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岳全传吧 关注:2,404贴子:32,898

回复:钱志熙:论《说岳全传》的通俗小说性质及其在文体上的表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与巧合相类似的,是通俗小说在叙述上重视情节的趣味,而忽略细节的真实性。这一点与古典戏剧是接近的。古典戏剧注重的是情节性,至于细节,常常是比较粗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情节推进得很快,而省略某些细节,以及使得故事合情合理、更接近生活真实的细致刻画、过渡的艺术处理。可以说,古典戏剧对生活的表现,常有漫画化的倾向。话本小说也有类似倾向。脱胎于话本的通俗小说,也承袭了这种特点。《岳传》也是这样一部只重故事情节而对细节注意不够的作品。比如第四回写周侗看到岳飞在他书馆墙上的题诗后,“方知王员外所说,有个岳飞甚是聪明,话果不虚”。于是马上让王贵去请岳飞,见到岳飞后,又马上要见岳母,甚至忘了岳母孀居的嫌疑,亏了岳飞提出这一点,才又说让王贵的母亲陪同岳母与周侗相见。于是岳母在王贵父母的陪同下,在王宅上与周侗见面。周侗一见面就提出要岳飞做螟蛉之子的要求,然后稍做交涉就成事。这样的写法,也许作者是为了突出周侗对岳飞的极为赏识,爱才若渴。但事实上,在生活中,事情当然不会是这样进行。作者为使情节迅速推进,选择了近乎漫画式的笔墨,出现了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人物行动方式及人物对话。又如第五回李春许亲之事,虽不如周侗招螟蛉之突兀,但也是漫画化。可以说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的推进,都是这样处理的,这正是通俗小说讲故事的特点,以现代写实小说的艺术标准来衡量,都不免有粗放之嫌。可以说,这种写法,增加了情节的趣味,却减少了艺术的含蓄。通俗小说之所以不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具有含蓄隽永、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就是没有写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态,不太逼真神似。同样,通俗小说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情交往的表现,有时也是粗放的。比如第五回,写赴考,按一般的常情,应该是王、张、汤父子,及周侗岳飞义父子一起行动,但周侗谢绝了王贵、汤怀、张显三家的次日清早共进早餐的邀请,坚持要在岳家用餐。“到次日清晨,周侗过来,同岳飞吃了饭,起身出门。”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是粗率不甚合理的。作者无非是想强调周侗对螟蛉之子的偏爱,但却落下了以义父的身份在一个孀居人家吃饭的嫌疑。这与前面情节强调岳家母子重礼教的意图是矛盾的。可以说,通俗小说的叙述方式,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活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为代价的。


IP属地:江苏35楼2014-05-01 14:46
回复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云:“小说并非没有它的真实性,它的真实不依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是事实而得到证明,它的真实表现在人物性格的情节发展符合生活逻辑,即如谢肇淛所说:‘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至理’可解释为生活逻辑,所以小说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应是艺术的真实。”[11]通俗小说与艺术性高的历史小说的差别,并非是虚构与征实的不同。根本来讲,小说乃至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对历史与生活的虚构与改造的结果,但是“虽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通俗小说与真正的艺术小说的差别,在于普遍达到“至理存焉”。只追求娱乐性,不追求真实性。在近代写实、典型化的小说艺术观念自觉以前,这种创作方法,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


    IP属地:江苏36楼2014-05-01 14:47
    回复

      岳元帅满眼垂泪道:“苦哉苦哉,早知是连环甲马,向年呼延灼曾用过。有徐宁传下的钩连枪可破。可怜五位将军白白送了性命,岂不痛哉?”<?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IP属地:江苏38楼2014-05-01 14:47
      回复

