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吧 关注:14,004贴子:338,952
  • 15回复贴,共1

解方之子解海南博客:迟交的家庭作业:重新思考张学良的伴虎归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西安事变,我们父子二人曾有议论。他参与了当年的行动,自然有话可说。但身为军人、党员,生前常常不便明言政治事务,包括敏感的历史事件。因此儿子就有责任,将其遗言向外传达。何况自己六十有六,进入风烛残年,备不住哪天突发急病,或染上不治之症。事情已经耽搁太久,实不该继续拖延了。由于老爸去世较早,相关内容并不多,然而含义微妙,富于启示性。以之为提示,再结合其他的信息,就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进一步探讨。诚然,在近水楼台的专业人员方面,结论早已作出,甚至不言自明。可惜相关资料从不开放,业余爱好者只得自力更生,走到哪儿算哪儿。
在作出政审结论到重新工作期间,老头子像许多受过冲击的人一样,向亲属选择性交底A。其中就包括西安事变,重点放在飞南京的专机升空后,那么送行的主题即便不说,也呼之欲出。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例如张学良“面试”刘桂五。基调则与主流一致,属于启蒙性宣传,如权威性比喻“不是说他窦尔敦送黄天霸嘛”之类,不值得复述。听者纠缠不休时,才会表达自己的见地。如:“蒋介石那么精明,怎么事先不加提防呢?”“他看不起张学良”。“老蒋怎么作的承诺?”“口头上的”,“以领袖人格担保”,后一句语速之慢,恐为平生之最。“靠得住吗?”“他这么说了,就不便反悔。”对于最具争议性的陪送问题,追问之下仍不作正面回答,然而有一系列侧面注解。“他(张学良)很孤立”,口气、表情略显悲哀B;陪送的策略考量:一种贴身战术,让总司令的报复之心难以发力,“但交付军法审判他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的二二事件也有间接的关联:东北军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蒋介石准备放张学良回去,否则他自己收拾不了。可惜在送行的专机已开始升火时,前线传来急报,奉系两个军倒戈,投奔中央。老爸明确表示:只要东北军不散,张学良能回来。另有一次,东北老人们聚在我家。正好听到家父对其他人动情地感慨:“大公无私啊!”所指不问可知。这等内容,都是前所未闻的。不过,他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直截了当,必须以相似的语言风格,并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对话才深入得下去。可惜,两方面本人都相距甚远,结果浅尝辄止。现有的内容,也就存入个人记忆库的箱底,一连三十多年不曾翻腾。


IP属地:广西1楼2017-01-26 10:33回复

    新世纪初张学良谢世,大批张黑大批张黑终于解放了,隐忍半个多世纪后大喷发。本教师为之吸引,对其断章取义的共性忍无可忍,冒昧地在博客上发了反思九一八的文字C。但回避西安事变,总觉得池水太深,令人望而生畏。直至三年多以前,央视开拍《我军200名将》系列片,包括参与策动1936年兰州兵变的解如川中校,才被动地卷入西安事变主题。再回想七十年代的家庭内部议论,感觉大不一样了。加上其他来源的零星信息,若干点相互呼应、印证,连成依稀可辨的线条,甚至于画面。
    关于陪送的主流解释,老头子实际上从多方面反证,唯一的例外仅在于:“那些大员不该放,不放就打不起内战”。语言太模糊,长期扣押?还是直到陪送者自宁返回?其他信息渠道同样堵塞,与委员长同步释放,究竟出于张的指令,还是属下自作主张?本教师以为,延后释放最理想,然而与陪送的姿态冲突,张做不出来。下属灵活处理,并勇于担当,不知有无可行性,因为大员们由十七路军扣押、看管。无论如何,重提权威性比喻“不是说窦尔敦送黄天霸嘛”,不可能代表赞同,一个引子罢了,或连通其他方位的一根导管。随着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家父语言的复合结构,并非模棱两可,而是在不同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的意涵。只要不戴有色眼镜,恐怕不少对张学良有所了解的人也会质疑:比作窦尔敦合适与否?不过,要作出令人信服的推论,还需要探讨陪送的必要性。


