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876贴子:166,020

【低端吐槽】试论我第一个喜欢的东吴人物——周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喂度娘。这文一点也不高端洋气,纯属吐槽。。
喜欢上周瑜的原因就不谈了,可以说周瑜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东吴的热情。
可是真正关注于历史之后,我对周瑜的认识却是数经动荡。最终形成的周瑜在我心中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为周瑜平反的网文和所谓瑜黑眼里的周瑜都有不小的差别。解读周瑜,比起解读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陆逊等拥有漫长人生和厚重性格的人的难度要小不少,可是周瑜确实每次品读,都会读出些新的东西,这也是他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下面的内容,以此为前提。望莫见怪。


IP属地:北京1楼2013-08-04 17:16回复
    白露O3O、秋夕白果、爬山虎和月亮.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周瑜的容貌:周瑜传的“长壮有姿貌”,比之《演义》里的“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要逊色不少,光吴书里提及“有姿貌”及类似称赞容貌的就有这么多。
    --------------------------------------------------------
    孙坚:容貌不凡
    孙策:美姿颜,好笑语
    刘基:姿容美好
    太史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
    孙韶:身长八尺,仪貌都雅
    孙桓:仪容端正,器怀聪朗
    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
    顾谭:身长七尺八寸,少言笑,容貌矜整
    诸葛瑾: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
    周瑜:长壮有姿貌
    鲁肃:体貌魁奇
    程普:有容貌计略
    黄盖:姿貌严毅
    吕范:有容观姿貌
    陆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
    张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
    朱据:有姿貌膂力
    陆逊:秀武
    陆机:长七尺馀,声作钟声,言多慷慨
    陆云:文弱可爱
    诸葛恪: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孙权评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滕胤:美容仪
    -------------------------------------------------------------
    私以为“有XX”句式作“拥有XX”解,在程度上低于“美XX”。所以,从史书上看,其实周瑜的容貌在东吴众人中只能算得上中上。而汉末对于男子的审美不同于魏晋,崇尚的是身高体壮,容貌伟美这样的充满男子气概的阳刚美,这与《演义》所云”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大相径庭。陈寿对周瑜容貌的描写可谓精到,短短五个字点出了周瑜形象的大体轮廓。“长壮”,即为身材高大。“有姿貌”,即为容貌富有男子气概。又孙权评价周瑜“雄烈”“胆略兼人”,而周瑜被史书记载下来的语句大多强硬而自信,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性格温柔偏软的人能说出来的。
    而周瑜的定位,从始至终一直是武将,是一个身临行阵,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这也是周瑜部队战斗力高的客观原因之一,我很难想象一个以弹琴和怀念孙策为主业的伤春之人,士兵在前线拼杀,而他淡定地找个清静去处观望战局一边弹琴的人,能不被士兵闹革命。《瑜传》载步骘、诸葛瑾上疏曰“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亦为旁证。


