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9贴子:111,114

每天理解一首杜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希望大家能坚持这么做。那样,两三年就可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了。


IP属地:河北1楼2014-09-12 08:20回复
    每天理解一首李白诗,那么不出三年你身上就会有股飘飘欲仙的洒脱之气,才思敏捷,文章如流水行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12 08:30
    收起回复
      单从知识的角度说,确实是可以了解很多典故。


      IP属地:哥斯达黎加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12 12:45
      收起回复
        死记硬背可以做到,但说到理解恐怕就不容易了。杜诗很多需要特殊的感悟,一般人阅历不够只能不明觉厉,或者觉得平常。


        IP属地:北京4楼2014-09-12 12:48
        收起回复
          每天只需读上一遍,未几日,其文便烂熟于心矣。然欲知其义,非数日之功,乃长远。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12 16:03
          收起回复
            秋兴八首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1)翠微:青的山。
            (2)信宿:再宿。
            (3)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4)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5)轻肥: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译文]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
            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
            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
            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
            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9-12 21:39
            收起回复
              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
              [1]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组诗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2]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3]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4]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5]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6]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震: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7]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8]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后,潜于深渊。
              [9]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大意】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9-12 21:42
              收起回复
                秋兴八首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注释】
                [1]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比,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
                [2]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3]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4]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5]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6]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7]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8]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9]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9-12 21:44
                收起回复
                  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释】
                  [1]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
                  [2]瞿唐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4]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5]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6]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7]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8]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9]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9-12 21:45
