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876贴子:166,020

【闲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谓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新人小墨带上自己的坑爹论文拜吧(这孩子还没有写过议论文啊不容易的真的
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是小墨自己的YY,再有理有据也是YY,毕竟……诶,人家比这靠谱的多的依据还摆在那里呢……
2楼发文 ,但愿发的上


IP属地:上海1楼2014-07-02 11:10回复

    射虎,看孙郎,孙郎谓谁?
    首先说一句,小墨今年十五,方才中考完毕,以下内容不具有任何学术性,纯粹供大家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一笑了之即可,不必在意。
    苏轼有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小墨在初一那年学的,其余的咱就不说了,反正估计大家都学过也都知道有这么一首词。注释上注解看孙郎一句:孙郎,孙权,此处借以自指。其实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小墨是丝毫没有疑虑的,有疑虑的时候,是初三开始读《三国演义》刚刚读到孙策还没有开始读《三国志》更没有读到孙权凌亭射虎的时候。
    孙郎,究竟是指孙策,还是孙权?
    小墨私以为是指孙策。
    以下原因有三。
    首先,孙郎虽然本意上是指姓孙的年轻人,或者说是姓孙的年轻有为的人。这样一看的话,无论是孙策或者孙权,甚至是年轻的孙坚,都可以被称之为孙郎。可是,孙郎这一个词专指孙策,第一次出现是在裴松之引入的《江表传》里头。
    《江表传》有云: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不仅如此,在裴松之的注解里头,还多次提到孙策孙郎之称。如果说这一依旧不能说孙郎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专指孙策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与孙郎并称双璧的周郎。
    周郎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周瑜,这一个词语,也是在《三国志》中出现过,不过这次是陈寿的原文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字词,周郎就变成周瑜的专称了。直到宋朝的时候还是,就是苏轼写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谓谁?周瑜。
    如果周郎不是周瑜的专称,仅仅是指姓周的年轻有为的人的话,如果加个前提条件三国,姓周的,年轻有为的,周泰也不错,可周泰被称呼过周郎吗?也就是说,三国时代,就只有周瑜是周郎,别以为你姓周就行了。
    同样的道理,只有孙策是孙郎,不是姓孙的都可以。
    这样的话,其实从三国时代一直到南北朝时代,孙郎似乎一直都是孙策的专称,跟孙权还真没有太大的干系——孙权去世的时候都七十了,哪能是孙郎啊?这分明就是孙翁啊对不对?所以说,一个人的称呼,和他啥时候死,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孙郎是孙策的专称,那么就别想了,看孙郎中的孙郎肯定是指孙策,不是孙权,教科书上注解有误——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太好了——如果小墨没有看到吴主传第二,没有看到凌亭射虎的话……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xml:namespace>


    IP属地:上海2楼2014-07-02 11:11
    回复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有云: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呐,庱亭与凌亭实际上有音上面的区别,只是……教科书害人不浅啊,我的那本语文书上写着,亲射虎与凌亭。后来查了字典才知道这字儿貌似念庱。所以,请原谅小墨将错就错,罪过,罪过啊……
      好了,小墨再次仍旧称呼为凌亭,望各位多多包涵。这段文字很短,然而小墨却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找到了苏轼用典并非指孙权的依据。
      首先,年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二十三年,是哪一个二十三年呢?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18年。孙权是公元182年出生的人,比诸葛亮小一岁,也就是说,建安二十三年孙权那个著名的庱亭射虎的时候,孙权已经三十有六了。三十有六,那似乎就不大能称之为郎了吧。而且,周循去世是在公元217年。
      小墨举了周循的例子绝非凑字数,只是想要证明某一点。周循是谁?这是一个陌生又不陌生的名字。如果小墨在大街上问周瑜你知道不?人家肯定知道。那要再问周循呢?估计还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翻过百度百科的不算。
      周循是周瑜的儿子,长子,也是孙权长女孙鲁班的第一任丈夫,孙权的第一任大女婿。周循去世在217年。彼时周循正是一个称之为郎的十七岁,却有瑜风,早卒。彼时孙权已经为人父母,而且女儿都嫁人了,这还能被称之为郎吗?
      我们说孙郎孙策,去世的时候二十六岁,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但都是幼年的孩子,所以是孙郎。我们再看周瑜,去世的时候三十六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周循貌似十岁左右,小儿子周胤不清楚,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孙登周妃,孙登是公元209年出生的,一般来说老婆比老公小,周妃十有八九是遗腹子。所以周瑜是周郎。
      一个人是不是英年早逝,和他有没有孩子,孩子几岁,还是有关系的。我们想到孙坚的去世,不免想他虽然是英年早逝,但也不算太早,毕竟长子孙策虚岁都十七了。可问题在于,孙坚去世的时候,比周瑜去世的时候,只大一岁。这是关键。
      小墨这么想,也应该有人会这么想吧。
      这里补充一句,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公元1075年(摘自百度百科),而苏轼的出生年是在1037年,算一算的话,苏轼写这首词是在他三十八岁,孙权射虎的时候是在三十六岁,算年纪差不多。如果说苏轼这首词中的孙郎指的是孙权的话……那纯粹是因为年龄差不多有共同语言吧……因为彼时孙郎,早已是孙公了啊……
      以上纯属小墨个人扯淡,如有雷同,关我毛事。