    IP属地:北京2楼2013-08-04 17:17
    收起回复
      那么孙策在建安三年周瑜来投时的表现,《江表传》记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如此高度的溢美的原因是?
      周瑜作为江淮巨族庐江周氏的代表人物,既是江淮名士之望,本身也是一代人杰,以孙策的识人眼光,很早就看出来了。后来王朗在北归面见曹操之时,对于孙策手下的人杰,只提到了两个人。一为张昭,一为周瑜。可见,周瑜之才,毋庸置疑。
      但是周瑜的地位是个问题。周瑜既非元老,又在孙策取下江东之后第三年才来投,而以周瑜之才必定是要委以重用,可是论资历确实很难让人心服。于是孙策精心设计了这么一出戏,大肆为周瑜吹捧,以塞不服的众人悠悠之口。然而事实上依然有人不服,而且一不服恐怕就是十年,直到赤壁之战时周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才能,天下尽叹的时候。此人就是程普。
      那么周瑜从兴平二年回丹杨后至建安三年,都在干些啥?
      《瑜传》只有这么短短几句。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陈寿作《三国志》,向来以曲笔回护闻名。这一段记载在《周瑜传》,里面的一句话却很值得注意。那就是“瑜观术终无所成”。这件事的时间点在何时呢?
      我以为小飘姐和刚刚所言较为合理,大概就是在建安二年,江淮间大饥荒,袁术苦心筹划的僭号终于付诸实践,而此后事业一落千丈,接连败于吕布、曹操的时候。
      之后周瑜在居巢又等了一年,鲁肃来投,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东归孙策。
      “瑜观术终无所成”语在《瑜传》,刻意黑的嫌疑很低,而实际情况可能比这句描述更不靠谱。
      这句话同样也印证了周瑜早年作为背后都有家族的影子这一思路。周瑜投奔孙策,始于袁术出昏招自毁前途,加速了自己的灭亡。那如果“袁术有所成”,周瑜又该如何?所以,周瑜一开始在孙策东渡时的相助,有两人的友情,也有家族的投资;周瑜后来任职于袁术手下,也有个人发展和家族利益的考虑,这许多牵绊,让周瑜无法义无反顾地死心塌地地一开始就跟着孙策混。事实上如果说周瑜被迫为之的话也说不过去,因为当时受召守志不移的人随便一数,恐怕两只手都不够数的。典型的张昭、赵昱受陶谦礼命而不屈,何夔不听袁术征召,程昱不鸟刘岱,王朗被孙策所俘、以礼相待而王朗宁可辗转积年而假涂北归,陈矫、徐奕、徐宣受孙策礼命却北归曹公(这里举孙策的例子多仅仅是因为鄙人对孙策的事熟悉),吴景、孙贲被孙策一封信就抛妻弃子而南归等,周瑜如果真的铁了心跟着孙策,没有足够的理由能阻止他东归。
      唯一的解释就是,周瑜确实曾经想过跟着袁术混。
      不过,周瑜最为我所敬的依然是他的忠。他东归孙氏,认定其主后,中途经历孙权少年上位江东动荡、曹操遣蒋干前来勾引、曹操赤壁之战前的威胁等等一系列波折,却始终言语坚定,守志不移,直至鞠躬尽瘁,英年而逝。这后来十几年的功业和忠诚,让之前的动摇这点小瑕疵显得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IP属地:北京4楼2013-08-04 17:17
      收起回复
        第三个,是贺齐。曾有大神说,贺齐对于江东经济发展到赤壁之战时能与经济凋敝的北方抗衡的功勋,一般人看不到。贺齐将山越郡民逐出深山,迫使他们参与生产,才有了后来的江东。而贺齐的功勋在地位上亦有体现。
        “齐复表分歙为新定、黎阳、休阳。并黟、歙,凡六县,权遂割为新都郡,齐为太守,立府於始新,加偏将军。”
        建安十三年,就在赤壁之战剑拔弩张的时候,是贺齐不声不响地为孙权稳定了后方,没有让这场大叛乱扰乱前线的军心。
        考虑到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末开打,而周瑜是在次年年底才攻克江陵,贺齐拜偏将军,领太守的时间,亦早于周瑜。
        第四个人,则是蒋钦。蒋钦也是江东最早一批有奉邑的人。“会稽冶贼吕合、秦狼等为乱,钦将兵讨击,遂禽合、狼,五县平定,徙讨越中郎将,以经拘、昭阳为奉邑。”
        第五个人,是朱治之子朱然。朱然约在建安九年至建安十三年之间被孙权调任临川太守,这时朱然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样子。
        至于张昭,我想没有说的必要。提到张昭,又想提醒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纯属老罗脑补产物,真实的情况是孙权统事初期辅政者共五人,分别为张昭、朱治、周瑜、吕范、程普。其中张昭为主,地位为孙氏群僚之首。朱治为三朝元老,镇抚价值最大的吴郡,亦是一言九鼎,从朱治可以以长辈的口吻教训孙贲,朱治在江东地位亦可见一斑。周瑜“中护军”的职务私以为是一个权力很大的职务,掌控中军,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人事任免权,可谓是一个听起来不起眼实权却杠杠的职位。但是周瑜作为后辈要听两位地位极高的前辈的教诲,自然是逃不了了。五位辅政者加上吴夫人,才构成了类似于罗马“元老院”一样的组织架构,而不是像演义里那样周瑜拥有董督外事的权力。
        卤煮随手一写,也懒得翻三国志查出全部,这仅仅是我暂时想起来的人。
        而这些人,试问在《演义》里被黑成了什么样?甚至不客气地说,他们都成了周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垫脚石。
        不过话说回来,周瑜如果不去世得那么早,熬死宗族和外族里的这些元老,而军政上又未出大的失误的话,以他的才华地位恐怕不会在后来的陆逊之下。从作为周瑜备胎的吕范黄武七年位极人臣就可见一斑。
        可是这也是十几年后的事了,赤壁之战前后,周瑜只是一位相对而言的新锐,“功名日重”,仅此而已。