                  回复
                    秋兴八首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
                    [1]比篇回想昔日在长安畅游渼陂之情境,慨叹青春献赋之豪情不再。
                    [2]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3]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4]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本句为倒装语序。
                    [5]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6]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7]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8]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9]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9-12 21:52
                    收起回复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水瓶离离原上草
                      昔夫子尝论诗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们一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能从中多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歧义的。我们读诗,如果只是从中了解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恐怕就违背了夫子之意。其实这一句是针对前面的话而来,因为这段话之中包含了一个逻辑的三段论: 大前提:小子何莫学夫诗; 小前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结 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鸟兽草木,实质上指代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事物(鸟兽草木等)一旦被引入诗中时,就成为意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心学诗,用心体察诗中以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为依托的意象,就可以领悟到诗的“兴观群怨”的意义。兴观群怨,它们的本质即是由意象建构而成的意境对人们的心灵所施加的影响和效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它是指人们从诗的意境中领悟到的伦理道德因素对人自身的作用。如果我们对先哲的话有所领悟之后,再利用先哲留给我们的艺术钥匙,去解析《秋兴八首》美的指向,自然是可以登堂入室的。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旅居夔州时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诗人时年五十五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三年,但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割据,战乱未息,民生并不太平,唐王朝已由盛转衰,难以回复昔日的胜景了。八首诗情感真挚,气象恢弘,境界高远,寄意良深,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仍不失“盛唐气象”。自唐时以来,这组诗也一直居于七言律诗创作的顶端。
                      从这组诗的结构来看,前四首为一个单元,侧重写诗人在夔府时的见闻,间有对长安生活的回忆;后四首为一个单元,由“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带出,侧重写长安昔日的繁荣景象,间有对眼前境况的描述。前四首着重写今时之萧索,后四首着重写昔日之繁华,在结构上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下面先简要分析一下各首诗描述的内容。
                      第一首泛写诗人在秋日观察到的景象。首句紧扣诗题,次以巫山巫峡的之气,把人们带入一个萧瑟的秋情之中。由“江间波浪”联想到“塞上风云”,在这样一种苍茫开阔的境界中,想到“丛菊两开”,自己到夔府二年,却一直未能回到故乡,这种心酸也只有以他日之泪付之了。在白帝城的暮砧声中,更添波澜壮阔之势。
                      第二首写诗人从日落到月上时的感受,相依北斗,遥望京华,徒增凄然。这里用的有典故,八月槎,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荆楚岁时纪》记载:“汉张骞使大夏,寻河源,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耳听啼猿催泪,诗人是在叹息自己未能向张骞那样奉使乘槎到黄河去,因为他的故乡洛阳就在黄河岸边。诗人不是曾经说过要“便下襄阳向洛阳”吗?这里也有对个人不能为国事尽力的苦楚。“画省”,指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念及“画省香炉”,想到国事,却又辗转不寐,从山楼粉堞之外,隐隐传来悲笳之声。升起的月又照在了藤萝和芦荻花上,更增对长安的怀念与忧思。
                      第三首写朝曦中的山郭景象。诗人江楼自坐,在“渔人泛泛、燕子飞飞”的宁静中,以匡衡、刘向的经历折射自身,想到昔日的“同学少年”,在宁静之中流露出无人相知相慰的寂寞。
                      第四首写百年之间长安的沧桑之变。身外关山万里,兵戈未息,自己报国无门,以鱼龙之寂寞引个人内心之愁思。这一首以“长安”为中心,以“百年世事”为内容,以“有所思”引领,点带出下面四首。
