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876贴子:166,014

【最终版】吴宫“宫心计”——二宫之争的另一条线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改了一下前一版的BUG,长篇勿插。。
每论及二宫之争,议者往往把视线集中于东吴朝堂,笔者以为东吴后宫的女人们,还有两位公主,也在二宫之争愈演愈烈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尝试着挖掘一下这些隐藏在宫闱后的势力。


IP属地:北京1楼2013-04-06 12:02回复
    白露O3O、秋夕白果、爬山虎和月亮.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徐夫人:
    徐夫人为汉广德侯,平虏将军徐琨之女,徐琨母为孙坚妹徐孙氏,可以说徐氏也是孙氏宗族最重要的外戚之一。徐夫人嫁孙权时为二婚,且入门后孙权就欲令徐夫人取代谢夫人正妻之位。关于徐家的事,恐怕远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徐琨史载死于讨黄祖之战中(比较有可能的是死于建安八年),此时孙权仅为讨虏将军,未封侯,而徐琨却和孙权平级,且已封侯。可以说,徐家当时的地位是非常尊荣的,这恐怕也是为什么二婚的徐夫人一进门就要让谢夫人让出正妻之位的原因。关于此事的一些推测,详见此文(主要第四、五部分):
    http://tieba.baidu.com/p/2232830311
    由于谢氏曾有过一段时间宠幸于权,徐夫人入门时间应该要在200年基础上留上一段空余。由上文,若以徐夫人于陆尚死后守孝三年来看,徐琨与孙权的协议(此时陆尚应已死)虽然达成于200年,但是并不能马上生效,且孙权纳徐夫人应为徐琨在世之时,故推算徐夫人入门为202年至203年较合理。
    之后由于步夫人进门后专宠于权,徐夫人妒忌于步氏,孙权徙治秣陵(211年)后将徐夫人废处吴地十余年,乃至养子孙登被立为太子时为其求情也没能打动孙权,后来徐夫人独居于吴而卒,淡出史书视线。
    这桩彻彻底底的政治婚姻,也是没有感情基础的,最终也是惨淡收场。
    【注:
    孙登生母问题:
    实在孙登所生庶贱,但是步后由寒门而见幸于权,潘后亦由庶贱而至显贵,可见身份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故孙登母一方面可能地位低下,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早卒,甚至可能是难产而死(孙登生年209,徐氏始养孙登在孙权徙治秣陵之前)。
    一个比较靠谱的推断是,『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孙权本意不欲立徐夫人,故应不是想让孙登说出徐夫人之名,如果认为孙权在问孙登养母何在的话,实在多余。更有可能的是,孙权在暗示孙登,卿母已不在,徐氏不过为汝之养母,不必如此固执。可是孙登孝顺,依然谨记徐夫人养育之恩,仍然答曰“在吴”,故孙权默然不语。孙权之默然,恐怕夹杂着对孙登之孝的感慨,对徐夫人的一丝丝愧疚,还有孙登故意顶撞父亲的恼怒。】


