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吧 关注:2,347贴子:17,303
  • 17回复贴,共1

转:2016年10月芜湖目击“疑似白鱀豚” 事件调查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摘要】:一群白鱀豚业余爱好者利用2016年国庆假期,从安徽安庆出发,分两路对长江部分江段启动考察,目的主要是寻找已经被科学家宣布为“功能性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这是报道中可查的国内首次民间白鱀豚考察活动,志愿者透露,他们在安徽芜湖江段发现疑似白鳍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专家表示,不排除长江里残存少量白鳍豚个体。本文作者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力图还原当时目击现场的情形,并对相关地区的水生态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2016年10月4日,国庆长假过半,从安徽芜湖传出的一条堪称爆炸性的新闻,一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考察队在芜湖黑沙洲水域集体目击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并向中科院水生所报告,但当时未获得有效影像。由于白鱀豚是我国长江独有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2007年曾被中外科学家宣布功能性灭绝,在世界上十分珍稀,消息一出,多家卫视和报纸、网站纷纷以“白鱀豚疑似现身长江芜湖段水域”、“民间科考队发现疑似白鱀豚踪迹”等为题,报道和转载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其中包括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央广网、东方卫视、安徽卫视、人民政协报、新安晚报、安庆日报、新浪网、腾讯网等等。中科院水生所专家表示,如果爱好者的描述没有偏差,发现的极有可能就是白鱀豚,但确认需要直接的视频或照片证据,民间科考行动对于长江保护非常有意义,不论能否发现白鳍豚,都可以进一步唤起社会对长江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建议这样的科考活动定期开展,并且呼吁渔政部门、科研机构能更多地参与进来。
(东方卫视10月5日《东方新闻》、新华社10月7日《民间科考队发现疑似白鳍豚踪迹 专家:不排除个体存活可能》记者黄艳、楚天都市报10月8日《放弃休假沿江寻找白暨豚》等)
因目击时没能取得有效的影像,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目击事件的声音,某报发表文章认为,“确认‘疑似’白鱀豚需要图片视频”,质疑这样的目击事件是否应予以报道,并引述一位当时不在现场的摄影师的说法,进而对目击的真实性予以质疑。该篇报道也获得了较大范围的转载,一时间争论沸沸扬扬。
目击事件是真是假?可信度有多高?目击者事后主动将考察过程中的视音频、观测记录等资料提交给相关科研单位。笔者作为一名自始至终关注此事的爱好者曾到考察现场观察,目击事件后又与考察组织者进行联系,获得了不少现场拍摄的视频资料,并与其他爱好者咨询了有关专家,对事件的过程做了调查分析。


一、经调查可以确认的事实
(一)目击者有10人,现场录像同期声:“特征符合”
根据考察船上行车记录仪记录和目击者口述,10月4日上午9
点20分许,在黑沙洲洲头附近,在主航道右侧,靠近东岸行驶的2号船首先看到目标,考察队员通过对讲机先后向后面的1号船呼叫:
1、“可能是白鱀豚,可能是白鱀豚,正向你们靠近,在你们正前方!”
2、“不是江豚,不是鱼,特征符合,特征符合!”
3、“是白鱀豚!是白鱀豚!我看到嘴了,看到嘴了!”
另一个人声音:“我也看到了!”
4、1号船队员:“下声呐呀!”