        岳飞破拐子马之事也记载在岳珂的《鄂国金陀稡编》中,邓广铭先生认为拐子马实是左右两翼骑兵部队,并非所谓的连环马。详细考述见邓氏《岳飞传》附录二《有关拐子马诸问题的考释》(414等页)。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岳传》对《水浒》的剿袭,也可为邓先生的考证提供一个佐证。很有可能岳珂编写《鄂国金陀稡编》时,民间说书人中流行的岳飞故事,就已经附会《水浒传》中连环马故事,以至岳珂也认为是真实的。如果这一猜想成立,则可知《岳传》故事在发生的早期,就已受水浒故事的影响。五、《岳传》写民情风俗方面,似乎也受到《水浒》的影响。写日常生活、世情风俗,常有逼真传神处,如小说开头对乡绅生活的描写,表现几个员外乐善好施的性格。《水浒传》也善写员外,《岳传》在这一点上明显受到《水浒》的影响。另外《水浒》也善写乡村淳朴的风俗人情与田园风物,写了一个个田庄,如史家庄、穆家庄,塑造了宋太公、史太公、穆太公等良民形象(与他们的儿子们的强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在这里明显表现了盗贼本良民的思想,同时反映出因为朝廷政治的黑暗,造成了下一代人叛逆的个性,暗示社会由淳朴世风向刁顽世风的变化,所谓上下相济为恶)。这也暗示了小说对于淳朴的社会风俗的理想。


        IP属地:江苏39楼2014-05-01 14:47
        回复

          本文试图通过《岳传》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多方面的分析,显示通俗小说的文体与文本上的特点,并希望展示通俗小说的各种叙述模式与民间俗众的接受群体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揭示所谓的通俗小说与符合现代小说艺术观念的艺术的、或经典的小说之分界所在,尝试为通俗小说的研究寻找某种有效的方法。


          IP属地:江苏41楼2014-05-01 14:48
          回复

            注释:
            [1]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序武穆王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嘉靖壬子杨氏清江堂刊本。
            [2]《说岳全传》版本甚多,较早有锦春堂藏版本、以文居藏版本、嘉庆三年刊本、嘉庆六年福文堂藏版本等。新版更多,这里姑且采用华夏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大字本”《说岳全传》。
            [3]参见邓骏捷《岳飞故事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3(3)。
            [4]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境界(甲)》,载同氏《三松堂全集》第11卷,461~46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明清小说研究》,145页,2003(3)。
            [6]载《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首,上海古籍出版《古本小说集成》据嘉靖三十一年杨氏清江堂刻本,原本藏日本内阁文库。
            [7]邓广铭《岳飞传》对此有考证和论述:“清人钱彩编写的通俗小说《说岳全传》,在乾隆时虽曾一度成为禁书,但书的内容并不好:既与历史事实相去太远,还夹杂了大量封建糟粕;文笔既不见长,虚构的情节与场面也太多,且都不见精彩;就其思想性与艺术性来说,全少可取之处,是不能像《三国演义》那样称做历史小说的。但在近几年内,却有人把它稍加删改,改称《岳飞传》,大量印行。它几乎全是从钱彩书脱胎而来,时于钱书中与历史事实颠倒错乱之处大都未予纠正,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很少提高,甚至连封建性的糟粕也未能彻底清除。倘使取名为《岳飞演义》或“外传”、“歪传”、“别传”、“野史”之类,那倒无所不可,而却取名为《岳飞传》,颇不可解。”(邓广铭《岳飞传》,3一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岳珂《鄂国金陀稡编·经进鄂王行实编年》记岳飞出身时遭洪水事,邓广铭先生认为是虚构,但小说家视其为历史真实。
            [9]关于通俗文艺中娱乐功能与伦理功能之间的关系,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0年)“四、乐府歌辞的娱乐功能与伦理价值”一章中有专门的论述。
            [10]《全唐诗》卷八百三十七《献钱尚父》。
            [1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l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鄂国金陀稡编·经进鄂王行实编年》卷之二“建炎四年”的有关记载。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作者简介]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原载:《东方丛刊》2006.2


            IP属地:江苏42楼2014-05-01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