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吧 关注:1,673贴子:22,506
  • 25回复贴,共1

夏完淳墓被盗始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1-02 21:29回复
    钟山风雨 2009-04-10
    原文标题:郑振铎与松江三掘夏允彝墓
    作者:华振鹤
    上海市松江县(现改为松江区,1958 年前属江苏省管辖)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
    的地方。距离县城9 公里的境西北、小昆山、横山、机山、天马山、辰山、佘山、萍山、厍公山、凤凰山依次排列,名曰九峰,自然人文景观尤为丰富,每每让人驻足流连。

    就在九峰西端的昆冈荡湾村(旧时叫“四十三保十三图”)坐落着明朝末年抗清将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石驳墓基围成的平台呈半月形,高约2米,宽约30 米。墓建造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为夫妇合葬墓。乾隆五十一年(1786)修葺。道光六年
    (1826)八月重修,把先世几个墓葬在一起。墓前立石碑,中间大书“明夏忠节公允彝墓道”,其下夹行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节慰公讳完淳祔。”左侧书“永远禁止樵牧侵占”,
    右侧作“道光六年八月,知娄县事徐梦熊立”(清代塘湾属娄县)。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明末
    东林党人,讲求气节,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社,名为“几社”。崇祯七
    年(1637)中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7 年后,李自成
    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次年,清兵进攻
    江南,他与陈子龙等起兵抗清,兵败,便在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 岁,死后谥
    “忠节”。
    夏完淳(1631-1647),夏允彝子,字存古,号小隐,从陈子龙为师。他天资极高,少年即胸怀大志,12岁博览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15 岁时,随
    父师起兵抗清。父亲投水死后,他随陈子龙组织太湖义军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清顺治四年春,南明鲁王授完淳为中书会人,后不幸被清军侦知逮捕,慷慨就
    义,年仅17 岁,死后谥“节愍”。
    建国以后,夏允彝父子墓于1956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拨款将墓地修复一新,墓前筑甬道,设石供桌、石凳,四周植树绿化。1961 年9 月,
    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墓碑“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
    现在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座古墓,在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前的1955 年,曾三次被挖掘,其中后两次还是按照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的要求发掘的。为了弄清这一段历史,笔
    者曾经走访了当时的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考古部主任郭若愚先生,又查阅了一些资料。郭先生当年为此事曾到实地作过调查,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回忆起来依旧脉络清楚。


    2楼2014-01-02 21:32
    回复

      1955 年初,松江地区的农村刮起一股盗挖古墓的歪风,夏允彝墓由于
      名声显赫,自然成为首选目标。这一年的4 月间,荡湾村便有一批村民来
      到这里。墓地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并列着五个墓穴。尽管墓身相当坚固,
      但还是被他们撬开棺木,挖出了两具尸体以及一些陪葬品。陪葬品里
      没有什么金银财宝,只有一柄扇子、若干珠串、两方印章和相当数
      量的手写稿本。稿本用白布很好地包裹着,上面又铺了多层白布,两方印章的用材是蜜腊(一种树脂化石),蟠螭印钮,长2.6 厘米,阔2.6 厘米,高5.2 厘米,
      一方刻阳文“夏允彝印”,一方刻“瑗公”,制作十分精致。
      盗墓者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值钱的东西,未免恼火。他们恨恨地拖出尸体,挂在墓后的竹林里“暴尸”以解气。由于当时棉布属于紧俏商品,要凭布券购买,众人便把出土的白布拿回家去了。两方印章以5 元钱的价格卖给了镇里的胡某。至于手
      稿本,听说依旧留在墓内,谁也不去管它。几天以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带头盗
      墓者突患急病,他的妻子原来身体很好,也竟在此时暴死,从科学角度来分析,这两件事或许纯属巧合,彼此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许是拿回家的白布含有大量病菌,因而致人生病或死亡。可是,迷信的村民却吓坏了,顿时流言四起,说“暴尸”在外的不得安居,出来作祟了。于是,盗墓者赶紧备了香烛供品,把尸体重新收殓入棺,封土依旧,同时磕头谢罪。那个带头的人则离开家乡“避风头”,到外面躲了几个月才敢回家。


