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瑾吧 关注:1,835贴子:19,980

从头到尾818赤壁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赤壁之战——都督的代表性战役不能不谈。本人边学习边翻资料,顺便整理一下赤壁之战的脉络,也贴点相关论文评述和学术见解,大家探讨一下。


1楼2014-10-19 10:49回复

    然而江东不是孙权一个人的江东,恐曹症在江东的一干要员中占据了主流。即使诸葛亮和鲁肃能促成孙权结盟,却远远不能稳定军心。东吴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主心骨来扛起这场仗。所以鲁肃催孙权叫回了正去鄱阳出差的周瑜,鄱阳离孙权驻地柴桑很近,周瑜又刚走,所以回来的也很及时。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周瑜的那番话。作为东吴以中 护军掌众事的军事负责人,他的这番话更像是一场战前全民总动员。
    我们来逐条分析:
    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很明显,周瑜的话首要目的是驳斥主降派众人的观点!
    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周瑜驳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周瑜将曹操定性为汉贼,不是为了骂曹操,而是有深刻政治目的。所谓师出有名,周瑜首先在战前将曹操定性为篡汉之人,那么东吴就成了“正义”的一方。这叫在政治上占据主动,一旦开战,反抗曹操是“为汉家除残去秽”的正义之举。
    (所以说,周瑜童鞋是一个很懂得讲政治的人~就如同几年前反对送质子时,也是说“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话说得很强势的同时为今后留足了余地。说话做事政治军事两不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10-19 10:56
    回复
      接下来
      议者咸曰:“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周瑜驳道:“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如果前面周瑜是先谈政治,那么周瑜这段著名的“四患”说,则是从军事角度驳斥唱衰的主降派。其中“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这点与诸葛亮“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看法相同,但周瑜阐述的更全面系统。甚至在战前,周瑜就料定曹军“必生疾病。”说句料敌如神也不为过。
      然而,即使这些弊端存在,曹操就真的处于劣势了吗,未必!曹军的这些劣势在战前并不是致命必败的,周瑜意在主战,所以在利弊分析时,尽言敌之害我之利。而对曹军的那些优势避而不谈。这是战国舌辩之士惯用手法。
      议者咸曰:“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周瑜言道:“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最后,周瑜直接叫板多数派,不止能说,还能做(谋士统帅一肩挑哎),精兵三万,我打,而且必胜曹操。在“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的时候说出这番话。不得不佩服他的清醒头脑和直面危险的勇气。
      为了给孙权打足强心剂。“会罢之夜”,周瑜又单独去见孙权,详细做了兵力分析,进一步驳斥白天会上大家“势力众寡”的言论,周瑜言道:“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战前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是军事机密,虚张声势的“八十万”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数,周瑜的曹兵十五六万的推算是根据他这几年对荆州及曹操军的情报刺探分析得出的。按三十年后诸葛恪论及此事时所言人数[注5],周瑜当初对孙权还是尽量按少了估算的。
      [注5] 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于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诸葛恪传》
      周瑜的这番话我一直认为说得很精彩。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不见于史书,是老罗虚构出来的,周瑜在会上字字珠玑驳斥投降迎曹派,才堪称东吴版的“舌战群儒”,不知老罗是否看了这段,才想到移花接木,给诸葛亮开外挂的。
      总之,通过鲁肃、诸葛亮的协调,孙刘很快缔结了联盟,通过周瑜、孙权等的努力,至此,东吴内部统一了思想,做好了战斗准备。
      东吴准备好了,那刘备呢?
      待续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10-19 11:00
      回复