                      长安乃盛唐繁华富饶之地。诗人在描述长安昔日胜景之时,所选择的是几处典型的景物:蓬莱宫阙、曲江、昆明池、昆吾御宿。为突出长安昔日的繁荣景象,作者在描述着四处典型景观之时,又精心选择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景点,如“承露金茎、织女、石鲸、紫阁、渼陂”,并适当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长安美好的景色、帝王的活动,回忆起与好友同游渼陂时的欢欣,如“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等。仙侣为好友的代称。这些都是动态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力,突出一个“动” 字,烘托和增强了长安的繁华气氛。此外,诗人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长安美景的风貌,如“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这些都是静态的描绘,皆从昔日现实中来,突出一个“静”字,其中不乏诗人对“盛唐气象”的追忆。这四首诗中,动景和静景交相辉映,极尽繁华之能事。在繁华之中,诗人又有意识地参入“边愁”、“可怜歌舞地”、“自古帝王州”、“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词汇和诗句,不时把读者从昔日的繁华之中拉回到现实中来,与前四首相互呼应,使人愈见繁华,则愈觉伤痛与悲凉。在这样的诗境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岁晚之时,独卧沧江、暮年飘零、白头低垂、凝神沉思的孤单身影。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秋兴、阁夜、登高等篇章“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这里的“气象雄盖宇宙”,即是指时空而言。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皆以时空为其构成和存在的基础。诗歌创作,也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相互交流感应的过程。人们通过心灵对宇宙间万物的感知,在有所感悟之后,再把这些感悟通过宇宙间存在的物象表现和揭示出来。凡诗人有大胸襟者,写诗之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如此,则世界万物,皆可翻腾于笔下,才能通过时空的联结,把个人的感悟寓于其中,从宏观的角度建构出寥廓深远、内涵丰富的意境。秋兴八首,从时间来看,通过“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百年世事不胜悲”、“昆明池水汉时功”等句子可以看出,前后横亘百年,这足以使人在一个悠长的历史时段中去体验世事的沧桑和人间的兴亡。从空间上看,从“江间波浪”到“塞上风云”,从“夔府孤城”到“画省香炉”,从“千家山郭”到“清秋燕子”,从“直北关山”到“征西车马”,从“蓬莱宫阙”到“瑶池王母”,从“瞿塘峡口”到“曲江风烟”,从“关塞极天”到“江湖满地”,从“昆吾御宿”到”紫阁渼陂”,每一首诗,作者都在精心营造一个宏阔的空间,并把不同的意象置于其中,使人们去体验,去审视,去感悟。这组诗从时间上看,由现实回溯到历史,运古今沧桑于椽笔之下;从空间上看,由个体联接到宇宙,寄家国情感于天地之间。这就为意境的建构和情感的抒发从宏观的时空上奠定了基础。
                      从景物的描写上,我们可以体验到,诗中的每一个画面,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回忆的,都令人感到真切自然,而绝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意。这里面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雄浑,有“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凄清,有“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的清丽,有“鱼龙寂寞秋江冷”的悲凉,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浪漫,有“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飘逸,有“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的低沉,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绚丽。通过各种景物的诗性再现,作者把不同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客观景物之中,这些不同的景物使人们的心灵不断地徘徊在今昔盛衰之间,围绕一个“秋”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忧思,共同构建出一种“苍凉沉郁”的宏观意境。
                      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始终是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的。在第一首诗里,从萧索雄浑的秋景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诗人“孤舟一系故园心”的乡情,但是,这样的一种情感,又很分明地使人感受到不仅仅是乡情,其中更涵有别的深沉的情感在其中。从第二首“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体验到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怀念的情感了。其实,无论是乡情,还是对故国的怀念和眷恋之情,都是一种基于道德基础上的情感。第三首转到个人情感上来,“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一生不也是没有施展抱负吗?直到此刻仍然还是出于贫贱之中,这里就蕴涵自我反思的情感,这情感是悲切的。第四首集中体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从世事变迁之中,折射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既有忧虑,才有所思。从第五首“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的场景中,透露出一种对当时国家兴旺的欢愉之情。第六首“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却又是叹惋的情感了,人间兴衰转换,竟然是如此匆匆。第七首从对昆明池“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景物的回忆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苍凉之情,如今,还有谁如我一样记起昔日的繁荣吗?第八首“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是对朋友的一种怀念之情。时沧江寂寞,沉思往事,诸般情愫纷涌心头,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这些情感中,不管是乡情也好、友情也好,都集中处于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统率之下,从极深的程度上表达出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之后的痛苦。诗人以极端的繁华写极端的寥落,使人真切地体验到盛衰之变、家国之忧、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始终把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感联系在一起,二者互相渗透,由此上升到对国家之难、百姓之苦的道德关切之上,体现出崇高的“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操。