      3楼2014-01-02 21:33
      回复

        夏允彝墓被盗的消息很快传到江苏省文化局和
        文物保管委员会。恰巧,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正在南
        京。这位58 岁的学者型领导不但是位优秀的文物工
        作者,也是我国首屈一指的藏书家,素来爱书成癖。
        他听说夏允彝墓里发现手写稿本,十分兴奋,要求尽
        快派人下去,务必把稿本抢救出来。
        不过,也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在他们
        看来,松江地处潮湿多水的江南,数百年前埋入地下
        的书籍,早就应腐烂成泥浆了,怎么可能完好地保存
        下来?然而郑振铎是位认真执着的人,他力排众议,
        坚持派人去找,而且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前
        不久,扬州就挖出一座四百年前的明代墓,不但尸体
        没腐烂,连一部正德刻本的《孝经》都完好无损。郑振
        铎说:“事实证明,即使在江南地区,我们同样可以有
        机会在地下发掘出古书来。”
        在郑振铎坚持下,江苏省文管会派人会同松江
        县文教科到荡湾调查,重新发掘已封土的夏氏墓。几
        天后,那人回来汇报说:两方印章已按原价向购买者
        胡某收回,由县文教科上交到省文管会。书籍仍在墓
        中,但因在水里浸泡时间过长,成了泥浆,无法取出,
        不得不重新封墓。
        1956 年秋,郑振铎又来到南京。当他得知发掘的
        结果后,大为恼怒。他说:“夏允彝的原稿,这是多么
        珍贵的东西,其中必有不少有关明末史料!如果完整
        地取出,乃是一件何等重大的发现,它将替我国历史
        增加多少重要的内容!想不到却损失在那位不负责
        的懒汉之手!”他指示:“这些古籍即使泡在水中,也
        要取出。”为了从中吸取教训,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
        《地下出土的书籍》刊载在《人民日报》上,可见他对
        这批稿本有多么重视。
        郑振铎找到上海文管会修复古书专家万育仁先
        生。让他亲自赴松江再次开墓取书。可是,等到打开
        棺木,却令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里面除了尸
        体,什么都没有!书到哪里去了呢?问来问去,谁也回
        答不上来。万育仁空跑一趟,而郑振铎此时已离开南
        京,这件事也就搁下了。
        两年后的1958 年10 月,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
        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埃及,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
        夏允彝墓中古籍的下落,从此再也无人过问了。


        4楼2014-01-02 21:34
        回复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明末
          东林党人,讲求气节,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社,名为“几社”。崇祯七
          年(1637)中进士
          ========
          纠正一下,1637年是崇祯十年,不是七年。
          此外,夏允彝并非东林党人,而是复社人员,虽然复社与东林党基本上是继承关系,但是
          夏允彝本人却对东林党没有好感。


          6楼2014-01-02 21:38
          回复
            夏允彝不仅不是东林党人,而且对东林党人颇有微辞,惹得东林党后代黄宗羲非常愤怒,说
            夏允彝的《幸存录》是后世小人伪托夏允彝之名写的伪书,这与戳夏允彝鼻子骂夏允彝没有区别了。


            7楼2014-01-02 21:49
            回复
              请问楼主,东林儒学对复社中人的想法影响大吗?(上言复社与东林党基本上是承继关系)


              8楼2014-01-03 17:20
              收起回复
                看到这个总是有点心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01 11:59
                回复
                  心痛死了!!!怎么可以这样!当时人们的素质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17 13:26
                  回复
                    少帅父子一生为国,最后举家捐躯,真真是“几番抛死”,数百年后,却~~~
                    只能叹一声愚昧~
                    心疼~
                    ————————
                    自叙
                    【仙吕傍妆台】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裏青山梦裏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淩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


                    11楼2014-05-12 02:16
                    回复
                      昨天看了此贴,翻来覆去睡不着,痛心啊。现在的某些人真的很可悲!可悲!!!


                      IP属地:云南12楼2014-05-29 22:32
                      回复
                        古籍下落现在有没有查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10-10 04:01
                        收起回复
                          真是遗憾


                          IP属地:山东16楼2022-02-13 15:25
                          回复
                            读来让人感叹。忠义之士竟然受屈于盗墓贼。


                            IP属地:浙江17楼2022-10-24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