2号船上的目击者包括湖北大学的4名大学生,其中叶某某是中科院水生所志愿者,还有专业摄影师刘某、渔民共6人。
目击者叶某某:4号上午9点20分,我们船有个队员(摄影师刘某)喊看到一个白色的物体出水,马上叫我们。第一次出水,我看到一白点,以为是条白鲢,没在意。第二次出水,一个弧形出水,我们都看到了,吓了一大跳,瞬间愣住,旁边队员提醒我赶紧放声学仪器,我放完仪器回来继续盯着江面。第三次出水,我和思阳看到吻出来了。(楚天都市报10月8日《放弃休假沿江寻找白鱀豚》)
随后,1号船上有4人根据2号船指示的方向,先后3次看到了目标。
1号船上的目击者包括:宋某、于某以及渔民张某父子。
1号船目击者宋某:2号船当时说距离目标150米左右,这个距离我不确认,第一次对讲机传过来的声音是:不是江豚不是鱼,让我们后船注意朝我们方向过来了,第2次是:是白鱀豚,是白鱀豚,我看到嘴了,后面也有女生惊呼也看到了,然后我对讲机要求下声呐,他们2号船也在对讲机声音里说下声呐,之后我看到白点,然后很快的白光,也看到嘴了,在后就沙洲方向又看到一次,渔民说距离有350米,当时1号船上我和渔民的儿子看到的是同一次,一个白点很快见到白光,太阳反光不是浪花的反光,这是事实陈述。
《人民政协报》在对宋某的专访中,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当时1号船上的渔民也看到了一次疑似白鱀豚的清晰出水。
(《人民政协报》10月13日《寻找“女神”的七天》)
两艘船上共计10人目击,证言相互印证,看到的目标从外观上符合白鱀豚特征,2号船目击到目标4次出水,1号船目击到3次出水。
(二)疑似白鱀豚行进轨迹分析
1、上午逆水上行
当天上午9点20分许,两艘考察船从荻港镇顺流而下进入黑沙洲水域,2号船靠近右侧的东岸行驶,1号船在后方约五百米,靠近主航道行驶,发现目标时,疑似白鱀豚的目标正在逆流上行,从2号船左前方的主航道经过船的左侧,此时,2号船停船观测,并通知后方的1号船,1号船继续行驶了一小段后,与2号船距离接近到三、四百米,也开始停船观察。

目击者看到的目标出水构成的行进轨迹
陈佩薰等著《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中记载:“推测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动都发生白天,据统计108头次的白鱀豚观察记录,有101次是上行的,占93.5%。”。
本次民间考察队发现的疑似白鱀豚上午上行的情况与文献记载白鱀豚习性相符。
2、遇机动船迫近做潜水转向
根据目击者先后看到的7次出水,可以画出目标行进的轨迹呈现出小半个S型。
据目击者讲述,当时在1号船和2号船之间,偏西岸方向有一艘小船,原来是停着的,在目击时刻启动马达,自西向东往主航道开,疑似白鱀豚在主航道做了一个转向,以后两次出水先后是在2号船船尾后方、以及靠近东岸沙洲的水域。
周开亚在《关于白鱀豚的保护》中介绍:“当机动船破近时,白鱀豚有潜水转换方向的习性。” 疑似白鱀豚这个转弯动作与可研报告提到的习性相符。
曾领衔主导中科院水生所捕捉白鱀豚为淇淇配对的退休专家华元渝表示,白鱀豚遇到强噪音会立即下潜在水下判断声音,会朝弱声音方向游走,这是避害行为。
另外,陈佩薰、华元渝等1986年在《白鱀豚栖息活动区及其群体活动的初步研究》(原载《北京科学与技术》1986(4):2-5)中记载:白鱀豚群体往往以2.7—4.9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在水深5米以上的缓流水区或夹堰水区里,绕过埂、嘴及浅滩呈“S”型路线缓慢上行”。
如果疑似目标不是因为机动船迫近而潜水转向,那么这个转弯动作也符合科研文献“呈‘S’型路线缓慢上行”的记载,也与白鱀豚习性相符。
二、历史记载黑沙洲附近多次捕获白鱀豚
目击发生地黑沙洲北水道,在1984年前是长江主航道,后来黑沙洲南水道疏浚成为主航道,航运船只改走南水道可以缩短10公里长的航程,北水道就成了辅航道,这里江面宽阔,水流舒缓,最宽处近2千米,现在几乎没有航运船通过,只有往来黑沙洲的汽渡船定时摆渡,还有一些渔船在此作业。沿岸有几个简易码头,考察队在洲头附近看到几艘运沙船停泊在码头中转,没有看到挖沙作业。
黑沙洲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岸线有芦苇荡、沙滩、人工林,据黑沙洲政府官方网站介绍,江水养殖螃蟹、网箱养鱼、滩涂养牛养羊、大蒜、蒌蒿种植是黑沙洲的支柱产业。政府部门有开发黑沙洲生态旅游项目的设想,并在网上招商引资。
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铜陵白鱀豚保护区为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保护水域涵盖八百里皖江。而黑沙洲水域正处于八百里皖江的中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小。此次考察在黑沙洲周边水道这样一个小的区域内,还发现了51头次的江豚,从这一点上看,业余爱好者认为,这里是适合白鱀豚生存的。
