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吧 关注:17,750贴子:736,372

《刘备不是传说》 第四章 转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 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第四章 转折


1楼2014-08-26 22:41回复
    摘要:
      有一位员工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应该放弃百姓,轻军前进,直达江陵,否则曹军一到,必败无疑。
      刘备当然明白一旦曹军赶到败局无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随我前进,我就这样抛弃他们?
      不,绝不!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从起兵以来二十四年,我败多胜少,事业却一点一点发展,理想却一步一步接近,能够得来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靠的是人心和道义。
      正因为人心和道义,十多万百姓才一心追随我前进。如果在危急关头置百姓于不顾,今后将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义,仗打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队伍打没了还可以从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弃道义,才是彻底的失败,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全部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自己一生坚持的信念原来一直是错的。
      人,尤其是伟人,是靠信念活着的。失去信念,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楼2014-08-26 22:42
    收起回复

      正文:
      .
        关键不在计谋在人心 (1)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正月,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扫清了袁绍父子的势力,胜利班师回到大本营邺城,并开掘了一个人工湖泊—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
        只要不是“蛋白质”,都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荆州。
        刘表虽然人品好,但他不是蛋白质,他明白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很郁闷,也很后悔。
        刘表同志是轻易不后悔的,但这一次他是真后悔。因为曹操已经剑指荆州,他再也不能优哉游哉地骑在襄阳城头看风景了。
        刘表后悔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向刘备认错。
        不为别的,只为刘备的一个计谋,这是刘表改变被收拾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一年前,曹操亲自率领主力北上远征乌桓,后方空虚。刘备向刘表提出建议,率军进攻许都,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抄了曹操的老窝。
        曹操的手下,果然是有人才的,还不止一个,而是一拨。这一拨人才都料到刘备会抄后路。


      3楼2014-08-26 22:43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关键不在计谋在人心(3)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按理说,刘琦作为长子是不应该外出的,应该待在家里等着接班。尤其是这个时期,刘表同志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就呜呼哀哉了,可荆州不能没有一把手啊!
          刘琦不想去江夏,却不能不去。因为如果他待在襄阳,不但接不了班,还有可能陪着他爹共赴黄泉。
          只为刘琦还有一个不一般的弟弟—刘琮。
          其实刘琮本人倒没什么不一般,不一般之处在于他的老婆—是刘表继妻蔡夫人的侄女。有了这一层关系,蔡夫人与哥哥蔡瑁、外甥张允等人,毫无疑问齐刷刷地坚决站到了刘琮一边。
          虽然刘表在选拔接班人问题上同样骑墙不定,但蔡瑁主外掌握军队,蔡夫人主内枕边吹风,吹来吹去硬是把刘表吹了个回心转意,答应让刘琮做唯一接班人。刘琮成为接班人以后,为了保证顺利接班,不出现意外情况,他的同盟自然将刘琦视为眼中钉。
          大公子刘琦也不是傻蛋,他感到自己不但不可能成为接班人,而且生命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活下去这个朴素的念头,他找到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诸葛亮求救。但请教多次,诸葛亮就是扭扭捏捏推来推去不出一计。
          诸葛亮这样做,倒不是把刘琦当做外人。此时蔡瑁、蒯越、张允等人结成了统一战线,拥戴刘琮打压刘琦。刘备与刘琦作为蔡瑁一伙共同的敌人,在感情上非常接近。也正因为如此,刘琦才敢找刘备的员工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
          诸葛亮不出计,是基于一贯的做事原则—谨慎。疏不间亲啊,再怎么说刘琦、刘琮都是亲兄弟;再者隔墙有耳,支持刘琦就是反对刘琮,难保不泄露出去。万一计谋泄露,刘备一方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智商平平的刘琦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让诸葛亮开口的方法。他邀请诸葛亮一起到自己府中的后花园春游。春色满园,风景怡人,两人坐在花园中的阁楼上边看风景边聊天,非常惬意。
          诸葛亮正在不亦乐乎的时候,刘琦命令手下将上楼的梯子去掉,随后哭丧着脸向他求救:“今天这个地方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只有你我二人,你说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对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现在你可以给我出个主意了吧?”
          刘琦如此有诚意,诸葛亮要是还不出主意,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他含蓄地说了一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5楼2014-08-26 22:45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关键不在计谋在人心(4)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两人都是聪明人,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家待着很可能像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一样被干掉,而跑到外边就能保全性命,说不定还能像晋文公重耳一样曲线救国,最终当上老板。
            因此,在黄祖死后,大公子刘琦发扬风格,主动争取前往死亡之地江夏出任太守。
            对于很多人来说,离权力越远越安全。
            比如刘琦。他一旦离开荆州政治中心襄阳,就等于放弃与刘琮争当接班人。蔡瑁等人自然也乐见其成,不会从中阻挠;何况以刘琦的用兵才能,会不会成为又一位因公殉职的江夏太守,蔡瑁以为实在是不可说,不可说。
            诸葛亮出山以后,就一直心向刘备。他的这一妙计,实际上是计中计。对刘琦来说,出任江夏太守,虽然也很危险,但至少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中,可以暂时保住性命;对于刘备来说,就多了一个有力的帮手,日后可以联手对抗荆州实力派蔡瑁、蒯越等人。毕竟一个手握兵权的太守,比一个不受宠信的公子,力量那叫一个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刘琦同志带着几分侥幸几分惆怅,前往江夏弥补黄祖的空缺。从能力来说,公子刘琦并不比太守黄祖强多少。只要江东的风浪一来,刘琦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因公殉职的高级干部。
            在乱世三国,平静不是常态,战争才是。
            不久,果然起风了,这次的风浪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猛烈。
            风从北方来。


