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81贴子:2,973,104

【论道】《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写的道德经 可以看到老子是一个反文明的人?老子不看好人类的文明现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02 18:32回复
    呵呵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05-02 19:19
    回复
      如果看不懂道德经就不要丢人现眼的随便发表看法,道德经和所有正教一样,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各种各样的人显出本来面目!


      5楼2017-05-02 19:39
      收起回复
        楼主不错,很有个人见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02 19:47
        回复
          中国为什么能接纳各种宗教及很好的翻译其典籍?因为有道文化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02 19:50
          收起回复
            王东岳思想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03 13:58
            收起回复
              说的对,老子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04 01:03
              回复
                @一贴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04 12:46
                回复
                  今本虽然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但这种分法具有任意性,因为它们缺乏各自独特的、明确的主题。楚简古本《老子》不分道经、德经。但古本的甲、乙、丙三组,其实就是上、中、下三篇。
                  第一,这三组竹简形制各不相同,这当然是竹简制作者有意进行区别的。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三篇主题有所不同。古本《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守道归朴。具体言之,上篇大致讨论守道归朴及其根据、效果。中篇大致讨论守道归朴的途径。下篇只有四章,似为杂列。尤其是相当于今本64章下段的末章,显然是附录。它已在上篇出现一次,只是由于其文字有出入才附列卷末。此《老子》三篇,或许我们可以仿照《庄子》体例分别称为内篇、外篇、杂篇。因此,古本的分篇明显优于今本。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5-04 13:13
                  回复
                    综合上述考虑,如果从时间上来取舍,肯定是郭店战国楚简《老子》为真,那么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荆门郭店战国楚简应为原版《老子》,为老子所作。二是战国末期的太史儋篡改了原版《老子》,帛书伪版《老子》便应为战国末期的太史儋所作。三是曹魏王弼篡改了原版《老子》,但这种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传世1500年的伪版《道德经》确为王弼所作,但王弼祖上传下来的不是楚简古本《老子》,而是早在战国末期就已被篡改过的帛书《老子》。为了便于用排除法逐一排除疑点,据此思路,我们先从出现最晚但影响最大的王弼传世版《道德经》的辨伪开始,先假定王弼亲手篡改今本帛书《老子》的可能性最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5-04 13:14
                    回复
                      如果真的如此,谁能想到,一位年仅活了24岁,具有强烈叛逆精神和反儒倾向的曹魏才俊王弼持才居傲,目中无人,仅凭祖上的一套传世孤本伪版《老子》,便可以瞒天过海,标新立异,经精心篡改后制作成伪书《道德经》?这一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王弼一生崇道恶儒,他也许并非是为了出名,其根本目的是为以老子的口气,来教训独尊儒术的汉儒。但是,狂生王弼独霸篡改孤本伪版《老子》并自标新学的结果,却使后代学者读经如同雾里看花。面对王弼的孤本玄版《道德经》时,已完全丧失了辨别能力,让后世的学者很难分辨是真是假。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5-04 13:14
                      回复
                        值得庆幸的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战国楚简《老子》,并于最近公之于世。或许,这是从历史的深处透射出来的第一束最强烈而鲜明的光线,戳破了这一谎言。对人们最大的期望,当然莫过于它终于能够驱散弥漫千古的谜雾了。
                        奇怪地是,自1993年发现正版楚简《老子》至今已有24年,学界虽然对此议论纷纷,但众口不一,各执己说,故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悬案,直到现在仍未作出一个明确而令人信服的结论,为了厘清这个问题,先追问帛书今本《老子》为何人所作?搞清这个问题之后,再追问王弼玄本《道德经》为何人所作?