历史上,安徽最早的关于白鱀豚研究论文中所提到的白鱀豚就是在黑沙洲附近捕获的,在之后的相关科考中,这里始终是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地区:
1974年3月13日的早晨,安徽省芜湖市渔业公社的渔民在弋矶山至裕溪口江段(黑沙洲下游约40公里)捕获了一头白鱀豚。不幸的是,这头白鱀豚上岸后仅仅半小时便死亡了。第3天,安徽省科技局将这个还被叫成“江豚”的尸体运至省会合肥,送进了安徽省展览博物馆。次日,由安徽大学生物系的姚闻卿、胡菊英两位青年教师对这个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珍贵水兽进行了测量和解剖。《淡水渔业》杂志以最快速度在当年第7期发表了姚闻卿、胡菊英的科学报道“安徽捕获的白鳍豚”,并在封二刊登了由安徽省展览博物馆拍摄的2幅这头白鱀豚的照片。

姚闻卿、胡菊英在“安徽捕获的白鳍豚”这篇科学报道中,还记述了他们随后进行调查访问获得的一些有关白鱀豚的信息:
据我们调查访问得知,白鳍豚在安徽除了这次捕获外,几十年前曾有人在安庆江段见过被渔民抛弃的小白鳍豚一头。在解放战争我军渡江时,无为县有的群众捞取到被炸弹炸死的白鳍豚,并将其由涂治烫伤。1953年原安庆师范学院曾剥制过一头从芜湖附近捕获的白鳍豚。1960年芜湖市渔业公社就曾捕获一头雌性白鳍豚,体重约90公斤。这说明安徽很早就捕获过白鳍豚,只不过是没有留下相关资料而已。
1982年,南京师范学院周开亚、李悦民、日本琉球大学西胁昌治等在《长江下游南京至贵池江段白鱀豚的观察》一文中记载,1979年4月—1981年7月,在黑沙洲洲头以及洲尾下游不远的地点,各发现7头白鱀豚。(《周开亚论文集》、原载《兽类学报》.1982.(2):253—254.)

(《周开亚论文集》P82)
相隔10年,1989年5月3日,周开亚再次带领4名助手在安徽铜陵乘船出发,第二天、5月4日在荻港镇看到一头白鱀豚,白鱀豚向下游的天然洲(与黑沙洲毗连)方向游去,我们跟着它的行踪,又发现了几头白鱀豚,点了一下数,共4头。(《于江: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P134)
本次民间考察队的目击到疑似白鱀豚的地方与周开亚1989年5月4日发现4头白鱀豚的地方完全一致,观测路线也几乎重合。
此外,历史上,上游到铜陵,下游到芜湖这一段约60公里长的江段内,捕获和发现白鱀豚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媒体:
铜陵《铜陵报》1984年3月24日的报道《珍贵动物白鱀豚被误捕死亡,采取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中国环境报》1984年4月10日刊登的通讯“白鳍豚‘回家’记”,都记载了铜陵捕获过白鱀豚的历史。
华元渝等专家在《长江白鱀豚行为的观察》记载:1990年4月24日,在黑沙洲上游安徽枞阳三江口附近,有7头白鱀豚成群活动,群体内有大、中、小3中个体。
安徽铜陵淡水保护区董明琍、于道平等专家1987年—2000年期间对安徽铜陵江段连续进行了18次生态考察,他们记录到1头孤豚终年在海埂至太阳洲江段活动,洪水期间也也偶至铜陵支江。①
1992年,安徽铜陵三江口发现1头电捕致死的白鱀豚。②
1993年,华元渝等将1987年—1991年间考察的白鱀豚数量进行分析后认为,安徽官洲—黑沙洲段175公里观察到白鱀豚44头,较之前(1984—1986年间)减少15头。③
1997年8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了铜陵白鱀豚养护场捕捉白鱀豚所做的努力:1994年有一次将白鱀豚围在网中,因为种种原因怕伤了白鱀豚,只好放了。1993年发现白鱀豚13次,1997年发现两次。接下来的几年,不断传来捕救队的消息:在老洲头差点就捉到一头,或者在胥坝洲某汊湾,几艘船呈扇形将一头白鱀豚逼至浅滩,下落底网一网打尽,却不见它踪影。④
(①②③④摘自《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作者:于江)
在这之后,尽管长江生态恶化,黑沙洲及附近的铜陵——枞阳江段仍然是白鱀豚多见的水域。2001年6月7日,新华网报道“铜陵发现白鳍豚”,在黑沙洲上游的老洲附近曾经发现过5头白鱀豚的大群体,其中还有幼豚,当时进行了录像取证。
新华网安徽频道2005年2月5日报道,“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在铜陵江段发现白鱀豚”,但没有留下影像证据。
(于江:《悲情国宝—白鱀豚生死全记录》P549)
再之后,在这附近,疑似发现白鱀豚的消息仍时常传出,但自2004年后得到官方证实的只有2007年铜陵曾玉江的录像。(知乎网:扑朔迷离女神现—白鱀豚目击事件分析 作者:Donitz戴)
安徽铜陵一位渔民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参加过科研部门组织的白鱀豚考察,因此对白鱀豚特别关注,这位渔民记录了自己所了解到的渔民目击白鱀豚的情况:
从2008年到2014年,都有发现白鱀豚的报告,地点在黑沙洲上游的土桥、老洲、太阳洲、铜陵,有时还不止一头,偶尔同时看到2、3头的情况也出现过,时间都在每年的3到5月。