                      【本篇未完,受5000字限】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09-12 22:34
                      回复
                        这八首,每次读都有新的理解。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4-09-13 21:23
                        回复
                          在语言里,能指者(能表者)是词汇,所指者(所表者)是概念,二者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造成的,所以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词汇所指的概念是可变的,概念所用的词汇也是可变的。因此,语言学中有所谓“变义造词”,就是词义转化乃至词性转变,已经脱离本义,形成不同于原词的形式和内容的另一个统一体,造成新词。“旧雨”、“今雨”到了南宋时期,逐渐脱离本义,而成为变义词。“旧雨”有时成为“故人”的修饰语,例如汪藻《次韵蔡天任十首》其二:“儿童误起听修竹,旧雨故人今不来。”杨万里《秀野堂》诗:“新安见底正如此,旧雨故人从不来。”廖行之《次韵酬宋伯潜三首》其二:“旧雨故人相得甚,浮云苍狗可怜忙。”袁说友《谢叶秀州惠酒》诗:“旧雨故人少,因风来雁疏。”杜甫文章的“车马之客”被“故人”取代了;作为时间状语的“旧”和作为条件状语的“雨”结合成一个双音词,词义和词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成为“故人”的修饰词。有时则完全成了“故人”的替代词。例如王质《幽居》:“云苍云白变复变,雨旧雨今来不来。”楼钥《蒋德尚棋会展日次适韵斋》:“虽由药裹宽初约,不碍重寻旧雨来。”林希逸《吴帅用前韵以别再赋以谢》四首其三:“多愧元戎怀旧雨,殷勤惜别袖诗来。”在这些诗例里,“旧雨”已完全等同于旧故、故旧、故交、故人、老友之类的概念,成了转化变义造词。杜甫原文,若将句式简化,便是:“客,旧,雨,来。”主语是“客”,谓语是“来”;“旧”是时间状语,“雨”是条件状语,都是修饰谓语“来”的附加成分。全句意思是说:客人旧时雨天也来。在典事运用过程中,省去了主语和谓语,只留下两个状语,造成一个新词“旧雨”,词义变了,“旧”原意是昔时,变成了本来之意,“雨”原意是下雨天,变成了朋友;词性也变了,由状语变成了可以作为主语的独立词组。变义造词很多,但是类似这样的造词法,却极为罕见,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造词,而是把对于炎凉世态充满感慨的一个典事,浓缩成这样一个词语,以喻指关系密切的老朋友。应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雨”字,不可直接训作“友”,而立为一个义项。字义和词义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雨”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都不包含朋友的意思;严格说来,“旧雨”已经转化成非雨,而成了杜甫《秋述》典事的一个代用词,成了类似譬喻性的用典,所以虽然义同故人、故交、故旧、故友,却多了一些世情含量和感情色彩。正如范成大《题请息斋六言十首》其八所说:“冷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或者说,这样的词语显得更富于诗意。也因此引出了“今雨”一词,以作为“新交”、“新友”、“新知”的同义语,并组成“旧雨今雨”、“旧雨新知”、“旧雨重逢”之类的成语;有些文人乃至以之作为室名斋号,如“旧雨堂”(清颜光敏、徐伯龄、董元度)、“今雨轩”(见明边贡《今雨轩记》、清沈元沧《今雨轩诗话》)等,还有本文开头提到的“来今雨轩”。明朝边贡《今雨轩记》说:“昔者甫也之旅于秦,宾客弃之如遗迹也,感魏子之来也,伤旧雨焉。今者宜以今雨名吾之轩,庶以诏于后之人也。”正说明因伤“旧雨”而引出“今雨”来。由此可见,“旧雨”一词,从脱胎、成型到普遍运用,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并且往往随着人情世态的波澜起伏而不断变化。
                          世上万事万物都如佛家所言,要经历生住坏灭的过程,语言是最为稳定的一种事物,然而也要遵循这样一条规律。正如法国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一文中所说:“一些思想寂灭了,一些词汇消失了。对于人类的语言来说,其情形完全与万物相同。每个世纪总要带来一些东西,也要带走一些东西。”几千年来,许多词语消失了,许多新词诞生了。汉语是很富于诗意的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总力求保持它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所以每当词语由形象转化为抽象时,便会打破这种抽象而复归形象,于是便创造出更富于诗歌意象的词汇。“旧雨”一词所指的概念在南宋便定格在“老朋友”上了,经元、明、清各朝的沿用,便逐渐失去原先的感性因素,而与“老友”之类的词同归于抽象。按语言发展的规律,必然引导出新的更富于感性的语汇;也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清末民初思潮奔涌、人情翻覆的年代,友谊便成了人际关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出现了讲究信义的游侠之风,所以由“旧雨”一词,连带杜甫的《秋述》,生发出“最难风雨故人来”,重新加强形象性和感染力,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种修辞的复归现象,正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遵循螺旋形的运动轨迹演进的。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一对联,不管是谁撰写的,都表达了20世纪之初士人的心声。“来今雨轩”之命名和开设,实在是应运而生,因而成了风流名士聚会之所,故而被视为北京中山公园的著名文化景点。这也说明意识形态和语言现象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于文学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外部社会(政治)而忽视内部规律的研究,而对于语言的研究却往往侧重于内在规律而忽视外在社会(意识)的研究,所以难免流于片面。以愚之见,今后文学似乎应当加强自身规律的研究,而语言则似乎应当加强外部社会的研究,建立社会语言学。这已经是题外话了,打住!