        IP属地:北京6楼2013-08-04 17:18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都督”的问题,在东吴,“督”和“都督”是不一样的。
          陶元珍和洪饴孙曾经都辩说道:权重者称都督。
          史书称“督”的人是不能被叫都督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约在259年(永安二年),陆抗都督西陵,可是此时的西陵督却是步阐。
          陆抗传:永安二年,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
          步骘传:十(一)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
          《步骘传》这里,步协应该是嗣侯并继任西陵督,等到步协去世,侯位归了其子步阐,西陵督之职归了其弟步阐。
          此外,还有张承的“濡须都督”,而其余人皆为“濡须督”。我们猜测西陵都督负责的是整个西陵地区,而西陵督只要负责西陵城这个点。于是从这条例子,足以证明“都督”和“督”是两码事,不能搞混。
          所以,称周瑜为“都督”的说法,是错的。
          -----------------------------------完------------------------------------
          赤壁之战什么的战功懒得写了,关于战争的分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IP属地:北京7楼2013-08-04 17:18
          回复
            最后多嘴一句,喜欢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是因为他完美你才喜欢,而且哪怕与历史违背也依然要维持他在你心中的“完美”形象。且不说你喜欢的究竟是空中楼阁或是什么,卤煮打个不好的比喻,这就是高富帅和一女恋爱,然后高富帅家里出事时经常见的一句话“你喜欢我都是因为我的钱”。这样的喜欢历史人物,与这桥段有何不同?
            真正喜欢一个历史人物,是要比别人更多地去了解他,发现他平凡下的闪光点,光环下的辛酸。
            哪怕他的不完美之处我都了然于心,我却爱之不移。
            甚至我可以说,不完美的人才更值得爱。


            IP属地:北京8楼2013-08-04 17:29
            收起回复
              感觉lz似乎把 忠 当作完美的标准之一..
              在下讨厌这样的人,不过也佩服啦。。
              『在下喜欢吕布除了"辕门射戟"外,也因很干脆的2次叛变..
              虽然也么觉得很该...』
              周瑜不完美很正常也是好事(完美无爱),但与忠不忠无关。
              另外,觉得“瑜观术终无所成”这是识人,是褒奖啊


              IP属地:陕西9楼2013-08-04 18:36
              收起回复
                被演义坑的最深的还是周瑜吧。。。舌战被黑的六人以龙套形式出现,我觉得看的时候不会
                仔细注意都是哪几个。。朱然虽是一国支柱,但是鉴于演义压根没怎么描写东吴完全无视了朱然南郡之战啥的,仅以龙套出现我倒觉得只算是个低级黑吧。。。倒是阿蒙因为关2光环被黑的死死的。。周瑜在东吴的历史地位除了君主之外应是最高,但在人生最高光时刻,其性格+计谋被诸葛完全击败,背负莫须有的骂名,甚至在百姓中的印象近似小肚鸡肠=周瑜(虽说现在都会加一句演义中,但是。。呵呵)
                我喜欢都督(已成习惯,没法改口了。。),大概是因为他确实可以诠释完美吧。。一生无败绩,人品好,长得帅(好吧),连基友都帅(。。),谋略、治军都为一时翘楚,个人修养也极好,而且其短暂的人生真是华丽而充实。。。