        6楼2014-10-19 11:01
        回复
          二、曹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这段励志的名言套用在刘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模板。
          建安十三年九月,几经周折的刘玄德同志在长坂惨败,大难临头,他再次丢弃了妻儿,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仁德在人性面前真经受得起拷问吗?我们不去探讨刘备的内心。只说事实,那就是尽管刘备的有形资产又一次缩水,但他拥有的无形资产却在这些年里与日俱增。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本事。
          立足地没了?老婆孩弃了?辎重被抢了? 没关系,只要有“我要成功”的信念在!
          通过诸葛亮的斡旋,刘备终于等来了孙权军,也等来了翻身的机会。
          先主传援引江表传载: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注]。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注]有观点否认江表传提及的刘备到樊口一事,认为刘备一直在夏口,其实不然,陈志中虽未提及樊口,但程昱传明确记载了“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若刘备一直停留在刘琦的夏口,何来奔吴一说,孙权不可能跑人家地盘去杀刘备。
          这段刘备周瑜首次会面的情景,细细揣摩,能读出很多信息来,但我也不认为刘备“盖为进退之计”是为自己留后招。因为从两人的对话来看,周瑜显然很急,根本没有停下来和刘备详细商谈的意思,他以“有军任”的名义托词拒绝了刘备的寒暄慰劳,也丝毫没有要刘备增兵帮他的意思,就急匆匆的走了。从周瑜最后一句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和诸葛亮是见过面说过话的。关于两家联盟协调上的具体问题,周瑜认为还是交给赞军校尉鲁肃及刘备代表诸葛亮去做好。这也应该是几人在柴桑分工时就商量好的。
          末了周瑜说“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为什么周瑜军要先走,不等孔明一起来?两三日也等不得?因为他不是来会刘备的,而是去会曹操的!周瑜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李德哈特在《战略论》中说,“时间和突然性正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赶到上游,选择最佳交战地点这是整个赤壁之战最关键的一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10-19 11:06
          回复
            曹操,天下枭雄,他不是一个莽撞的人,而是一个通晓政治军事的能人。他为什么没有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消灭掉逃跑的刘备,给了刘备重生的机会?因为他也很忙。在刘备逃窜时,他在忙着抢占江陵,在孙刘忙着搞联盟的时候,他在忙着整合水军的同时还要接收并稳定荆州:
            “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武帝纪》
            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蒯)越为光禄勋;(韩)嵩,大鸿胪;(邓)羲,侍中;(刘)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刘表传》
            荆州平,太祖与荀彧书曰:“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傅子》(其他封侯的人可以不提,蒯越此人要提一下,曹丞相对令君说这句话好萌~)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刘璋传》
            ……
            待曹操接见安顿完一大票人事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他终于要对刘备展开军事行动了。


            9楼2014-10-19 11:06
            回复
              附带提一下关于赤壁之战曹魏两个顶级谋臣的表现吧
              在大家普遍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时,程昱先生说话了: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程昱先生很厉害。凭经验做事这是人类的本性。大家都凭先前经验,认为孙权也会如同公孙康斩送袁家兄弟一样,将刘备首级送到曹操手上,可程昱先生不同,他不但预见到孙刘会联盟,更厉害的是,还预见到刘备受孙权资助成了气候后,孙权想杀也没法杀他了。孙刘纠结荆州那么多年,就从此时种下了祸根唉。
              在大家普遍认为消灭刘备,统一天下在望的时候,贾诩先生说话了: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先生很厉害,那没得说。但是若说曹操听了贾诩之言就没有赤壁之败了,这话还是有一点点事后诸葛亮之嫌。因为战争本身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赤壁战前,曹操未必一定败。
              在大家普遍垂头丧气没有话说的时候,郭嘉先生,他也没有说话。
              郭嘉先生很厉害,他厉害在自己什么也没说,曹操竟然替他说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死后得主公如此评说,郭嘉先生可以安息了。