          6楼2014-08-26 22:45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靠得住的只有心(2)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刘备明白要了荆州也是白要,即使刘表是真心实意也不能要。
              荆州我想要,却不是现在。
              成大事者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刘备隐藏起自己的欲望,对刘表的提议进行了一番推辞。《魏书》记载刘备的回答是:“您(刘表)的儿子很好,可以当好接班人,您就安心养病吧。”(诸子自贤,君其忧病)
              有人劝说刘备干脆要了荆州,这么一块大好地盘,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啊!刘备再次拒绝,而且从道德层面说出理由:“此人(刘表)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当然,刘备的话同样未必可靠,可靠的只有心—一颗知己知彼的心。
              八月,坐拥荆州近二十年、一生骑墙看风景的刘表在襄阳病逝。
              随后,富二代刘琮被蔡瑁等人拥立为荆州牧。
              刘表的遗产总共是荆州牧、镇南将军、成武侯三份,刘琮继承了最大最实惠的荆州牧,怕哥哥刘琦不高兴,就把成武侯的封号送给刘琦,也算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了。
              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方式,明显是有问题的。在刘琮眼里利益均沾的好事,在刘琦看来完全是拿他开涮。
              分家产分到这么个空头封号,大公子刘琦当然不高兴。按照公理来说,他作为长子,理应继承荆州牧,可现在明显是公理靠不住。
              公理都靠不住,还有什么靠得住?拳头,刘琦以为靠得住的有且只有拳头。虽然自己的拳头不怎么硬,他还是抱着试一试不认输的心态,决定起兵讨回一个公道。
              但刘琦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太离谱。当然不是靠拳头解决问题的思路错了,而是碰到了一个更大更硬的拳头。
              这个更大更硬的拳头就是曹操。此时曹操的大军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荆州地盘,首先进入北部的新野。
              刘琦只好无可奈何地收回自己脆弱无力的拳头,将解决遗产继承问题的时间无限期后延。