    IP属地:北京3楼2013-04-06 12:04
    回复
      2.中年狐狸精出没
      然而,每个成功男人身边总是不缺女人,从黄武年间再往后,小三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了。孙权中年时的两位狐狸精,是王夫人(琅琊人)和谢姬。
      【首先做一个假定,就是以下女人开始得宠的年龄在17~25岁之间。因为一般男人到了中年,如果发妻老去而开始被其他女人吸引的时候,这些女人一般都是年轻女子。】
      琅琊王夫人:
      琅琊王氏也是中原比较知名的大族(如王睿和王祥),但是不能确定王夫人是否是名门之女。汉末北方百姓及名士大族多避乱南渡,王夫人因此来到江东。黄武年间开始受宠,并于黄武三年生孙和。从此之后母凭子贵,成为了至尊后宫头号小三,实力强劲,荣宠仅次于步夫人。(即使步夫人比王夫人年龄大了十来岁,而且没有儿子,多年来却依然把持着最受宠的位置,可见孙权其实并非完全花心之人……)
      此外,孙和颇得孙权宠爱【◎孙登传:弟和有宠於权◎吴书曰: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孙和传:少以母王有宠见爱】,而正牌太子孙登的生母、养母均对王夫人够不成威胁,所以生性骄横跋扈的王夫人【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成为了宫中握有最大筹码的女人,加上孙权在立后问题上的迟疑不决,导致了王夫人有了取步夫人而代之之心。因此,她和孙鲁班、步夫人作为宫中最得势的两派,处于互相争斗和交恶的状态。孙和一方面是她的资本,一方面因为她的骄傲而得罪了鲁班,他恐怕想不到自己姐姐竟然有如此大的能耐,以后自己竟然被她玩弄于鼓掌之中。
      【以下后文详述】后来步夫人死后,王夫人成为了宫中最大的势力。再后来太子孙登死了,孙和成为了太子,她俨然有了中宫之势。再后来至尊欲立其为后,若王夫人为后,则步后必将下之,意味着步后之位将不保,且被王夫人踩在脚下。步后之女孙鲁班出于对母亲的爱,诋毁王夫人导致立后之事不了了之。最后鲁班更是利用孙权寝疾身体不便,加之年老不再明断,精心制造了长沙桓王庙事件,沉重打击太子孙和的地位,又言王夫人见孙权寝疾面有喜色,孙权终于怒降责罚。王夫人一派就此垮掉,王夫人自己不久后便忧死。
      孙权对鲁班的宠爱,对其言听计从,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权对步后的爱。而身为后宫第一人的王夫人,竟然因全公主之言而身败名裂最终忧死,只能说明她这个小三根本没有得到过孙权的真爱。
      谢姬:
      谢姬为鲁王孙霸之母,【“和同母弟也”之“同母”二字误也。◎何焯曰:“同母”二字衍。传后云霸二子与祖母谢姬俱徙乌伤,则和出自王,霸出自谢矣。〖卢明楷说同。〗】孙和被立为太子时为赤乌五年,孙和年十九,则要形成二宫之争的话,鲁王孙霸之年龄,应该顶多比孙和小四五岁。因此,孙霸出生应该在黄武年间,故谢姬得宠当也在黄武中。孙和立为太子后不久,孙霸便被封为鲁王。【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考虑到孙霸也很得孙权宠爱,孙霸的母亲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妃嫔。不过谢姬在二宫之争中的记载未见于史书,定位仅止于此,和王夫人不可比,基本上就小四小五的水平……


      IP属地:北京7楼2013-04-06 12:06
      收起回复
        此外,还有一位亦真亦假独立于体系外的才女赵夫人。其记载未见于正史。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说: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
        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又有《拾遗记》:吴主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宫中谓之机绝。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虽棘刺木猴,云梯飞鸢,无过此丽也。权居昭阳宫,倦暑,乃褰紫绡之帷,夫人曰:“此不足贵也。”权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穷虑尽思,能使下绡帷而清风自入,视外无有蔽碍,列侍者飘然自凉,若驭风而行也。”权称善。夫人乃折发以神胶续之。神胶出郁夷国,接弓弩之断弦,百断百续也。乃织为罗縠,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时权常在军旅,每以此幔自随,以为征幕。舒之则广纵一丈,卷之则可内于枕中,时人谓之丝绝。故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后有贪宠求媚者,言夫人幻耀于人主,因而致退黜。虽见疑坠,犹存录其巧工。吴亡,不知所在。
        弼按:赵达未为丞相,可证《拾遗记》之虚伪。
        笔者以为史料虽未必为史实,然必有所出,故“丞相”之误不足以否认赵夫人的存在。如果赵夫人真的存在,那么一定是一位传奇女子。赵夫人,以她自身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画家。也许赵夫人曾经很受宠爱,但是因为惊采绝艳遭人妒忌,于宫斗中被人诬陷而被黜,最终不知所终。
        从步后、袁夫人到琅琊王夫人再到潘后,至尊遇到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最后那个更是堪称奇葩。不过,至尊这辈子真正爱过的两个女人,没有爱错。