              10楼2014-10-19 11:07
              回复
                三、赤壁之战的军事部署
                了解赤壁之战,不能仅仅关注于一两个点、面,更需从全局着手。从三国志各人物传记关联中,我们能大体了解到双方的战略布局意图:
                曹操方:
                首要目标:攻占战略要地夏口,优先消灭刘备,继而图取江东。
                主力,舟师东伐为主,顺长江而下 路线:江陵——巴丘——夏口(未至)
                参与布防的是以曹操为首的以下人员:
                征南将军曹仁: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三国志•曹仁传》
                虎豹骑统领曹纯: “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三国志•曹纯传》
                折冲将军乐进: “从平荆州,留屯襄阳。”——《三国志•乐进传》
                横野将军徐晃: “ 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三国志•徐晃传》
                原汝南太守满宠: “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三国志•满宠传》
                另:荆州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等、随着刘琮投降曹操的支党,也随曹军参战。
                曹操随行幕僚:中军事荀攸、奋武将军程昱、太中大夫贾诩、司空军祭酒董昭、长史陈矫、军谋祭酒王粲等。 (贾诩董昭等为推测随曹操到荆州了。)
                北路布防:
                步骑兵为主,赵俨督七军,南下与文聘汇合?协同主力会战,从陆路逼近夏口,形成夹击之势:
                江夏太守文聘: “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文聘传》
                汝南太守李通:“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三国志•李通传》
                都督护军赵俨:“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三国志•赵俨传》
                孙权方:
                首要目标:变被动为主动,逆流而上,抢占蒲圻赤壁、陆口一带地势,扼住欲顺江东进的曹操水军,依托长江南岸,争取到地理优势击退曹军。
                主力:孙权水军,路线: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参战人员:
                以周瑜为主的以下人员:
                右部督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三国志•程普传》
                赞军校尉鲁肃:“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三国志•鲁肃传》
                横野中郎将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三国志•吕蒙传》
                征虏中郎将吕范:“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三国志•吕范传》
                中郎将韩当:“后以中郎将与周瑜等拒破曹公,又与吕蒙袭取南郡。” ——《三国志•韩当传》
                丹阳都尉黄盖:“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三国志•黄盖传》
                宜春长周泰:“后与周瑜、程普拒曹公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三国志•周泰传》
                当口甘宁:“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三国志•甘宁传》
                承烈都尉凌统:“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 ——《三国志•凌统传》
                与荆州接壤区陆路防御(不确定):
                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孙贲、武猛校尉潘璋等。(“刘表在荆州,民数被寇,自璋在事,寇不入境。”)
                北线策应:缓解西线压力,攻其必救,顺带捡便宜,可惜没捡成。
                张昭攻九江当涂
                孙权率众围合肥(主要将领都在周瑜那边,孙权合肥方属将不可考。)
                刘备方:
                首要目标:1夏口的水、陆防御,2协同吴军迎击曹操
                参战人员:
                刘备为首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以及刘琦等人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先主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10-19 11:22
                回复