    IP属地:广西2楼2017-01-26 10:35
    回复
      失灵了,贴不上来了。哪位帮贴上来。


      IP属地:广西4楼2017-01-26 10:40
      收起回复

        根据已知的信息,张学良从无除蒋之意,不仅因为把兄弟的情分,而且抗战所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使然。此时,他不得不采取断然行动,非常手段,打破西安事变的僵局,甚至于危局,以免前功尽弃,给抗战帮倒忙。君子协定不理想,对照《八项主张》就知道。然而达到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底线,张某人认为可以接受。根据公开的信息,蒋介石在谈判中表示:“我不剿共了。以前发生剿共,你们负责。以后再发生,我负责。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也应该承认。”读后感觉可信,不像伪造。起码可以看出,双方经过激烈的交锋,委员长态度认真,并非单纯的脱身之计。其誓言悔不起,否则形象大损,靠师生情谊支撑的黄埔系都不例外。而历史早已证明,即使张学良自投罗网,三位一体不久后瓦解,南京仍继续执行君子协定。其实这不难解释,国民党在英文中称为NATIONALISTS,一个民族主义党派,自然有起码的民族立场。否则文革前夕,老蒋怎会宁愿投向大陆,也不肯独立?在西安事变之前,国共双方的利益冲突已打成死结,第三方才可能开解。结局虽皆不欢喜,却无输家。中国一旦政治瓦解而速败,则无赢家。或许到1945年,中共可以随着苏军打回来,但实力注定远不及120万人马。而国民党同样可以随着美军打回来,两超分治中华,究竟谁主沉浮?本文不排除陪送的其他价值,例如维护总司令的尊严,只不过突出以共命运、甚至充当挡箭牌的方式保护安全。以外围15万东北军E的底气,震慑过激份子,令其不敢轻举妄动。其余两方既便有类似的的意愿,也缺乏相应的实力基础。其中的讽刺意味令人感慨:斯大林不信任的人,事实上与他不谋而合。


        IP属地:广西9楼2017-01-27 09:28
        回复
          A.短短的半年左右,之前未摘掉“特嫌”帽子,少说为佳。之后又过劳,而且一上任就苦不堪言。他的秘书与秘书科长同乡,原先因能力过低而准备转业,新首长一来正好甩包袱。家父证实,那位秘书什么也干不了,还有不受时间场合限制的严重嗜睡症。虽然两年后换了秘书,工作量却有增无减:又参加东北军党史、西安事变史两个编写组,并担任重新编写抗美援朝战史、抗美援朝后勤工作史两个编写组的组长。
          B. 类似的神情只见过两次,另一次是回忆中央专案组一位军人揪他头发。后一件事的反应,恐怕一般人不明白。按我的理解,老头子为文革中军队的蜕变而悲哀。他一生恪守现代职业军人的本色——和平捍卫者,平日文质彬彬,除了个人气质的因素外,同样体现理念。现代军人一旦转型为暴徒,就走上邪路。揪头发一类行为已登峰造极,简直变态,在男性肉搏中都罕见。
          C. 在相关问题上,老朽有一新的苦涩心得。副总司令的思路与总司令无别,表明聪明而不够成熟。当时的国家利益,要求东北军作失败的抵抗,并承担罪责,既可向国民交待,又不至于将远未做好准备的国民政府拖进去。个中残酷的真理,认识到也没用,恐怕吸毒后才能做到,否则精神崩溃。
          D.这项历史遗产令人叹息,定位不准确,而又不可避免。国共势不两立,不仅置人于死地,而且极力丑化对方。这与法国大革命相似,属于保守与激进或改革与革命的分野,但相互间杀得血流成河。在社会革命时代,不要说党际、就连党内分歧,不都用铁血方式解决吗?然而变革阵营内部的各党派,实际上共性不小,否则怎么可能合作北伐?若执迷于非黑即白的两分法,一味对着干,必然路越走越窄,迟早趋于极端而脱轨。
          E.两次听家父这样说。
          F. 西安事变肯定大有隐情,例如未得证实的传言:事变当天凌晨,周恩来化妆离开西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1-28 08:38
          回复
            现在是新一轮的黑张浪潮又来了吗?我看到某个头条几乎天天在黑张


            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7-02-02 15: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