕是黑陶最有特色的装饰手段,它广泛用于整个黑陶的过去与现在的生产与加工,传承至今。附加堆纹是用泥条、泥饼在平面上做文章,而镂空与浮刻则是在平面以下塑造形体。它们就结合形成三度的高深、浅感觉,是塑造形体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条件。
          三、烧制
          黑陶的烧结工艺是其他陶所不可比拟的,它非常的独特。分三个阶段。
          1、烘干排湿阶段。先将陶坯烘干,再装入窑内,用文火烧结,这样陶坯不易爆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火膛进气足炉火旺盛,使窑室的陶坯损坏,所以,必须缩小排气孔,减少排气,以此来控制炉火过旺带来的麻烦。具体措施:(1) 少加煤。(2)使用平铺加煤法。(3)尽量减少越灶次数。
          2、提温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温度一般在400度以上,烧结时间大约在5小时左右。如果没有造形复杂的器皿可以放心的提温,否则要小心稳重。现在的炉灶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结块,要注意把这些结块分开,保持灶火旺盛。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窑室内器皿色彩的变化,是否都一致。如果左右色彩不一致的话,可能是灶堂进气不匀的原因,补救措施是将灶堂的煤通过长炉钩等工具摊匀。
          3、着色阶段。黑陶的着色是它与其他陶最大的区别,必须使用还原焰烧结。能否成功利用还原焰取决烧结的技术。还原焰烧结的味道很特殊,有浓香味而不呛人,有烟而不辣眼,烧结其他陶时没有的感觉。通过使用小煤块投掷陶器发出的声音可以听到它的成熟程度。没有余音,或者是短音都可以说是没有成熟。在加煤前,要注意观看窑室器皿的色彩,是不是你理想的黑陶,这取决于烧结师的经验是否丰富。
          听其声、观其色、闻其味,黑陶的制作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
          土与火是陶的语言,现代黑陶是先民智慧的沉淀,只有不断地用智慧去发扬光大,才能使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完)
          原文发表在美国《东方》杂志


          IP属地:山东5楼2023-04-26 10:18
          回复
            和泥:
            用力的方向可以改变泥的形状
            拉坯:
            手的支点决定器型的稳定性
            烧制:
            火焰的性质决定器皿的色彩
            创意:
            美学知识的积累决定受众面的大小


            IP属地:山东6楼2024-01-01 0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