            8楼2014-08-26 22:46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领导也郁闷(2)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给刘琮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后,傅巽接着问老板:“你觉得你比起刘备怎么样?”(将军自料何与刘备)
                刘琮倒是个坦率人,承认自己比不上刘备。
                傅巽如此循循善诱,是把刘琮往圈套里引,他早就为刘琮量身定做了一个二难命题:如果刘备打不过曹操,你即使想打,也打不过;如果刘备能打败曹操,肯定不会让你当老板,而是要当你的老板。
                最后,傅巽为刘琮指明出路:形势如此严峻,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这个老板你最终都当不成,还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投降后虽然当不了老板,但好歹能混个一官半职,可以继续做国家干部。
                傅巽把收益算清楚后,仅仅当了一个月老板的刘琮,终于明白怎么走都是死胡同,无奈之下同意当一回俊杰,识一回时务,向曹操上表投降。
                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
                刘琮决定接受曹操集团兼并,按理说应该通知公司全体员工,让大家上下一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改头换面,重新做官。但刘琮偏偏没有让刘备知道消息。
                这个可以理解,刘琮明白刘备是不可能投降曹操的,自己投降后,刘备很有可能会带人杀过来,至少也会痛骂自己一顿。刘琮不打算自找没趣。
                等到曹操大军开进荆州地盘,刘备左看右看,看不出刘琮这边出兵抵抗的一点动静。
                别人来抢东西,主人无动于衷,这唱的是哪一出?莫不是已经投降了吧?
                刘备急忙派人前去询问新任领导刘琮。刘琮这才派了一个叫宋忠的人,给刘备传达投降曹操的意思,并建议刘备同志一起接受曹操收编,曹老板已经答应不计前嫌、量才任用等。
                刘备怒了。这叫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汉朝人都知道我与曹操早就结下了深仇大恨,你装什么蒜?既然你们要投降,好歹大家一个锅里吃饭的,你不能早点打个招呼啊?现在曹操都杀到家门口了,你才告诉我,实在太不厚道了。
                刘备拔剑出鞘,有一股想砍了宋忠的冲动。但人到中年的刘备,早已不是鞭打督邮时血气方刚的那个年轻人了,他强压住火气,训斥宋忠:“就是砍了你,我也不能解恨,临别之际杀你,我还觉得是耻辱!(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


              10楼2014-08-26 22:47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领导也郁闷(3)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从刘备骂走宋忠的话中(临别),可以看出刘备又一次决定跑路。樊城北边有曹操大军逼近,南边刘琮在襄阳已经投降,刘备在夹缝中根本无法生存,撤退是正确的选择。
                  郁闷的刘备,只好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当然,主要是商议撤退的目的地和怎么落实的问题。
                  撤退的目的地很快确定下来—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是东周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秦汉时期一直是南郡政府所在地(襄阳隶属南郡),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大城市,既是战略要地,又是军械粮草等战略物资的囤积地,还是水军基地,有好几万水军驻扎。
                  刘备如果赶在曹操之前占据江陵,就能摆脱被夹击的不利形势,以空间换取时间,组织有效抵抗。
                  此外,曹操纵横北方靠的是什么?精锐的步骑兵。如果能迫使曹操在长江一带依赖水军作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曹操的优势,扭转不利局势。
                  至于撤退的方式,有人建议,既然刘琮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干脆打进襄阳城活捉刘琮这小子,然后号召荆州军民一起撤到江陵。
                  史书记载刘备大义凛然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刘荆州(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意思是刘表对我不错,我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
                  刘备这句话更像是外交辞令,有些实际问题是省略不讲的,讲的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省略的是可行性问题—襄阳城不是想打就能打下来的,很可能两方人马拼死拼活相争不下的时候,曹操已经开开心心地当了渔翁。即使在曹军到来之前打下襄阳,自己的损失肯定不小,还怎么抵抗曹操?
                  收起这个念头吧,还是抓紧时间跑路比较实际。


