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吧 关注:458贴子:2,624
  • 8回复贴,共1

【转】史诗大作:北周灭北齐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间:北周建德四年—建德六年(公元575年-577年)
作者为"北周才女,宇文泰夫人"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3-31 07:59回复
    元伟和伊娄谦出使北齐,但是被手下的参军高遵出卖,加上后来宇文邕又伐齐,两个人就被高纬扣押了.在这期间,赶上高纬和他娘胡太后闹矛盾,因为胡太后和和尚私通的事情被高纬发现了.
    《北齐书.皇后传》: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帝闻太后不谨而未之信,后朝太后,见二少尼,悦而召之,乃男子也,于是昙献事亦发,皆伏法,……久之,帝复迎太后.太后初闻使者至,大惊,虑有不测.每太后设食,帝亦不敢尝.【周使元伟来聘,作《述行赋》,叙郑庄公克段而迁姜氏,文虽不工,当时深以为愧.】
    (虽然元伟可能是因为想着哄高纬高兴让高纬放他回去吧,但是直到宇文邕把并州打下来,元伟才被宇文邕救了出来.)
    在公元575年(建德四年)七月准备伐齐.
    《周书.武帝本纪》:秋七月丙辰,……丙子,召大将军以上于大德殿,帝曰:"太祖神武膺运,创造王基,兵威所临,有征无战.唯彼伪齐,犹怀跋扈.虽复戎车屡驾,而大勋未集.朕以寡昧,纂承鸿绪,往以政出权宰,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恶衣菲食,缮甲治兵,数年已来,战备稍足.而伪主昏虐,恣行无道,伐暴除乱,斯实其时.今欲数道出兵,【水陆兼进,北拒太行之路,东扼黎阳之险.若攻拔河阴,兖,豫则驰檄可定.】然后养锐享士,以待其至.但得一战,则破之必矣.王公以为何如?"群臣咸称善.
    宇文邕的策略是:水陆兼行,先打下洛阳,就能直接威胁到高家的首都邺城,然后趁胜打下邺城,灭掉北齐.
    宇文邕想要打下洛阳的原因一是北齐和陈国开打以后,对于河南的防备有一定的松动.二是河阴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中原地区,阻断了北齐的南援道路,直接威胁到邺城.
    但是,这个行军计划却没有得到一些大臣的赞同.
    《隋书.宇文弼传》:武帝将出兵河阳以伐齐,谋及臣下,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叶,虽曰无道,籓屏之寄,尚有其人.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过于此,愿陛下详之."帝不纳,师竟无功.
    《隋书.鲍宏传》: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
    《隋书.赵煚传》:武帝出兵巩,洛,欲收齐河南之地.煚谏曰:「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帝不纳,师竟无功.
    大臣们的意思是,不要打洛阳,而是从山西的平阳(临汾)一路上去把高家的陪都晋阳(太原)打下来,然后去打邺城.但是宇文邕没有听,还是坚持走河南洛阳的进军路线.


    IP属地:湖南4楼2013-03-31 08:00
    回复
      战争过程:
      《周书.武帝本纪》:
      柱国陈王纯为前一军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前二军总管,郑国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
      越王盛为后一军总管,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二军总管,赵王招为后三军总管.
      齐王宪率众二万趣黎阳(今河北临漳县)——阻止从邺城下来的北齐援军
      随国公杨坚,广宁侯薛回舟师三万自渭入河——防止北齐的守军偷袭关中
      柱国梁国公侯莫陈芮率众一万守太行道(今河南沁阳市)——阻止在晋阳的齐军南下救援
      申国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阻止北齐洛阳守军与河南其它守军的联系,使其孤立
      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防止陈国趁机偷袭