                        《史记》记载太史儋: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同“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另外还记载,秦献公十一年时,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最后详细记载了其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5-04 13:14
                        回复
                          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第一,周太史儋晚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第二,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太史儋见秦献公的年份,就连司马迁也没弄清楚。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认为应为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
                          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第三,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如果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称老聃,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所谓“守藏室”,据司马贞索隐的解释,乃是周王室的藏书室,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兼档案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子对周代的典章制度、礼乐仪式很是熟悉。孔子入周问礼,拜访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子。
                          这次会面大概发生在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之间,也是文献留下来的关于老子事迹的少数记载之一。可是,老子对这个远道而来好学深思的学生并不十分感冒,尤其是他那一肚子关于周代礼乐制度的问题。所以满腔热情的孔子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想请教的问题老子连回答的兴趣都没有,只是淡淡地告诉他:“你所谈到的那些人早已成了冢中朽骨,只剩下他们的片言只语还在好事者中流传。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君子遇到了好时机就居官从政,不得志则随遇而安。
                          老子说,我听说高明的商人都把自己装得像没钱人一样,道德修养高深的君子看起来就像庸人一般。去掉你身上的那些骄气和各种各样的想法吧,去掉你那些迎合的神色和空头志向吧,这些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孔子听了,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却不能不为老子那些富有洞察力的人生见解所折服。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5-04 13:15
                          回复
                            孔子回去对弟子喟然长叹,把他与老子的这场会晤作了个生动的比喻:“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在地上走的,可以捕之以网;在水里游的,可以钓之以钩;在天上飞的,可以射之以弓。至于龙,我就不知该拿它怎么办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乘着风云遨游天上。我今天拜会了老子,他就像那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啊!”这时的孔子,大约三十岁左右,虽然他自称“三十而立”,但其学识显然还与富有人生阅历、学术思想已经成熟的老子不在同一层次上。
                            除了史料记载的这次会面外,司马迁所记载老子的事迹,就仅剩下西出函谷关而隐居了,但却隐去了孔子是如何迫使老子交出周室藏书的。也没有讲老子为什么独自骑上青牛,孤愤离家出走,西出函谷,流落天涯的。“替圣者隐”和“为尊者讳”是汉儒的传统,司马迁也不会例外,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揭“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这块伤疤。
                            但是号称信史的《史记》,却在《老子列传》中提及了另外两个老子的候选人:楚国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的存疑。由此可见,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人们对于1000年前老子的身世便已有了疑惑。
                            据学者考证,老莱子是楚国人,曾经著书十五篇,阐释道家学说,与孔子同时,也与老聃同时。老莱子还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彩衣娱亲”的主人公。据说他当过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乱世,隐居于蒙山南麓。据说其年届70仍不言老,为博父母一笑,穿起“五色斑斓”的衣服,在父母面前“为婴儿戏”。据说有一次去父母居处取水,故意跌倒,像婴儿般的啼哭,目的竟然是博取父母一笑。鲁迅对其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的行为作过辛辣的讽刺:“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么,这位“老莱子”为什么会被司马迁写入《老子列传》中,作为老子的候选人之一呢?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笔者以为,老莱子在当时也可能也被称为老子,但他的名字当是老莱,不是“老莱子”。战国时人们对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总是尊称其为“某子”,一般不称“某某子”。所以孔丘称孔子而不称孔丘子,孟轲称孟子也不称孟轲子。同样,老聃可称老子,老莱也可称老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所谓“严事”,就是恭恭敬敬地对待的意思,连孔老夫子都尊重的人物,称作“子”是绝对不过分的。
                            但后来为什么又改称“老莱”了呢?这是因为周王室的守藏史老聃名气过大,著作又多,“老子”便成了老聃的专称。为了与老聃区别,名望矮了一大截的老莱只好委屈的改称“老莱子”了,这也许是唯一和乎情理的解释。那么,在以上诸多可能性中,哪种可能性最大呢?
                            据《史记》记载,太史儋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是在哪年见的秦献公?就连司马迁也没弄清楚。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认为太史儋西入秦会见秦献公是在孔子去世后的129年,也就是公元前350年。但司马迁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所以把周太史儋是老子的可能性首先排除在外。
                            再说,荆门郭店楚简中已经有《老子》的摘抄,这说明那时《老子》已流行于世。郭店楚简的年份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依笔者之见,《老子》如果真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刚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这无疑是在怀疑周太史儋即为老子,只是司马迁在当时的一种推测,但尚未形成定论。但周太史儋崇尚老子、提倡道家玄学的立场是确定无疑的。至于他是如何得到老子的真传就不得知了。
                            历史上的所有相关争议,均可在这一框架下获得合乎情理的解释。
                            下面的问题自然是,一千年之后的王弼祖上传世的孤本是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竹简《老子》?还是长沙汉墓出土的太史儋编写的帛书《老子》?显然这个问题更值得研究。
                            众所周知,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老子学说唯一的传世孤本,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发现《老子》的帛书原文为止,这一定论便不攻自破。
                            王弼自幼熟读老庄,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自大,鄙视独尊儒术的汉儒及其旧学。史载"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可见年轻气盛的王弼,喜欢以标榜新学为傲。为了标新立异,为以老子的名义教训汉儒,于是将祖上传世孤本《老子》篡改之后公诸于世,此即为王弼留给后人的今版玄本《道德经》。那么,为了避免王弼祖传的孤本《老子》流传于世,被人抓住把柄,那套“孤本”一定被王弼亲手烧掉了。
                            因此,尹喜的老子古楼观传道一说也许确有其事,但史料则说是尹喜据老子讲经后整理而成的,并非为老子亲手所为,故疑为托古之说尚无定论,但至今仍缺乏实证支持却是不争的事实。《史记》所载之史,又多有不实之处,所以饱受后世学者诟病。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史载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王弼素以老庄思想为主,年纪轻轻便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王弼人生短暂虽仅有24年,但学术成就卓著。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作数量,而在于其创见。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对后世的儒道玄学影响极大。可以说,儒道玄学不是始于老聃,而是始于王弼。一部经王弼精心篡改的孤本玄版《道德经》,不但成为道教的传世经典,而且误导了国人1500年!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5-04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