                11楼2014-08-26 22:47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历史不是个小姑娘(1)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历史不是个小姑娘
                  .
                    刘备来到荆州,过了长达七年的稳定生活。虽然这七年不像在徐州时大起大落不断征战,没有干出多少成绩,但除了招聘诸葛亮等一批荆州人才,收服许多荆州士民的人心之外,他还有一样可喜的收获。
                    儿子。
                    刘备此前可能有过儿子,但生在风起云涌的乱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婴儿活下来的几率实在太小。在荆州的第六年—207年,刘备有了儿子刘禅,乳名阿斗。对于一个已经四十七岁的父亲来说,老年得子的喜悦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历史人物也罢,心怀天下也罢,他们的天伦之乐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刘备之外,关羽、张飞等骨干成员也在这段难得的稳定岁月中生儿育女。以关兴、张苞的年龄推算,他们很有可能也是出生在这个时期。
                    乱世中稳定的岁月,终究有个尽头。
                    在路上,才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经过一番准备,刘备再次上路—从樊城出发向江陵跑路。
                    这次跑路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战略撤退。兵分两路,陆路由刘备自己统领,谋臣有诸葛亮、徐庶等人,大将有张飞、赵云等人,直趋江陵,路程约五百汉里(下同,单位都是汉里)。水路由关羽率领,战船数百艘,军士约一万人(哪来的这么多水军后面将会交代),沿汉水南下,前往江陵会师(进军路线请看下文),路程约一千几百里。
                    陆路距离最短,水路迂回曲折。但水军顺水行舟的速度,可达步兵的三四倍。步兵一天行走三四十里,水军一天可行驶一二百里。
                    按照这个计划,水陆两军,差不多可以同时到达江陵。
                    关羽率领的水军,还承担了运输军需物资的任务。刘备在樊城驻军多年,囤积的军需物资不少,这次战略撤退,能带的家当自然都要带上。古时候陆路运输不便,依靠水路运输军需物资在情理之中。
                    管理学有个规避风险的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篮子一翻,全部完蛋。
                    正是这个分兵策略,最终挽救了刘备集团的命运。
                    襄阳在樊城的南边,只隔着一条汉水。刘备南撤的第一站就是襄阳。


                  12楼2014-08-26 22:48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历史不是个小姑娘(2)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年轻人诸葛亮来到刘备集团才短短一年时间,不像关羽、张飞等老员工已经经历过N次有惊无险的跑路。这是诸葛亮平生第一次跑路。
                      第一次,总会有些不习惯。诸葛亮不认为跑路能跑出一个新局面。惶惶如丧家之犬,樊城守不住,江陵就能守得住吗?既然免不了与曹操一战,晚打不如早打,不如就在襄阳决战。否则跑到江陵一带,士气丧尽,又人生地不熟,这仗还怎么打?
                      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攻打襄阳吧,拿下荆州省会襄阳,就能号令整个荆州,然后利用荆州的人力物力与曹操开战,胜算比直接跑路大一些。
                      刘备又一次否决攻打襄阳。
                      诸葛亮的做事原则是绝不轻言放弃,刘备的原则却是分清轻重,明于取舍。
                      这正是一个办事能臣与出色领导之间的差别所在。
                      刘备将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告诉诸葛亮,活着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有可能。船到码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机锋处处,看起来山穷水尽,实际上柳暗花明,前提是必须活着才能抓住这些机锋。跑路能跑出一个新天地吗?能,而且是大有可能。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心怀天下,就不能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眼睛只盯着襄阳,只盯着荆州,会把自己绕进去,最终输得一干二净。襄阳以后再说,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跑路。
                      老板拍板,这事就这么定了。
                      刘备路过襄阳时,驻马城下呼喊刘琮。刘备既然不打算攻打襄阳,呼喊刘琮的用意多半是回忆一下往日的峥嵘岁月,训斥几句你爹尸骨未寒就将荆州基业拱手送人的懦夫行径,再叮嘱几句好自为之一类的话,然后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彼此相忘于江湖。
                      富二代刘琮却十分紧张,连登上城楼见刘备的勇气都没有。刘琮的害怕有他的道理,自从决定投降曹操之后,他就成为曹操阵营的人,正式与刘备化友为敌。现在刘备带着大批军队来到襄阳城外,这就等于一个仇人带了一票人马操着家伙站在家门口,谁知道究竟要干什么?
                      刘备多年收服荆州人心的努力,在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刘琮在襄阳城里无动于衷,襄阳士民却纷纷出城追随刘备。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撤退途中,刘备又做出了一件让荆州军民十分感动的事情—前去刘表墓前祭奠拜别。