        IP属地:北京9楼2013-04-06 12:10
        回复
          赤乌十三年,孙权再次寝疾。孙霸并同鲁王党又开始行动,制造事端诬陷太子。病中的孙权听信谗言,终于废黜孙和。朱据冒死为太子劝谏孙权,被黜为新都郡丞。中书令孙弘害怕孙权翻悔,事情出现变故,故抓住机会再落井下石,诋毁朱据,之后代病中行动不便的孙权拟诏书,赐死朱据。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即阴谋败露,孙霸被赐死。鲁王党中的几个活跃分子被诛杀。
          【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被影响到的鲁王党只有明面上的几个小人,而背后的几个重要人物,除了步骘、全琮已死外,像孙鲁班、孙弘、孙峻、吕据以及殷基通语中所载的吕岱,均未受影响。在鲁王党掌实权后,这批人似乎都吸取了当年太子党的教训,隐于暗处(鲁班、孙弘、孙峻);或者有人看出了孙权喜怒无常疑似钓鱼,枪打出头鸟的作风,默默地选择了明哲保身,退回了中立的立场(吕岱、吕据)。如杨竺、全寄等的活跃,可能也有鲁班等人的授意,但是敏感的鲁班在孙霸出手的时候,也许已经预料到了弟弟可能保不住了,开始寻找后路,于是转而结交比自己小十几岁,比较嫩好掌控还有不小的野心的潘夫人。
          孙亮传:姊全公主尝谮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权意,欲豫自结,数称述全尚女,劝为亮纳。赤乌十三年,和废,权遂立亮为太子,以全氏为妃。
          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鲁班讨好孙亮在孙和被废前就已经开始了,而孙霸被赐死则发生在孙和被废之后,鲁班转移目标非常早,可见其政治嗅觉十分敏感。】
          同年冬十一月,孙权出人意料地立孙亮为太子,而跳过了年岁在他之上的孙休和孙奋。这一决定,应该是鲁班和潘夫人联手吹风的结果。王夫人死后,最初以打击王夫人为目的参与政争的鲁班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同时她发现自己对玩弄权柄的感觉已经欲罢不能了。鲁班看上孙亮后,和小姑娘潘夫人结成了同盟。鲁班、孙弘、孙峻等人的考虑是,孙亮年幼受孙权留意且好控制,便于他们以后把持朝政;潘夫人更是不用考虑,孙亮若继位自己必然地位尊荣,老头子孙权没几天好活了,巴结这帮得势的新贵才是当务之急,于是两边一拍即合。于是鲁班多次提起为孙亮纳全尚之女,为年幼的孙亮说话,孙弘等人未见于史书,但是恐怕也是在其中使力不少。另一方面,孙休受累于妻子孙朱氏之父朱据被赐死,孙奋也许是从来就不受重视,所以太子位就这么落到了幼子孙亮头上。
          总之,这一阶段鲁班等人背后遥控,利用孙权寝疾除掉孙和、朱据,赔掉了弃子孙霸,之后不费多少力气地暗助孙亮成为太子,立于不败之地。


          IP属地:北京15楼2013-04-06 12:17
          收起回复
            我们在鲁班身上看到了从纯真到仇恨到权欲的整个过程。我们还看到了孙权强势的性格从早年对待妻室的时候就显现出来,到了老年时期,也许是由于病痛也许是由于精力的下降,造成了孙权性格的进一步偏执化,加上历代帝王都有对朝臣参与后嗣之争的忌惮,几乎让他之前数十年的明君形象尽毁。而孙权的后宫中,早年的几位夫人都先他而逝,后来的几位嫔妃又不是安于相夫教子之辈,大女儿孙鲁班更是一位狠角色,于是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后宫前朝终于酿成一场浩劫。
            ===============================完===============================


            IP属地:北京18楼2013-04-06 12:19
            收起回复
              在此鸣谢策吧诸位常驻党。
              @银色新一 为了文章的流畅性,所以先把你的回帖删了。。下面可以自由回复。


              IP属地:北京19楼2013-04-06 12:20
              回复
                奇怪了,我在策吧和逊吧发的两篇帖子关于潘夫人的那部分文都被吞了,而且回收站里没有显示。。。度娘越来越不靠谱了。
                顺便附上本文最初版的讨论链接:
                二宫之争的另一条线——东吴宫闱那些事
                http://tieba.baidu.com/p/2249796844