      七月末,宇文邕率六路大军,以杨素为开路先锋,八月进入齐境.
      八月(二十四日)开始向河阴城(今河南孟津县东)发动攻击,但是因为独孤永业和傅伏的顽强抵抗,攻克河阴城的主城,但是没有攻克河阴城的子城.
      同时宇文宪的东路军占领了武济城(今河南孟津县),并迅速打下了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处).
      而另一路攻克了河阳城(今河南孟津县南)的南城,但是由于北齐守将傅伏的抵抗,未能把河阳的中城—中潬城打下来.
      九月,高阿那肱从晋阳带兵支援独孤永业和傅伏.
      而此时宇文邕身染疾病,周军长时间无法攻克河阴城的子城,遂班师.并烧毁船只撤离.
      注释:关于《崔仲方墓志》记载的撤退中"烧桥"部分
      《崔仲方墓志》里写"仍泛火船于上游,烧河阴中墠二桥",说的是宇文邕下令撤退以后.而《北齐书.高纬本纪》中写的是"攻逼洛城,纵火船焚浮桥,河桥绝"说的是周军在战斗中烧掉的河桥.二者史料相矛盾.
      周军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烧桥的?我猜测是在宇文邕下令撤军以后.因为如果按照高纬本纪中记载的在战争中烧桥,那么宇文邕下令烧桥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宇文邕没有生病还要继续攻克河阴子城的话,那么烧桥以后,周军怎么还能攻克子城呢?没有前进的路了呀.明显傅伏驻守在子城里,宇文邕想要坐船过去攻城显然不适合(坐船会被在城上的傅伏攻击的吧)所以按照《崔仲方墓志》中的记载,周军烧桥是在宇文邕生病然后下令撤退中完成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傅伏出城阻碍周军的撤离.烧掉河桥也就断了傅伏的路.而此时高阿那肱也带兵从晋阳赶来,不仅是防备傅伏同时也防备北齐的援军尾随.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3-31 08:00
      收起回复
        北齐方面:
        《北齐书.高纬本纪》:(武平)六年……八月……是月,周师入洛川,屯邙山,攻逼洛城,纵火船焚浮桥,河桥绝.闰月己丑,遣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晋阳御之,师次河阳,周师夜遁.
        《北齐书.傅伏传》:周武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潬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
        《北齐书.独孤永业传》:河洛民庶,多思永业,朝廷又以疆埸不安,除永业河阳道行台仆射,洛州刺史.周武帝亲攻金墉,永业出兵御之,问曰:"是何达官,作何行动?"周人曰:"至尊自来,主人何不出看客."永业曰:"客行□速,是故不出."乃通夜办马槽二千.周人闻之,以为大军将至,乃解围去.
        北齐这边,洛阳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是精兵把手的.独孤永业在邙山之战的时候就是他等着斛律光和段韶来救援,靠着金庸城坚固的城池和有利地势(黄河天险)抵挡北周的进攻.而这次也是一样,独孤永业在洛阳待了这么久,可谓是作战经验丰富.而山西地区的首府晋阳(今山西太原),是高家的大本营,高氏政权的根基在这里,有重兵镇守.一旦南边的洛阳有个风吹草动,高家的援兵立刻从晋阳南下,通过河桥渡过黄河,到时候恶战必不可免.只要北齐一旦派兵从晋阳赶来救援,独孤永业就能撑着和周军打持久战.而且宇文邕也中了独孤永业的计,以为北齐的大军来了,虽然后来高阿那肱也带兵来援救了.
        在攻克河阴大城后,河阴的子城却打不下来.
        注释:河阴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是"大城",内城是"子城".而傅伏传里的"中潬城"就是子城.
        围攻金庸城跟独孤永业干耗着也没有意思,加上宇文邕病了,就撤军了.
        《周书.姚僧垣传》: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
        对于这次失败的原因,于翼在之前就已经跟宇文邕说过:
        《周书.于翼传》:宇文护专制之日,兴兵至洛,不战而败,所丧实多.数十年委积,一朝麋散.虽为护无制胜之策,【亦由敌人之有备故也】.
        最大的原因就是进军路线的错误.上面宇文弼,鲍宏,赵煚说的很清楚.老是打洛阳,邙山之战的时候打,宜阳—汾河之战的时候也打,行军路线总是一样的,所以敌人根本就没有松懈防备.这算是周武的一个战略判断失误吧,觉得陈顼打了北齐,河南这里会好打,其实不然.
        洛阳是战略要地,敌人派重兵把守洛阳.精兵聚集的军事要地,况且河南河北地处平原,敌人带精兵来救也非常之方便.
        "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孔颖达曰:洛阳处涧,瀍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李文叔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噤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读史方舆纪要》
        这次亲征是宇文邕亲政以来的第一次,进军路线的错误,还是在走宇文护时期的老路,失败在所难免.既然打河南洛阳的路线行不通,那就换成走山西的路线了.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3-31 08:01
        收起回复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是个转折,这之后北齐将被北周吞并的大局已定.高洋刚登基时还算励精图志,消去州,郡建制,精简官员,整顿吏治,那时的北齐国力强盛富庶,高洋本人也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形势一片大好.(初践大位,留心政术,以法驭下,公道为先.或有违犯宪章,虽密戚旧勋,必无容舍,内外清靖,莫不祗肃.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又以三方鼎跱,诸夷未宾,修缮甲兵,简练士卒,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尝于东山游宴,以关陇未平,投杯震怒,召魏收于御前,立为诏书,宣示远近,将事西伐.是岁,周文帝殂,西人震恐,常为度陇之计.)
          只可惜,高洋开始发神经了.(六七年后,以功业自矜,遂留连耽湎,肆行淫暴.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散发胡服,杂衣锦彩.拔刃张弓,游于市肆,勋戚之第,朝夕临幸.时乘馲驼牛驴,不施鞍勒,盛暑炎赫,隆冬酷寒,或日中暴身,去衣驰骋,从者不堪,帝居之自若.亲戚贵臣,左右近习,侍从错杂,无复差等.征集淫妪,分付从官,朝夕临视,以为娱乐.凡诸杀害,多令支解,或焚之于火,或投之于河.沉酗既久,弥以狂惑,至于末年,每言见诸鬼物,亦云闻异音声.情有蒂芥,必在诛戮,诸元宗室咸加屠剿,永安,上党并致冤酷,高隆之,高德政,杜弼,王元景,李蒨之等皆以非罪加害.尝在晋阳以槊戏刺都督尉子耀,应手即殒.又在三台大光殿上,以锯锯都督穆嵩,遂至于死.又尝幸开府暴显家,有都督韩悊无罪,忽于众中唤出斩之.自余酷滥,不可胜纪.朝野惨憎,各怀怨毒.而素以严断临下,加之默识强记,百僚战栗,不敢为非,文武近臣,朝不谋夕.又多所营缮,百役繁兴,举国骚扰,公私劳弊.凡诸赏赉,无复节限,府藏之积,遂至空虚.)


          IP属地:湖南9楼2013-03-31 08:02
          回复
            在天保六年以前,北齐的家底子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史称:"观夫有齐全盛,控带遐阻,西苞汾,晋,南极 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六国之地,我获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当年高欢留给子孙的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可惜他们守不住.整体来说关东统治集团内部纷争频繁,从他们君主更迭频繁就可看出来,滥杀大臣宗室,这绝对的亡国之兆,尤其是北齐政权的顶梁柱斛律光也是北齐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被杀北周武帝都要高兴死了,北周武帝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IP属地:湖南10楼2013-03-31 08:02
            回复
              北齐几乎没有用出实力


              IP属地:四川11楼2022-08-22 2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