                IP属地:美国10楼2013-08-04 21:14
                收起回复
                  @吴歌瑜韵 @绿绮绵缘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周瑜:喂,我来找你,无非是看袁术不行了,看你小子出息了,为了家族利益,来攀龙附凤的,不是为了什么友情基情来的,你不要多想……嗯,其实我还有很多选择的哦。
                  (——从大公司换到小公司有必要抬抬身价)
                  孙策:呵呵,我不会多想,但我得告诉我的部下们,从小到大一直是你倒贴我的……
                  周瑜:擦……
                  (——这年头,凤凰男总把自己扮成高帅富,真正的高帅富却说自己是凤凰男……)
                  周瑜:那个,我承认被袁术包养过,但我不以为耻。
                  孙策:哈,我也被袁术包养过,我也不以为耻。
                  (——大家都懂的,谁也别瞧不起谁)
                  周瑜:薪水待遇什么的,你公事公办就行。
                  孙策:我这待遇不好,就一千人,五十匹马。再送你一套别墅吧,算是我小时候白占你家老宅子的补偿,还有乐队一套(专治颈椎病),以及妹子随便挑(不过我要先挑过,呵呵)。
                  周瑜:= =~
                  ------
                  换作一般人,到老朋友那里求职,多少要套套近乎,连鲁肃找刘备诸葛亮,还要提提自己跟诸葛瑾的关系,周瑜却一句套近乎的话都没说,反而像是孙策跟众将介绍他们从小的关系……
                  周瑜一辈子没对孙策说过矫情的话,在最后功成名却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才在绝笔信的开头写: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
                  ——“到现在还是深深地,深深地爱着你,是爱情的,友情的,都可以……”


                  IP属地:上海13楼2013-08-05 10:00
                  收起回复
                    好贴


                    IP属地:重庆14楼2013-08-06 00:43
                    回复
                      其实我觉得有的时候真的太过苛求了,因为他是周瑜所以他的样貌必须是江东第一,必须是赤壁的主帅,必须是江东的第二人,必须是智计无双,必须对孙策忠心不二,必须是孙策的“唯一”,甚至还必须写过文章流传千古,必须留下些曲谱传世什么的,其他人还真没被这么要求过,就只因为他姓周名瑜字公瑾,他就必须是“周瑜”,什么时候“周瑜”两个字就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已经不代表一个人了,它是一块碑,这块碑一直很吸引人,一直有很多人喜欢,但是那个名叫周瑜的人就因为大家“感到”和这块碑不相符,所以被怀疑,被吐槽,被失望(?)。好吧,其实不是针对楼主,只是觉得喜欢一个历史人物轻松些不太过钻牛角尖比较好,很多人都认为“不是第一就是渣”这种观念很可笑,但有的时候却又容易陷进去。另外关于周瑜的样貌,我也认为在江东至少是处于中上水准的,但我私以为“有XX”句式,和“美XX”“容貌甚XX”之类的句式,只是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凸显不同人的不同外貌特点,并没有一个强弱的等级对比关系,至于“长壮有姿貌”的解释,周瑜吧拖鞋含笑姐姐的考据贴我觉得还是很详尽的。


                      IP属地:江西16楼2013-08-11 11:07
                      收起回复
                        好文章,赞一个!史料全面,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肌理细腻,骨骼清奇妍美。
                        大赞啊!!!


                        18楼2013-08-11 13:44
                        回复
                          我会说我是因为被三国杀里的周瑜萌到,然后看微小说被策瑜萌到、最后看三国志发现阿策也很萌么•••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3-08-13 1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