                    13楼2014-08-26 22:48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历史不是个小姑娘(3)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虽然刘备与刘表不是同路人,两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但整体来看七年时间相处得还算融洽。在危急关头刘备不忘旧恩,到底是重情重义之人。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刘备用来收买人心的一场行为艺术。我只想指出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刘备是假仁假义,荆州人民不会自愿跟着他走,历代人民更不会颂扬他长达一千八百多年。
                        人民群众从来就不是好忽悠的。同样是草根出身的皇帝,刘邦推翻暴秦建立汉朝之后,他的员工和后代开始使劲写书给他美化形象,却仍然在民间被骂作流氓无赖;朱元璋驱逐蒙元(当时蒙古与汉人并不是一家人)建立明朝之后,他的员工和后代照样使劲写书给他美化形象,却依旧在民间被骂作残忍暴君。
                        历史不只是文人集团统治阶级所书写的白纸黑字,它同时存在于历代人民的心中。白纸黑字可以被篡改,可以被抹掉,人心中的历史,却永远也不会轻易改变。
                        也许在口耳相传中,人心中的历史会有些失真,会有些夸张,逐渐会演变成传说甚至神话,但绝对不会被黑白颠倒。人们绝对不会称赞曹操是仁主,也不会相信刘备是暴君,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即便是吕思勉先生,为曹操辩护的时候,说世人批评曹操,“只能认为是一些人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三国史话》),却也不能否认《三国演义》里边尊刘贬曹的观点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所以才流行甚广的。
                        吕思勉先生认为大多数人“程度低下”,我在这里无意多说什么,只想指出一点,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的观点都和自己一样,更不能认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是“程度低下”。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要给这句话加一个字—书,历史书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写,可以略,可以篡改。但历史本身并不是个小姑娘,比如人心中的历史,就很难被抹杀,很难被篡改,所以有时候反而更可信赖。
                        不论日本的教科书怎么写,南京大屠杀是历史存在。
                        不论清廷的记录怎么记,光绪帝是死于砒霜剧毒。
                        历史书的记载未必可信,人民心中往往有历史真相。


                      14楼2014-08-26 22:49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为什么要追随你(2)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后世对刘备的颂扬,并不是开始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早在唐代至北宋时期,刘备及其他三国重要人物的民间形象已经基本成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就描述了小儿对三国故事的痴迷情形,说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北宋时,三国故事更加普及,成为茶馆酒肆说书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苏轼在笔记小说《东坡志林》中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人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评论—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国家会灭亡,朝代会兴替,唯有仁德、忠义一类如今天所谓的普世价值,永远存在于世人的心中!
                          而刘备,在许多人心中就是仁义的化身!
                          从襄阳至江陵,陆路约五百汉里,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步兵十多天可以到达江陵,骑兵四五天就能到达。
                          刘备的军队,绝大多数是步兵,再加上十多万荆州人民,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史书记载“日行十余里”。影响行军速度的主要是跟随刘备的人民,这些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除了带上金银细软等值钱的家当,还少不了粮食衣物,推着独轮车,甚至还有可能赶着耕牛缓慢前进。
                          队伍走了好多天,才到达当阳一带。照这样的蜗牛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江陵?如果半路上被曹操的追兵赶到,既无险可守,仓促之间又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有一位员工忍不住向刘备提出建议,应该放弃百姓,轻军前进,直达江陵,否则曹军一到,必败无疑。
                          刘备当然明白一旦曹军赶到败局无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随我前进,我就这样抛弃他们?
                          不,绝不!
                          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从起兵以来二十四年,我败多胜少,事业却一点一点发展,理想却一步一步接近,能够得来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场战役的胜利,靠的是人心和道义。
                          正因为人心和道义,十多万百姓才一心追随我前进。如果在危急关头置百姓于不顾,今后将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义,仗打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队伍打没了还可以从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弃道义,才是彻底的失败,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全部付之东流,更意味着自己一生坚持的信念原来一直是错的。
                          人,尤其是伟人,是靠信念活着的。失去信念,是他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6楼2014-08-26 22:50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为什么要追随你(3)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何况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刘备认为曹军追上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面对部下的建议,刘备说出了一句感动历史的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危难之际见真情,这句话表明了刘备的真实心境,感动了当时所有听到这句话的人,也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看到这句话的人。
                            一百多年后,晋人习凿齿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感动,并写下了著名的评论: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在习凿齿看来,刘备如此重情重义,信义昭著,在危急时刻依然坚持一贯的原则,根本不是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的行为比得了的,必然深得人心,日后终成大业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的确,这样一个人不得民心,谁能得民心?这样一个人不成功,谁又能成功?
                            刘备,即将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踏步走上成功之路。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接受一次极为残酷的考验。
                            因为他即将遭遇一支天下无双的军队。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支军队,那么就是—恐怖!