                IP属地:北京21楼2013-04-30 17:26
                回复
                  补发8楼内容:
                  ------------------------------------------------------
                  3.晚年:红颜祸水太可怕
                  至尊老年时,中年那批狐狸精已经渐渐老了,又有一批更年轻的狐狸精补充了进来。代表人物是,仲姬,南阳王夫人,潘夫人。“红颜祸水”指的自然是影响极深的潘后。
                  仲姬:
                  权第四子孙奋之母,“太元二年,立为齐王”。考虑到孙休也是这时候封的琅琊王,推测孙奋年龄比孙休顶多大两三岁,即为嘉禾年间所生。比起前面的两个哥哥,孙奋和孙休明显不受关注。所以仲姬地位恐比谢姬更为不如,酱油一位。对比潘夫人,可知母亲是否受宠对于儿子的受重视程度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
                  南阳王夫人:
                  孙休之母,是琅琊王夫人(以下简称王夫人)骄横跋扈的牺牲品。王夫人在孙和成为太子后,越发在宫中一手遮天,直接把众多比较受宠的妃嫔打发出宫居住,南阳王夫人因此死于公安(的行宫)。可是王夫人做得如此过火直到出了人命孙权都没有管这件事,恐怕孙权对小王的爱也不过是视其为玩物,并非真正上心。史书未载孙休是否随母同出,但是不管是否同出,对年幼的孙休都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阴影。
                  潘后:
                  王夫人之后的头号小三,孙亮之母,比王夫人更不靠谱。潘后出身低微,为罪吏之女(父为吏,坐法死),身处贱籍,与姐姐一起被送到为皇宫制造丝帛物品的地方成为官奴。这样的悲惨环境,可谓朝不保夕,不算计别人可能就会被别人算计而死,可能造成了潘后性格上的扭曲,以及对权力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了脱离可悲的命运,不被他人掌控命运,不惜一切代价。潘后费了很大的心思,设计让自己被孙权看见并引起了他的注意,被带进宫中,从此开始慢慢往上爬。史载潘后性格阴险狠毒,进宫后谗言迫害众人,尤其是温柔善良的袁夫人,恐怕就是这种童年阴影形成的自我保护欲望以及性格扭曲的直接表现。
                  潘夫人于赤乌六年(243)生孙亮,此时正值二宫之争愈演愈烈的时候,幼子孙亮和他的几个哥哥们的势力不可比。但是孙亮又恰因其年纪最幼而受到年老的孙权格外的关注,加上全公主看见鲁王霸不可保,又因曾谮害王夫人和孙和而心虚,故也许是出于与孙霸脱离干系的考虑以及和野心勃勃的潘夫人臭味相投,结好孙亮,为他在孙权面前说好话。赤乌十三年年仅七岁的孙亮越过他的两个哥哥,被立为太子,潘夫人借机让孙权将姐姐嫁出,摆脱贱籍;同时孙亮纳全尚女为太子妃(我去,真早……)。次年潘氏封后。
                  而潘氏封后之后,正值孙权第三次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寝疾,不出意外孙亮不久就将继位。而年幼的儿子必有人相佐,潘后的野心在这时候彻底显露出来,居然派人去问中书令孙弘从前吕后专制之事,俨然视自己为未来把持国家大权的吕后第二。另一方面又积极侍疾,密切关注风烛残年的孙权,避免出现变数。潘后的野心已经超过了一般女人的范畴。一般来说,孙权健在时,众后宫应该想的是如何争宠;孙权病危时则一般应该想着自己的后路,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让儿子夺得皇位,自己成为国母的事。可是,潘后想的却是自己把持朝政,从这一点来说潘后和全公主真是知音。可惜宫女也许看出了端倪,在潘后睡觉时缢杀了她。偶然中必有必然,细想可以发现,潘后也许是问错了人,孙弘身为鲁王党和鲁班有很深的交集,很可能孙弘得知后不久,鲁班就知道了。潘后再怎么尊荣也不过是后宫之人,而鲁班早已和朝臣交往甚厚了。而同样野心勃勃还比她大十几岁,城府更深,人脉更广的鲁班自然不会容许这样一个性格阴险还野心大到妄图把持朝政的人存在,所以潘后最后就这么死得不明不白。