      IP属地:上海3楼2014-07-02 11:12
      回复

        再者,苏轼写看孙郎,是想要凸显他身手矫健虽然已经成为了苏公不过风才不减当年少年狂——虽然他的身手貌似和矫健没有关系。可是我们再看一下孙权射虎的经过:马被老虎咬伤了,孙权从马上摔了下来,然后把双戟给扔过去,老虎受伤了。然后常从用戈把老虎给干掉,最后他俩把老虎给拽了回去。
        这么一看看,孙权射虎不仅没有体现出雄姿英发年轻人身手矫健的朝气,反而显得有些狼狈不堪。孙权的手戟技术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史书记载孙策,也就是孙权他哥的技术不错,曾经干掉过严舆,作为孙策的真·亲兄弟,孙权技术应该不错。但是手戟技术不错,老虎未必死掉。受伤的老虎是最凶的,可见万一常从没有到呢?诶,估计孙权也得英勇负伤回去然后被<?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张昭老先生一顿涕泪横流的教导吧。</?xml:namespace>
        苏轼是为了说他身手矫健雄姿英发,可是孙权没有雄姿英发,反而差点熊了。苏轼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小墨这个学渣都看出来孙权的狼狈了,他不可能看不出来。而且,苏轼也并非是孙权的NC粉。所以,要射虎结果把自己搞得挺狼狈的孙权貌似……
        还有一点,就是史书的笔墨让世人对孙策孙权的印象大致如此:孙策身手矫健骁勇善战,也会打猎,自然,射虎这种事情,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应该难不倒孙策——虽然小墨私以为如果单凭武艺的话策哥很难和那群猛将PK。至于孙权的话,大多是一种有智慧的稳重的形象,但是身手的话并没有他哥来的强。
        如果苏轼想要体现自己身手矫健的话,孙策明显比孙权要来的合适得多,而且,前文说过,孙郎,在更多意义上,是指孙策。虽然在宋代的时候,孙郎已经并非是孙策的专称,但提起三国孙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孙策。