                  13楼2014-10-19 11:23
                  回复
                    五、赤壁—乌林 之战的相关史料记载及分析
                    (1)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汉末英雄记》
                    《汉末英雄记》也称《英雄记》,其作者是前文提到过一次名字的王粲,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在荆州避祸并劝说刘琮投降了曹操的正是这位王先生。王先生对曹操那是很欣赏的,然而他的英雄记却直言不讳曹操的赤壁之败。《英雄记》最初的完整版已经失传,从现在残存的资料中看战役的过程,《英雄记》说曹军无船,用竹椑渡江,这个与三国志及其他史料中提及的“烧船”似乎有些冲突,所以有不少观点认为王粲记载的这次“烧椑”是曹军先头欲渡江的陆军部队与周瑜部的首次冲突。不是乌林的那次火攻,不管是周瑜是烧了几次,还是曹军太多船不够用竹椑做辅助什么的,我们姑且在存疑的情况下将它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毕竟此书虽非正史,其作者却是曹操同时代人,且赤壁之战时正在荆州。
                    (2)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三国志•先主传》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主传》
                    魏蜀吴三方首脑传记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战胜方和战败方的笔法显然不同。战败方(同时又是需要回护的正统)曹操的传记中用的是最简单的两字“不利”,而刘备孙权传记中用的字眼都是“大破”。
                    可是魏书春秋笔法讳言战败又如何,真相总是无法掩盖的。后世对赤壁所在地的具体位置总是争论不休,但对曹操战败却无异议。
                    【以下节选自卢弼武帝纪集解:
                    赤壁所在聚讼纷如今。据《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李贤注、胡三省注、《方舆纪要》所载,以辨俗说之惑。
                    《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也。(郑苏年云:左迳者,江北也,右迳者,南岸也。)
                    《通典》云:《括地志》:今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曹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迎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十艘,因风纵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败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
                    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汉川县西八十里,跨汉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汉川西殊为乖角。
                    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而郡界。其《汉阳郡图经》及俗说,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图志》以为证。
                    据《元和志》云: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又云:赤壁草市,在汉川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据《三国志》,则赤壁不在汉川也。(按吉甫引《国志》不录)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与汉川殊为乖谬,盖汉川居人见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
                    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胡三省注云:(弼按:胡注所引,与上文同者,不录。)《武昌志》: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黄州赤壁非是。
                    《方舆纪要》云:赤壁山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元和志》谓:山在蒲圻县者,时未置嘉鱼也。(弼按:五代南唐始置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今江汉闻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又按胡珪云:子瞻谪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均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步下矣。宋李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沙洲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可知东坡当日作赋时之误矣。又按尹民昭云:周瑜言于孙权曰: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为将军破之。夏口居黄州上流二百里,若赤壁在黄州,岂得言进夏口耶?操既败走华容,北归之路,黄州直通汝颖,最为径捷,安得复经华容也,则赤壁非黄州明矣。(上二说见《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杨惺吾师云:有谓赤壁即乌林者,《御览》(一百六十九)引《荆州记》:临漳山南峰谓之乌林,亦谓之赤壁,此以赤壁在江北。又有谓赤壁在汉川县西八十里者,李吉甫已驳之。《御览》(七百七十一)引《英雄记》谓:曹操北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下,出大江浦口,此亦以赤壁在江北。然《周瑜传》言:遇曹公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则赤壁在江南审矣。且张昭明言,操得刘表水军蒙冲斗舰以千数,何谓无船,然今嘉鱼下有簰洲,当亦因此得名。
                    《文选》注(三十)引盛宏之《荆州记》:蒲圻县治沿江百里,南岸有赤壁。此《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所本,在江南岸,与操败引次江北似合,然此山自名蒲矶山,故《一统志》驳之。惟《水经注》在百人山南,谓:即黄盖诈魏武处。而其上又云:黄盖败魏武于乌林,相去几二百里,遂疑其自相矛盾。余以为此不必疑也。盖操以水陆军沿江而下,声言八十万。据《周瑜传》注,实有二十三四万,以二十三四万之众,夫岂一二山林所能容,且《水经注》言赤壁之下有大军山、小军山,又其下有黄军浦,《水经注》亦言是黄盖屯军所。夫吴以三万人拒操,其屯兵已及百里,盖赤壁为操前锋所及,乌林为操后军所止,吴军以蒙冲斗舰数十艘,从南岸引次俱前,同时发火。(观此则知自赤壁至乌林同时发火)是《水经注》所据,于当时军势至合,其他方志附会之辞,正不必一一辨论也。(杨说见《晦明轩稿》)《一统志》: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与江夏县接界,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遂以为在嘉鱼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姚范曰:此不言吴人,使周瑜何也 。姜宸英曰:赤壁大败,《魏书》讳之。弼按:赤壁之役,详见刘先主、诸葛亮、孙权、周瑜诸传,所谓互文见义,《陈志》所以称简要也,若云为魏讳,似失之。】
                    关于赤壁之战的详细记载,陈寿放在了此战的男一号周瑜的传记中: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周瑜传》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
                    《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上文说了,周瑜首战选择了有利地形,扼守住长江南岸,有效阻止了曹军的下一步行动,但是,敌众我寡,曹军若采取迂回战术,改变既有战略,孙刘联军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弱化,所以周瑜部将黄盖建策火攻,周瑜很快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黄盖诈降,火烧乌林,曹操败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10-19 11:31
                    回复


                      16楼2014-10-19 11:36
                      回复

                        (3)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范晔《后汉书》
                        同为正史,后汉书对赤壁之战的描写简明扼要,没三国志那么绕,次要人物通通省略,仅19个字却将双方主帅,战争结果表达得很明确。
                        (4)
                        “九月,刘琮降曹操。 刘备率众南行,曹操以精骑追之,及于当阳。备与诸葛亮等数十骑邪趣汉津…十二月壬午…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袁宏《后汉记》
                        (5)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这个着重描写了曹操惨败撤军的过程。-_-!
                        《华阳国志》:时权军柴桑,既服先主大名,又悦亮奇雅,即遣周瑜、程普水军三万助先主拒曹公,大破公军于赤壁,焚其舫舟。公引军北归。
                        不说啥了,权君快被写成追星族了-_-!
                        (6)
                        最后,《资治通鉴》综合各家史料,系统地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舸,古我翻。几,居岂翻。〕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愧者,自愧呼肃之非;喜者,喜瑜之整也。〕
                        进,与操遇于赤壁。〔水经注:江水自沙羡而东,右径赤壁山北。郡�之荂G赤壁山,在蒲圻西百三十里,北岸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船处。杜佑曰:赤壁,在鄂州蒲圻县。武昌志曰: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巴丘,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黄州赤壁非是。今之华容县,则晋之安南县也。〕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鬬舰十艘,〔艘,苏曹翻,船之总名。〕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杜佑曰:走舸,舷上立女墙,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兑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所不及。金鼓旗帜,列之于上,此战船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兑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华容县,属南郡;从此道可至华容县也。杜佑曰:古华容,在竟陵郡监利县。〕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棋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棋野大将军,光武以命王常。〕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折冲将军始此。〕引军北还。


