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13贴子:39,336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出现了孔孟老庄等大哲,形成了诸子百家等流派。不过这一时期是典型的乱世,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无不感叹王纲解纽、礼 崩乐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02 17:10回复
    社会等级的松弛与天下形势的动荡,蕴含着促进思想繁荣的结构空间。而思想的繁荣,又是对当时社会失范的不同回应,墨者企图遏止兼并战争,道者希望回归小国寡民,而儒者承继夏、商、西周三代的文化传统,希冀重新恢复秩序与和 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02 17:12
    收起回复
      一、仁者爱人与儒者之维春秋时期,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性的思潮兴起,传统的天命观念出现分化,虽然天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终极根据,仍旧左右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但天人关系中天的神秘色彩开始弱化,人的位置逐渐凸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02 17:13
      回复
        《左传》载史嚚之言:“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天神依从人,意味着人事成为家国兴亡的主宰,人从 的笼罩中解脱出来。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郑国裨灶主张用国器瓘斝来禳除火灾,子产不听:“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昭公十八年)《孙子兵法?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就是阴阳变换、寒暑交替、四季流转。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03 08:21
        回复
          此时,对于那些具有真知卓识的思想者来说,天的神秘性、权威性已经相当弱化了。中国文化中牢笼万象的价值本源--天,遭到了理性的挑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显然也受到这种在精英知识人中流行的人文 主义理性思潮的影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03 08:22
          回复
            在记载孔子言行、事迹的《论语》一书中,就有孔子理性对待鬼神、客观对待天意的言谈、事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大约在弟子的记忆中,孔子从不谈论鬼怪、神异之事,而且要求弟子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雍也》篇载,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对于与鬼神类似的天,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四季运行,万物化生,都是天的自然状态。由此,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 天已经从巫觋氛围中脱魅,成为客观自然的认知对象,不再居于思想的中心,而是淡化为观念的背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03 08:25
            回复
              正是由于受到当时这种人事理性的影响,孔子对社会失范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身,特别是人心的本质。孔子使用的概念是“仁” 。在《论语》中,仁出现了百余次,而且孔子及其弟子多次郑重讨论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04 08:40
              回复
                在孔子之前,虽然仁是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其内涵有范围限制。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包含其他德目的最高概念,具备了普遍的根本性特质 ,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人性基础。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04 08:41
                回复
                  不过,孔子并未对仁作出确切的、一贯的解释,对于不同的提问者,他的回答也不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仁是善良的源泉和正义的依据,人培育这种感情并以此处理自己与 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04 08:43
                  回复
                    孔子没有以定义或概念解释仁,而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揭示仁的内涵。恭敬辞让、谨慎勤俭、廉直义勇、宽恕惠敏,特别是个人以一种爱人之心进行换位思考后的行动选择就是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04 08:44
                    回复
                      那么,关于“仁”的一般内涵是什么呢?《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仁,即“相人偶”,人际间的人情关爱。《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引郑玄、何晏、孔颖达等 关于人偶、相人偶的解说,注曰:“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辞,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刘文英认为,相人偶是一种古老的礼仪,二人见面,互相作揖表示敬意。仁字的结构就是相人偶的象形,相人偶礼仪是仁的观念的客观原形。白奚 则以为,相人偶是以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貌和情感来表达敬意和亲爱之情,即郑玄所谓的“以人意相存问” 。这些解说都从“人二”出发,将仁看作由人际关系而生发的社会互动准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3-05 15:31
                      回复
                        此外,许慎还补充说,古文仁字还从千心。不过从出土竹简来看,“千“ 乃是“身”的误写。郭店楚简“仁”写作“ ”,此外义、勇、畏、顺、疑等一大批字也都从心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05 15:33
                        回复
                          由此,廖名春认为,仁字之“二”实为“=”,是“心”的简化符号。许慎误认为二,兼爱说、相人偶说等都是从许慎之错中衍生的误解。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探索仁的渊源,他称人性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仁、义、礼、智。《公孙丑上》和《告子上》两篇都提到这四种善端,孟子认为这些善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是“赤子之心”天然具备的良知良能。这些善端也是人与禽畜不同之处,“人异于禽兽者几稀”,动物的行动体现的是自然本能,而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仁义、慈爱、善良等社会属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05 15:35
                          回复
                            实际上,孟子作为子思学派的传人,其解释仁就兼顾了人与人心, 《尽心下》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熹注曰:“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05 15:36
                            回复
                              按照《中庸》“亲亲为大”的说法,这个“仁”就是指人的互相关联、彼此关系的社会属 性。而《告子上》曰:“仁,人心也。”仁的特质又表现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因而仁首先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内在道德修养,而且这种品质不是个人孤芳自赏的精神财富,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秉持的情感原则和价值取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06 11: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