        IP属地:上海4楼2014-07-02 11:12
        回复

          不论怎么说,孙权庱亭射虎总归是事实,白纸黑字记录在陈寿的《三国志》上的铁一般的事实。任凭小墨怎么扯,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不过,苏轼用典并不拘泥,灵活多变,而且会巧妙地改变历史实际。
          还是那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们看看这首词,说的是公瑾。可是如果按照历史来看,苏轼很明显不尊重历史,而且不只是一个地方。首先,周瑜是否羽扇纶巾,我们不知道,这只是苏轼心目中的周瑜翩翩儒将温润儒雅的形象。当然,小墨心中的公瑾是在沙场上征伐的铁血真汉子。再有,苏轼此词,写的是赤壁怀古,也就是赤壁之战的时候。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可绝对不是初嫁周郎,大儿子周循都已经七八岁了。苏轼呢,为了体现周郎年轻有为,把周郎火烧赤壁的时间提前了那么一丢丢,从三十四岁提到二十五岁左右……
          可见,苏轼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不择手段,啥事儿都能干得出来,篡史都敢——这句话说得是不是诡异了点?应该是,苏轼用典并不拘泥,有的时候,还会巧妙地更改典故中的内容。那么苏轼赤壁能改,孙郎射虎就不能改吗?
          能,当然能。
          为了体现周郎年轻有为,苏轼可以把周郎火烧赤壁的时间从三十四岁提到小乔初嫁。那么为了体现他自己身手矫健,苏轼同样可以把射虎的主角从有些狼狈的孙权改成史书上写的骁勇善战的孙策——反正大家都是孙郎。
          其实,在苏轼的两首诗中,也有提到过孙郎孙策的地方。
          第一首: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
          窈眇文章宜和寡,峥嵘肝肺亦交难。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忽见秋风吹落水,遥知霜叶满长安。诗成送与刘夫子,莫遣孙郎帐下看。
          孙郎帐下,就是小墨这种《三国志》都还没有读通透的人也不得不说一句,孙权很少在军中,自然也不会有帐下,更没有孙权的帐下儿了。孙郎帐下儿指的是吕范吕蒙亦或者是张昭现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孙郎,就是孙策。
          第二首:次韵答刘景文左藏(有美堂燕集,景文有诗。
          我老诗坛仆鼓旗,借君佳句发良时。但空贺监杯中物,莫示孙郎帐下儿。夜烛催诗金烬落,秋芳压帽露华滋。故应好语如爬痒,有味难名只自知。
          这里,又有一句孙郎帐下儿,同上,孙郎指的是孙策。
          苏轼的这两首诗里头,孙郎指的都是孙策,也就是说,在苏轼的作品中,孙郎这种年轻有为少年英雄骁勇善战身手矫健雄姿英发在我们现代看来貌似有些开外挂的存在……更多情况下是指孙策这个外挂……
          当然,辛弃疾也在自己的词中提到过孙郎射虎,只不过作为一个孙权控,他在词中指的自然是孙权。苏轼指孙策,辛弃疾指孙权,其实这里一点矛盾都没有,因为辛弃疾或许也以为苏轼指的是孙权。
          孙权庱亭射虎的典故在三国志中存在着,所以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然而文人在把典故记入自己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艺术性的加工,比如说改变主角,比如说改变时间之类的云云。不过,孙郎周郎江东双璧已经逝去了一千八百年,苏轼也已经去世了八百多年了。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当时的事实怎么发生的,我们只能通过史学家的记载知道。
          至于被白纸黑字的史书掩埋的真相,我们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苏轼怎么想,小墨不知道。即使后人赏析这首江城子的时候,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如何如何的思想感情,可是你并非作者,你怎么知道,你说的是正确的?你又怎么有把握,你说的就是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
          其实,每一个人对每一首词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想,对于一首词的理解,从来都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你不是作者,你没有资格去说。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如今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首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而已。
          在此,小墨还想要说一句,古诗词,没有标准答案。
          再次说一句,此文全权当做各位茶余饭后的消遣,一笑了之即可,无所谓指责也好赞成也罢,看过,算过,无须纠结。


          IP属地:上海5楼2014-07-02 11:13
          回复
            我还是觉得是孙权。。历史上权迷数量远多于策迷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02 20:10
            收起回复
              苏轼写高考作文时都要杜撰故事忽悠批卷老师,他这里也是故意这样写忽悠读者的,越多人想这是孙策还是孙权他越开心。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4-07-03 15:48
              收起回复
                个人认为是孙策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7-03 20:48
                回复
                  孙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03 21:30
                  回复
                    难道是孙悟空?哈哈,玩笑,我觉得是孙策,不管注释怎样,我就是这么理解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4-07-04 01:20
                    收起回复
                      只能是孙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7-04 11:09
                      回复
                        这点难道不是被讨论过了莫。辛弃疾是不折不扣的权迷。自己坐车打老虎亲手拍的也是孙权,曹刘生子当如你懂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史料上阿策喜欢打猎不过最喜欢的是鹿。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7-04 17:22
                        收起回复
                          觉得孙权吧。楼主有前途,十五六岁就能自个琢磨到这地步,我这个年纪光傻玩呢,赞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3 15:46
                          收起回复
                            孙权吧……记得孙权有个亲自射老虎的故事的硕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16 16:12
                            回复
                              钻牛角尖了 历史上孙权名气比孙策大 毕竟人家做了几十年东吴大帝 稳保江东 苏轼这首词要表达要奋勇杀敌 不偏安 保北宋 灭西夏的豪言壮志 这与孙权时期相似的 保江东灭曹刘 另外孙权也有关于猎虎的记载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7-17 23: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