                        17楼2014-10-19 11:37
                        回复

                          六、几个小问题
                          1、关于曹军的疾疫
                          开战时,曹军已有疾疫是事实,武帝纪和周瑜传都提了这点,但曹军败走却并不是因为疾疫,因为曹操在疫病已经发生后并未有做撤退打算的意思,也未停止进攻,否则也不会有两军的遭遇战了,在初次败退北岸后,曹军还与周瑜对峙了一段时间,此时,黄盖还在忧心“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可见,即使有疫病,曹军的整体战斗力还是能令联军担忧的。疫病因素更多的作用是加速了战争进程,更使曹军的败退雪上加霜。
                          2、谁是赤壁之战的主力,孙刘联盟以谁为主?
                          既然是联军,抹杀掉哪方的作用都是不对的。但若说谁起决定作用,没啥好说的,看击败曹操的主力是谁的部队谁的部署就一目了然了。三国志周瑜传详细记载了战争的过程;吴志中其他将领的列传里也纷纷提及参加过赤壁之战,在东吴,参加赤壁是重要的战功,要在履历中记上一笔的。而蜀志除刘备传记载了几句外,关张赵等重要将领的列传均无直接参战记录(之前刘备逃亡倒是都记载了不少呵呵),其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看战时孙权和刘备双方的实力对比及战后成果的初分配,也是吴方强于刘备多矣。
                          说话是否硬气,只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什么刘备的官位高、声望大之类并不能帮他取胜,连自保都不能够。还有人爱拿武帝纪只提了与备战,来曲解刘备才是赤壁的主力,其实不然,按陈寿做列传特点,败仗能不提就不提,曹操是战败方,自然不可能在本纪中对赤壁之败做过多论述。(孙权出兵是逆转刘备军不利的关键还用说吗?)武帝纪此处只提刘备不过因为,曹操开始时是冲着刘备去的(“公自江陵征备”)后面才接句“与备战,不利”匆匆带过。过早觊觎江东是曹操的失误,能略就略过罢了。
                          综合既有能找到的各种史料,一一甄别,全面比较分析,结果自然明了。盲目的标新立异,态度上首先就跑偏了。
                          那么在周程之间是谁更有话语权呢?若说联军之间,尽管强弱不同,但都拥有独立的“自主权”是合作的关系,但周程之间不然,三国志:“遂任瑜以行事,”(鲁肃传)“事决于瑜”(孙皎传)等记载及各处的行文顺序及后汉书等史料都表明了,周瑜是东吴的主要负责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4-10-19 11:38
                          收起回复