                          17楼2014-08-26 22:50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恐怖的虎豹骑(1)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恐怖的虎豹骑
                            .
                              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虎豹骑。
                              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三国志》惜墨如金,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可以称得上是精锐,比如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等。但虎豹骑仅在《三国志》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关虎豹骑的史料记载非常缺少,《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的《魏书》记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见,虎豹骑的士兵称得上是百里挑一,其他军队中带领百人(一个连队)的头目,在虎豹骑中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士兵。
                              悲哀吗?不,一点也不悲哀,相反是无上的光荣。因为你加入的是一支天下无双的常胜铁军!
                              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还是曹操的亲兵。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将军前后有曹纯、曹休、曹真三人—都是曹操非常重视的曹氏将领。其中曹休“使领虎豹骑宿卫”,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做禁卫军,那是相当的信任。
                              比较有趣的是,曹纯去世后,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的时候,曹操说道:“曹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我看还是由我本人亲自担任虎豹骑统领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曹操亲自上马,兼任虎豹骑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取代战车以后,就成为新兴的摩托化部队,可以说是今天的主战坦克。鉴于当时的战争,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正是依靠精锐骑兵。
                              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而战马在乱世中无比金贵。官渡之战前,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没办法,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山东一带,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不长骏马。
                              借问骏马何处有?曹操惆怅望北方。
                              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却是高高兴兴照单全收。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虎豹骑其实是由虎骑和豹骑两支精锐骑兵组成的,不过习惯上并称而已。


                            18楼2014-08-26 22:51
                            回复

                              《刘备不是传说》:危难之处显身手(2)剑眉枉凝 万卷出版公司
                              .
                                面对此时此境,刘备别无选择,只能再一次抓紧时间跑路。
                                刘备逃命非常仓促,第四次不得已丢弃了老婆孩子,跟在身边的只有诸葛亮、徐庶等几十个人。
                                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老婆孩子远远比不上谋臣武将重要,妇孺老弱远远比不上青壮男子逃命方便。
                                虎豹骑有着阵斩敌军统帅的光荣传统,当然不会放任刘备从眼皮子底下溜走。他们纷纷纵马追赶,迫切想要砍下刘备的首级来博取封侯拜爵。
                                这是生与死的较量,追击的一方与逃命的一方没有对与错,只有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逃离。
                                虎豹骑眼看就要成功了,他们中间的某些人将会因此改变命运。
                                但一个人的出现,阻止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步伐。
                                这个人就是张飞。
                                张飞带着二十名骑兵,肩负着掩护刘备安全逃命的殿后重任。
                                恐怖的虎豹骑与落荒而逃的刘备之间,只隔着张飞与他的二十名骑兵。
                                概括一点说,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生与死之间,只隔着张飞匹马单枪。
                                通常情况下,虎豹骑的进攻不会犹豫,速度不容置疑,摧枯拉朽,挡我者死,逃命者同样是死。比如当年袁谭逃命时,喊着“兄弟你放我一马,我给你富贵”,但话音未落,虎豹骑的兄弟就挥剑砍下了他的脑袋—富贵我现在就可以自己取,需要你给吗?别人施舍的东西,永远不如自己伸手拿到的可靠。
                                这一次,虎豹骑的勇士却犹豫了。面对张飞率领的一小拨人,深深地犹豫了。
                                虎豹骑的勇士与张飞的小股骑兵,分别驻马一条河流的一座木桥的两边,相对无言。生死一线的战场出现难得的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打破这片寂静的是张飞。他怒目圆睁,横握长矛,像极了一座坚固的桥头堡,并自报家门:“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23楼2014-08-26 2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