综上所述,此次目击事件,业余爱好者集体目击到“疑似白鱀
豚”,可信度较高,其一,两艘考察船上的人员彼此之间并不熟悉,而有多人证言相互证明,其中包括参加过科研单位捕豚行动的老渔民,产生幻觉或集体造假的可能性极小。其二,目击者描述的疑似白鱀豚的外观特征和行进轨迹都与白鱀豚相符。其三,目击地点与科研文献、媒体过去报道发现白鱀豚的地点重合。水生所专家认为,如果长江中还有白鱀豚,极有可能存在于安徽的散乱型沙洲。其四、黑沙洲北水道不通航,环境受破坏程度较小,考察队员在黑沙洲周边拍到了大量江豚出没的照片和视频,记录有51头次之多。10月5日,发生目击事件后的第二天,中科院派出研究人员随民间考察队再次前往相关水域观测,在这块小小的地方再次观测到47头次江豚。这充分说明黑沙洲水道的生态环境适合长江淡水豚的生存。
三、未获得有效影像的原因分析
1、在野外拍摄到白鱀豚的清晰影像非常有难度
陈佩薰、刘沛霖等1980年在《长江中游(武汉—岳阳江段)豚类的分布、生态、行为和保护》研究报告中认为,白鱀豚属疏人性的豚类,它们远离岸边,在江心活动,不像江豚那样喜欢在岸边的居民点和船只停泊处附近活动。
正因为如此,白鱀豚比江豚更远离机动船,并且目前也不可能像江豚那样三五成群的出没,而是以孤单的个体出现。所以在发现了一个出水点以后,很难判断准下一个出水点会在哪里出现,等看到了下一次出水,再用长焦镜头对准目标,按下快门就很容易错过时机。因此摄像相对于拍照要好把握一些。
2号船上的专业摄影师刘某在安庆至荻港的途中拍摄到多张江豚的照片,其中有抓拍到的精彩近景,其摄影技术的专业性可见一斑,而在目击地点也是他最先看到的疑似白鱀豚,之所以没有获得有效的影像很可能就是因为这头疑似白鱀豚是孤豚,难以把握下一次的出水点。
此外,1号考察船上的专业摄像师在目击事件发生的前一天(10月3日因为有事提前离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1997年,陈佩薰老师等专家在专著中阐述:实际上,白鱀豚的种群数量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长江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限,谁也无法用充分可靠的证据阐明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到底还有多少。
据《风雨长江五十年》透露,即使是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水生所为了取得野外白鱀豚的影像,经过数年的努力,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1997年,陈佩薰老师等专家在专著中阐述:实际上,白鱀豚的种群数量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长江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限,谁也无法用充分可靠的证据阐明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到底还有多少。
1997年,陈佩薰等专家在专著中阐述:实际上,白鱀豚的种群数量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受考察方法和手段以及长江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限,谁也无法用充分可靠的证据阐明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到底还有多少。
2、船上安装的行车记录仪为什么没有拍到目标
由于行车记录仪镜头是广角,远景物体在镜头中显得很小,虽然拍摄角度覆盖了目标区域,但距离350米左右的渔船在镜头中只有芝麻大小,在专业设备上把画面局部放大处理,像素不够,无法看清很小的目标。
四、民间考察的经验教训
知乎网发表的文章认为,虽说这次考察有许多不完美甚至有点不靠谱的地方,但仍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成果,应该汲取教训,为下一次考察做准备。
这次考察没有挂靠任何的组织,完全是个人自发行为,这就导致筹款,协调,公信力各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同时相关领域的专业志愿者还不够,如何从相关机构部门获得更多的支持,如何优化观察方法,如何做好与媒体的协调和公关宣传,如何挂靠机构以便获得更大的支持,如何与地方渔政和保护区做好沟通,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关注这件事,投入这件事,为挽留白鱀豚出一份力!(知乎网:扑朔迷离女神现—白鱀豚目击事件分析 作者:Donitz戴)
五、加强黑沙洲生态保护的建议
