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吧 关注:187贴子:954
  • 1回复贴,共1

转载 试论梁武帝改制中流外七班与三品蕴位、勋位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简介:过超(1989.8-),性别:男,籍贯:江苏苏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方向。
摘要:在梁武帝改制中存在的流内十八班、流外七班和三品蕴位、三品勋位,实际上是梁武帝在旧有模式中的新探索,流内十八班面向中正二品之人,流外七班面向中正品第中二品以下的寒门人士,而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及史书中不载的三品勋位以下的勋位,则是留给最广大的寒人平民。经过梁武帝改制的官班位,实际上确立了一流士族、寒门以及庶民的政治级别区分,这是九品官人法经历南朝寒人崛起之后的一次改革尝试,再一次严格了士庶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流外七班;三品勋位;三品蕴位;九品官人法;梁武帝


IP属地:辽宁1楼2016-07-17 11:53回复
    三、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的关系
    《通典》对梁武帝改制班位的记载顺序为流内十八班、流外七班、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似乎三品蕴位就位于三品勋位之上。汪征鲁先生从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所列官职入手,认为官职上存在有彼此对称、彼此包含的情况,例如勋位有尚书正令史,蕴位则有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勋位有东宫内监而蕴位则有东宫外监的情况。所以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是相同而又互补的。就此阎步克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如果“蕴位、勋位之别既不像是身份区别,也不像是职类或等级区分,似乎只是个形式对称的花样,很难看出有什么意义。也许二者的选官品资有某种不同,但史料没有提供详情细节,或者说我们研究不够更好一些。”而宫崎市定却提出了相反的说法,他认为“三品蕴位当位于三品勋位之上,无疑是专门为了避开‘二品’二字,而将实际应该称为二品勋位者改为三品蕴位。”而毛汉光先生则认为二品勋位实际是存在的,但是是存在于流内十八班以内,他认为“梁官品流内十八班末‘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语中之‘二品’,应泛指中正品评士人清贯中之二品及二品勋位”。就此,笔者比较赞同宫崎市定之说。蕴者,积也。勋位,是作为军功吏绩提供晋身之阶的方法而设立,那么,勋位之勋字,与蕴位之蕴字之含义,都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军功吏绩而获得的一定品级地位,而三品蕴位实际上应该就是二品勋位的代称,“蕴”字,则说明寒人积累功勋做至三品蕴位的官位后,如果有机会,则可能进位至流外七班,进入士人的行列。
    以尚书令史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有轻微的高低关系,尚书省的权力在南朝扩大,位居三省之首,其下属尚书令史七百人,应该分属尚书五都和其下的“吏部、删定、三公”等二十三郎,在三品蕴位中有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三品勋位中则有尚书正令史,笔者认为这是将二十三郎中的度支和三公提到比较高的地位,区分于其他的尚书令史。而尚书五都下属的令史,甚至列为了流内二班,这是因为“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以都令史视奉朝请。”这说明原本五都的令史地位应该在流内二班以下,或者可能就和三品蕴位的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相同,但是由于尚书五都职责重要,五都的令史地位也跟着上来了,而五都下属的二十三郎因为原本地位就比五都低,所以自然其下属的令史地位在其之下,属于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了。在刘宋官品中,内台正令史都属于官品第八品,外台正令史均属于官品第九品,到了萧梁时期,一台(尚书台)之内的令史就已经出现了上下不同级别的分差了。从令史在流内和三品蕴位勋位的分布,我们也可以看出,三品蕴位实际上应该是接流内十八班的,而同属尚书台的令史出现流内二班、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三品蕴位又比三品勋位高一级了。
    我们还可以拿太常寺作为蕴位勋位上下关系来探讨,太常寺“统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虽然从上下属关系来说,这十个机构的令丞应为一个级别,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他们官位有着上下关系,根据《唐六典》卷十四所引《齐职仪》《梁选簿》我们可以看到,在萧齐,太常寺下属的这些令,都是品第七,属于同一品级。而到了萧梁时期,则有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
    太祝令:《齐职仪》:“太祝令,品第七,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用三品勋位。”《梁选薄》:“太祝令舆二庙令品秩同。”陈氏因之。
    二庙陵令:《齐职仪》:“每陵令一人,品第七,秩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旧用三品勋位,孝建三年改为二品。”梁太常统陵监,其后改为令,班第二,品正第九。
    太乐令:宋太常有大乐令、丞。齐因之,品第七,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梁太常属官有太乐令,班第一,品从九;又别领清商丞。大乐有库丞,与清商丞并三品蕴位。陈因之。
    廪牺令:《齐职仪》:“令,品第七,秩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今用三品勋位。”梁太常卿统廪牺令、丞,为三品勋位。陈因之。
    乘黄令:宋太常属官有乘黄令一人,掌乘舆金根车及安车、追锋诸马车。《齐职仪》云:“乘黄,兽名也,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因以名厩。乘黄令品第七,秩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梁太常属官有乘黄令、丞,三品勋位。陈因之。
    太史令:晋太史令品第七……宋、齐、粱、陈并同晋氏。
    从以上太祝、二庙、太乐、太史、廪牺、乘黄等令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齐职仪》中,基本官品为第七,而用三品勋位,而陵令,后改为“二品”,此处二品,应为中正品第二品,这里的三品勋位是指与中正品第类似的寒人品第,上文已有论述。那么,勋位和官品实际上是有其相应的对称的,即例如官品第七对应着三品勋位。而到了萧梁,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即二庙令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位于流内二班,太祝、太史、太乐令位于流内一班,而廪牺令和乘黄令则位于三品勋位,在实际的行政级别的上下关系中,他们依然处于平行的级别,都隶属于太常寺,但是他们之间的班位已然发生了变化。太乐令属流内一班,而太乐丞则属于三品勋位,但是“太乐又有清商署丞”,清商丞属三品蕴位,“太乐有库丞,与清商丞并三品蕴位。”太乐令下属有两个机构,太乐库和清商署,他们的长官“丞”属于三品蕴位,而太乐令下的副长官太乐丞属于三品勋位,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库丞和清商丞直接听命于太乐令,因为在太乐署下有其自己的机构,所以他们的班次又比太乐令的副官高一级,方便其执掌职事,而太乐丞则主要是帮助太乐令“掌教乐人调合锺律,以供邦国之祭祀、飨燕;丞为之贰。”
    所以,从太乐署的官职我们可以推测,实际上三品蕴位位于三品勋位之上。此外,太乐令在梁官品中属于从九品,那么,其下属的太乐丞、清商署丞、太乐库丞,自然位于官品之外,是属于寒人所在的勋位官品里了。


    IP属地:辽宁4楼2016-07-17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