                  IP属地:北京22楼2013-04-30 17:26
                  收起回复


                    23楼2013-06-02 14:05
                    回复
                      顶上来,细细再读一遍


                      IP属地:上海24楼2014-02-05 19:49
                      回复
                        今天想到了个可能性:孙权开始不满孙和,会不会与孙和之母琅琊王夫人跋扈有关?孙和被立为太子后,王夫人做得越来越过分,孙权可能不高兴,但因为她的儿子是太子,又不好当面斥责他,可能私下告诉孙和,让他母亲收敛一些。而王夫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她平时跋扈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她儿子成为太子之后,这给儿子大大地扣分,因为有一天儿子若登上了皇位,而她继续跋扈,就会出大麻烦了。孙和可能劝不动母亲,于是这又给他扣分了。孙权开始宠孙霸,可能是想给王夫人一个警告,同时孙霸的母亲谢姬没什么身份,当然不跋扈,孙权看到孙霸不会担心,不会心烦。而这些都是后宫的事,朝臣未必知道,孙权、孙和不好意思说出来,孙霸即使知道也不会说出来。所以孙权一开始可能抱着“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们都小题大做了”的态度,而后来才发现鲁王党有多强势,问题闹大了。


                        IP属地:新加坡25楼2014-09-02 04:37
                        收起回复
                          @绿绮绵缘
                          问题是王夫人在前朝没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迹象,她和鲁班谁与前朝关联大,我想孙权不会看不出来。一个和前朝无交往迹象,被废分分钟的人,如何能在孙权死后祸害国政?我觉得孙权不是这个想法,二宫真·没这么单纯。
                          不过我觉得可以读出来的是孙权应该没有打定主意一定要立孙和的,将他立为太子只是因为礼制如此,而王夫人的受宠也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据此说孙霸能力强于和也不一定。
                          而后王夫人跋扈过头,加上得罪全公主,全公主在孙权心中地位肯定比王夫人牢固,因为王夫人说到底唯一的倚仗是君宠,而全主好歹是亲女儿,这时候孙和自然地位更受到冲击。
                          其实曹魏方面曹植也对曹丕发起过挑战,不过这场立嗣之争发生在曹魏代汉前,曹魏社稷未立,体制不完备,大臣卷入者不多。这种挑战其实挺正常的,孙权将太子之位对孙霸留一线其实也属正常,我不觉得只是为了给后宫王夫人点color see see。孙权应该是清楚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
                          但是问题是他可能没想到最后的结果这么严重,整个东吴高层基本全部被卷入。
                          再往后就是大臣感觉立嗣形势不对,出于为家族考虑等各种各样的目的,开始“举国中分”,发展成一场群体性的灾难。
                          孙鲁班谮毁王夫人的目的也应该不单纯,比如长沙桓王庙事件,我感觉她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搞倒王夫人,而就是为了搞倒孙和。王夫人在她眼中,只是因为受宠爱而必须拔掉的钉子罢了。此时夫家全氏是否与孙霸暗地结盟,我觉得是的。否则不会在这当口拿两三年前寿春战场上的旧事参太子和党顾承、张休一笔,火上浇油。(张休可是桓王庙事件的著名坑爹主角之一啊。。)
                          话说我发现孙权的后宫没有显族出身的女人,除了早年的谢、徐或有政治联姻的影子之外,其他基本是出身平平。而且谢、徐入府时和东吴立国后的形势完全是两码事。或许是怕后族、妃族影响过大?
                          一家之言,反正二宫是一人一种理解。


                          IP属地:北京26楼2014-09-02 17:25
                          收起回复
                            这个写的好棒可以当小说看了,而且拍成电视剧一定完爆于妈几条大街


                            IP属地:上海27楼2014-10-12 20:51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2-06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