                          壬辰元宵之后于清风馆
                          作者:林东海,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著有《诗法举隅》 《太白游踪探胜》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4-09-14 08:23
                          回复
                            丽人行(唐杜甫诗歌)
                            《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诗分三段:
                            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
                            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
                            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
                            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如前人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作品名称:丽人行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⑴。
                            态浓意远淑且真⑵,肌理细腻骨肉匀⑶。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⑷。
                            头上何所有,翠微訇叶垂鬓唇⑸。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⑹。
                            就中云幕椒房亲⑺,赐名大国虢与秦⑻。
                            紫驼之峰出翠釜⑼,水精之盘行素鳞⑽。
                            犀筯厌饫久未下⑾,鸾刀缕切空纷纶⑿。
                            黄门飞鞚不动尘⒀,御厨络绎送八珍⒁。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⒂。
                            后来鞍马何逡巡⒃,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⒄,青鸟飞去衔红巾⒅。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⒆。[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⑵态浓:姿态浓艳。意远:神气高远。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⑶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⑷“绣罗”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⑸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 訇叶:一种首饰。鬓唇:鬓边。
                            ⑹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裙带。
                            ⑺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⑻“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⑼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釜:古代的一种锅。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⑽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⑾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厌饫:吃得腻了。
                            ⑿鸾刀:带鸾铃的刀。缕切:细切。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贵人们吃不下。
                            ⒀黄门:宦官。飞鞚,即飞马。
                            ⒁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⒂宾从:宾客随从。杂遝:众多杂乱。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⒃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⒄“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苹。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乱伦。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⒅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⒆“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嗔:发怒。[1] [2] [3]
                            白话译文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创作背景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2] [4]
                            【本篇未完,受5000】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4-09-14 20:41
                            收起回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这首诗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
                              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像《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回环反复,咏叹生情,“态浓”八句就是从这种民歌表现手法中变化出来的。前人已看到了这诗用工笔彩绘仕女图画法作讽刺画的这一特色。胡夏客说:“唐宣宗尝语大臣曰:‘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矣。’此诗所云,盖杨氏服拟于宫禁也。”总之,见丽人服饰的豪华,见丽人非等闲之辈。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众丽人,着眼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众丽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不讽而讽意见。肴馔讲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衬托。“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举出一二品名,配以适当颜色,便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其味来。这么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不须明说,三夫人的骄贵暴殄,已刻画无遗了。“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内廷太监鞚马飞逝而来,却路不动尘,可见其规矩和排场。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写得真好看煞人,也惊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监前来,络绎不绝于途,原来是奉旨从御厨房里送来珍馐美馔为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兴,头白阿瞒(唐玄宗宫中常自称“阿瞒”)不可谓不体贴入微,不可谓不多情,也不可谓不昏庸了。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时唯妃女弟秦国夫人端坐观之。曲罢,上戏曰:‘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秦国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邪?’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黄门进馔是时人目睹,曲罢请赏是宋人传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两相对照,风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琐可以想见了。“箫鼓哀吟”、“宾从杂遝”,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意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此情此景,纯从旁观冷眼中显出。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章碣《曲江》诗有“落絮却笼他树白”之句,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上巳(阴历三月三日)飘杨花,当是实情。“杨花”二句似赋而实比兴,暗喻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乐史《杨太真外传》载:“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韩、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袨服而行,亦无蒙蔽。”他们倒挺开通,竟敢招摇过市,携众遨游,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既然如此,“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黄生语),不许游人围观,固然是为了显示其“炙手可热”权势之烜赫,但觥筹交错,酒后耳热,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开通人,也有不想让旁人窥见的隐私,这也是重要的原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青鸟衔去的一方红手帕,便于有意无意中泄露了一点春光。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诗中无一断语处,却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4]
                              名家点评
                              仇兆鳌:”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 (《杜诗详注》)
                              王嗣奭:“钟云:‘本是风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可谓善于形容。”(《杜臆》)
                              浦起龙: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3-4]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3. 丽人行 .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引用日期2014-05-29] .
                              4. 陈贻焮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38-440 .
                              ================================================
                              麦克Z峰 吧友问:杜甫有个诗叫**行?
                              http://tieba.baidu.com/p/3294112129
                              《缚鸡行》杜甫唐诗鉴赏 【3楼】
                              卷216_38 杜甫 「去矣行」及赏析 【4楼】
                              白墨o一世流离 回答:兵车行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4-09-14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