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是于禁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最后表现,也是让他晚节不保,身败名裂的一次战役,对此次战役,我将对于禁的表现作仔细分析。
1)疑心庞德
曹操点将,意在于禁为主,庞德为将,庞德归降曹操,虽然时间并不长久,但是也随曹操力战,对孙权有斩杀陈武的战绩,对刘备可以杀退射伤曹操的魏延。曹营众将也都夸其好武艺,可是于禁却听信了两个将校的建议,认为于禁不可信。他的做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于禁的本心,其实并没有想这么多,如果他一开始就不放心庞德,绝不会有董家兄弟的戏份,只能证明,在董超董衡建议之前,于禁是没有疑心庞德的。作为一名统帅,自己拿不定主意,被简单的几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实在是不应该。没有出兵,于禁就先输了一招。
2)胆怯关羽
庞德第一次出战关羽战到百合之上,双方收兵。作为统帅,于禁应该勉励庞德,鼓舞士气,这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做的,于禁呢?禁曰:“闻将军战关公,百合之上,未得便宜,何不且退军避之?”德奋然曰:“魏王命将军为大将,何太弱也?吾来日与关某共决一死,誓不退避!”禁不敢阻而回。相比庞德的壮烈,胆大,锐气士卒。于禁给人的感觉是年老怯战,还没有见到关羽,自己就先害怕了,这样的表现,仍然不是一个统帅应该有的。对于于禁的表现,庞德给予了驳斥,于禁则是不敢阻而回,不敢阻有的版本保留,有的版本则去掉(详见版本对比贴)不过于禁对于庞德如果都是不敢阻的话,作为统帅,惧怕大将,他的表现就更不合格了。
3)嫉妒庞德
如果说前两次于禁的表现只是不那么好,但是也确实没有大的失误。不放心庞德,曹操也似乎有此意。畏惧关羽,毕竟关羽曾在曹营,于禁亲眼见识过斩颜良诛文丑,对于关羽畏惧也不足为怪。但是这一次,于禁的表现,就让人憎恶了。
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禁威风,故鸣金收军。庞德回马,问:“何故鸣金?”于禁曰:“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
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作为统帅这样做,如果曹操知道了,不知道作何感想。如果火烧博望坡的一次,还可以用意外和偶然来解释,这一处,恐怕于禁很难有理由开脱。同样是曹营老将,和张辽不和的李典在关键时刻放下仇怨,和张辽同仇敌忾,迎战孙权。而和庞德没仇的于禁,却选择了互相拆台
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曰:“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此时的于禁已经越走越黑,不仅让庞德不能成功,更是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星座王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