在白鳍豚百度贴吧上,此次民间考察引起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发表对相关水域的保护建议,网友“不屈的周悟空”表示:“作为黑沙洲的非长江主航道水域,设立野生豚类保护区其实并不难,航运也不会付出什么代价,而最关键的是,黑沙洲北侧水域是一个天赐的就地保护长江豚类的绝佳保护区地点。黑沙洲环境被破坏得还比较少,也有利于以‘国家野生豚类保护区’的名义去发展自己的绿色农业养殖业和观光业。如果真的能在这里发现白鳍豚,那么黑沙洲必将成为世界闻名的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其对黑沙洲,芜湖乃至于安徽的经济发展都是有不可估量贡献的!”
中国绿发会了解到芜湖黑沙洲段发现51头次的江豚后,在向志愿者进一步了解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后,迅速启动“中华保护地”审核绿色通道,准备在长江芜湖黑沙洲段水域推动建设“中华江豚保护地”。
2014年,农业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称,长江江豚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笔者建议根据这份《通知》要求,在黑沙洲一带严格管控威胁长江江豚的行为、控制非法渔业活动和加大对江豚保护的经费投入。具体建议措施:
1、在黑沙洲水域严格执法,禁止滚钩捕鱼、电打鱼等违法渔业作业。向沿岸居民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长江江豚的认识。
2、在黑沙洲南、北水道等部分流域进行专业的同步定点考察。
3、鼓励民间组织在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护豚行动。
4、对黑沙洲水道的码头、沙场、采砂行为加强监督管控。
5、研究优化黑沙洲绿色养殖业和观光业布局的方案。逐步置换黑沙洲江边的意杨林,据曹文宣院士2016年8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意杨是一种外来植物,速生林,被称为“地下抽水机”,每克树木生物量要消耗39.61克水。长江中下游两岸一些滩涂被承包出去种植意杨作为防浪林,面积很大,这些意杨林不单导致缺水,还导致水质污染,因为防虫治病要打农药。这个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结 语
中科院水生所一位科研人员在QQ群给民间考察组织者留言:不管你们疑似看到的白鱀豚是否能被证实,这个过程本身就了不起,这是我们民间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对长江生态问题的觉醒,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标志着我们国家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江淮晨报》一名记者在自己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江豚内参》上写道:如果我们真的在意白鱀豚,但愿她的凋零,能够带来长江新一轮生命的回响。█
(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6-11-13 20:35回复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白鱀豚这个古老的物种是否还存在,不畏艰辛的志愿者们正通过无私的努力慢慢改变着黑沙洲或者更多的地方。民间组织毕竟势单力薄,希望还是能有更多的社会团体伸出援手,对拯救白鱀豚和江豚贡献出力量。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16 19:57
    回复
      不知道最近还有没有白鳍豚考察。是不是还要等到明年春天呢?难道农业部,水生所或者相关实力雄厚的衙门就没有一点行动吗?


      4楼2016-11-18 01:14
      收起回复
        吧主,我可以把这篇文章转载到知乎吗?会附上原文链接的。我就是知乎上那个donitz戴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11-25 05:01
        收起回复
          欢迎转载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11-27 16:57
          回复
            不管真假,这都是好消息


            11楼2017-01-03 11:05
            回复
              但即使有零星个体,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了,不再有繁衍一定规模种群的能力了,完全消失只是时间问题。现在要紧的是抢救一下江豚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5-07 10: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