                            八、江陵序幕
                            乌林一役,曹操北遁,孙刘联军一路追击,长驱直入,逼进江陵。从而拉开了赤壁尾声——南郡江陵之战的序幕。此战是乌林之战的延续及成果推广,是孙权集团立足荆州的重要一战。
                            江陵,中国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魏蜀吴三家必争之地。
                            曹操南下,刘琮降曹后,刘备集团首要的战略规划就是放弃樊城同关羽“使会江陵。”
                            曹操为了先一步取得江陵更是释其辎重,轻军急行。如前文所述,曹刘一开始争夺的焦点在江陵。
                            南宋吕祉《东南防守便利》云“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 很好地诠释出了江陵的战略意义。
                            然而当阳一役的溃败,使刘备不得不改变战略规划,改守夏口,其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使刘备在同孙权政治结盟时所处的地位大打折扣,失去了战斗的主动权。待曹操败走后,孙刘联军的目标自然是重新锁定回江陵。对于志在让东吴问鼎天下的周瑜,江陵势在必得。
                            江陵不仅在地理上是“当南北之要冲,扼东西之交通”的江防重地,也是荆州八郡的政治、经济中心。
                            江陵一带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是楚国筑都之地,山川险要,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 汉代民谚亦云:“江陵千树橘。”
                            刘表初至荆州时,南北强敌环视,宗贼甚盛,民心未附,采用蒯越之建言,“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传檄而定”,从而占据荆州一十八载。
                            诸葛恪言:“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可见,刘表这些年囤积了大量物质和财富。连曹操亦知刘表“江陵有军实”。
                            所以江陵虽重要,但已经接收江陵的曹军兵精粮足、若固守坚城,外加后援畅通,孙刘联军并不能轻易攻下的。有人说,为什么前期赤壁之战几个月内结束,江陵之战却打了一年,这是因为战争的形势完全不同。
                            赤壁之战的战斗类型大略如下:
                            追击战(当阳长坂)——遭遇战(赤壁乌林)——追击战(云梦泽华容道)——攻坚战(江陵)
                            赤壁之战总体上是以骑兵追逐、水军邂逅、最后仓皇撤退为主线,所以战斗地点推进的很快,而江陵城则是一块硬骨头。
                            冷兵器时代,攻城战往往是个难题:攻城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攻城,即兵临城下后强行攻取,这种方式对攻城方来说往往伤亡巨大,有可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久攻不下。(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仅三国时代攻城无功而返的也不少。)二为间接攻城,即攻城方统帅通过对战场整体战略的谋划以取得攻城的胜利。
                            然而。曹操他并不是一般人,虽然因赤壁之败曹操不得不回北方去稳定政局。但他临走前对江陵防守还是做出了严密甚至重量级的部署:
                            留曹魏首屈一指的名将,以擅守闻名的曹仁军:驻守江陵城,守城兵力至少一万以上。且城内物质丰富[注]
                            [注]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
                            若江陵城有危险可以迅速南下策应支援的有三支部队:
                            徐晃军:赤壁之战起初屯樊城,曹操撤走后令徐晃也赶去守江陵。
                            满宠军:留屯当阳。
                            乐进军:留屯襄阳。
                            这三人的军事素养,其实单拎出哪一个都是挺难对付的。周瑜若攻江陵,这三股援军是不得不考虑的。
                            还有东北方向的汝南太守李通及江夏太守文聘也有可能加入战局。
                            若处理不善,疏忽大意,孙刘联军有被里外夹击甚至反包围的危险。
                            那么面对此种情势,周瑜又当如何出招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4-10-19 11:39
                            回复
                              九、南郡会战
                              前文已分析,对于曹军,孙刘联军不占优势,围歼消灭江陵城的敌人并不是目的,只要逼走曹仁,荆州大部即可顺势而得,周瑜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所以周瑜选择的是间接攻城的方式,重心在于整体战局的谋划。
                              孙刘联军的作战部署是先分出几支,开始在江陵外围布局:
                              一:西线:甘宁军。
                              “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周瑜传》
                              任务:在周瑜未渡江面对曹仁之前,先采取迂回战术,奇袭夷陵,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让曹仁感受到西面防线的威胁,甚至主动出兵要夺回夷陵。
                              袭取夷陵,这是甘宁的提议,甘宁曾是刘表旧将,对荆州地形非常熟悉,所以周瑜果断派甘宁执行了这一次行动。
                              二:北线:关羽军。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李通传》
                              任务:阻断策应曹仁的援军。至于关羽的具体行动,史料语焉不详,导致推测和争议较多。
                              三:主力:周瑜及刘备军
                              任务:驻扎南岸,与曹仁隔江而对,审度时机,随着准备开战。
                              关于刘备军需要说明一下,刘备军的行动仅吴录提了一句“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看地图可知,夏水上游是长江,正是周瑜在南岸与曹仁隔江相对之处,往下游则一直流向夏口,孙刘联军赤壁之战正是从夏口一路进军过来的,刘备又能去到哪里截断曹仁呢?三国志记载则只能判断出刘备之后的动向是奔南四郡去了。并未参与江陵血战。
                              《吴录》里的还提了刘备和周瑜互换人马给对方,“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这个挺有意思的,我认为这或许也是表达了联盟双方共同御敌之意,无论取南郡还是南四郡总体上都是双方共同的行为。

                              四、除此之外,孙刘联军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攻势来孤立曹军。
                              (1)乘赤壁大胜之威,曾经在曹操下荆州后“始受征役,遣兵给军”遣使结好曹操的益州风向开始改变,刘璋处于持续观望中,并没有支援曹操。更有甚者,益州将领袭肃举军来附,归降了周瑜军。
                              (2)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
                              (3)刘备着手南征四郡,而南四郡“不负众望”,再次发挥了墙头草本色,顺利被刘备收编。
                              这样,曹操在荆州的势力及影响已逐渐被蚕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4-10-19 1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