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83,493贴子:11,988,474

既然那么多人想研究木牛流马,那我发个帖子吧(转自赤壁风云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木牛流马造法译注


IP属地:四川1楼2007-04-13 10:15回复
    反正老朽是不怎么懂这


    IP属地:四川2楼2007-04-13 10:16
    回复
      为译注方便,特将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中关于木牛流马造法之原文转录如下,并根据译注的需要分句编号: 

        1 造“木牛”法曰: 

        2 方腹曲胫,3 一股四足,4 头入领中,5 舌着于腹,6 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7 曲者为牛头,8 双者为牛脚,9 横者为牛领,10 转者为牛足,11 覆者为牛背,12 方者为牛腹,13 垂者为牛舌,14 曲者为牛肋,15 刻者为齿,16 立者为牛角,17 细者为牛鞅,18 摄者为牛秋革由,19 牛仰双辕,20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21 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22 人不大劳,23 牛不饮食也。 

        24 造“流马”法云: 

        25 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26 左右同,27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28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29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30 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31 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32 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33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34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35 后杠与等。36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37 每枚受米二斛三斗。38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39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40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41 形制如象。42 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43 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下面以编号为序,对原文逐句译注。为便于理解,请注意结合图文阅读。 

        原文1:造“木牛”法曰: 

        译文1:造木牛流马的方法是: 

        注文1:笔者认为木牛和流马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两个名字,应当合称木牛流马,而以统称木牛为宜。理由之一,在原文中极少单独提到木牛或流马的功用。假如是两种运输工具,应当优胜劣汰只选用一种。理由之二,原文前部分“造木牛之法”只介绍概貌而无数据,后部分“造流马之法”只介绍数据而无概貌。两部分都不完整,只有将前后两部分合为一个“造木牛流马之法”才是完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文第24句是“造流马法云”,这句在《三国志》写成“流马尺寸之数”,说明后段是“造木牛流马之法”的数据。 

        除前述理由外,也有可能木牛和流马是两种有细微区别的同一种运输工具。也许其中一种是另一种的改进型号,可能木牛在先,因原文介绍的都是牛头、牛角之类牛身上的部位名称。也许以后将木牛改造后速度稍快,便称作流马了,或许只是头面部的装饰物是牛头便称木牛,是马面便称为流马。 

        制造木牛的数据中有6个较重要的数码,如肋长、前后轴孔、前后脚孔、前后杠孔、板方囊和前杠长等等。将“6码”按谐音读作“流马”,既有实际意义又增加神秘感。也许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后人以为是两种运输工具,因而难以研究仿制出木牛流马。 

        原文2:方腹曲胫。 

        译文2:牛腹是方形的,牛胫是弯曲的。 

        注文2:后文介绍的板方囊是方形的,板方囊置于牛腹内,故牛腹应为方形,牛胫呈弯曲形状,是为了与真牛形似,可能是整条牛脚从上至下呈上大下小形状,这样的结构才稳定牢固。 

        原文3:一股四足。 

        译文3:牛屁股1副,牛足4只。 

        注文3:1副牛屁股可能是个装饰物。也可能作挡风雨用。置于牛腹后部,可能装饰有牛尾。如果制成盾牌,则可兼作兵器。牛足为4只,不论是什么形状都能排除独轮车的可能。 

        原文4:头入领中。 

        译文4:牛头装入牛颈中。 

        注文4:牛头本来与牛颈相连,根据“舌着于腹”和“垂者为牛舌”句推断,牛头是紧连牛腹的,牛颈的长度不大。为了转弯的灵活性,牛颈宜短不宜长。 

        原文5:舌着于腹。 

        译文5:牛舌紧靠着牛腹。 

        注文5:另有记载,牛舌扭转后,牛足则不能转动。可见牛舌是一个机关,看似平常的装饰物,一经扭转即能制动。其形状应与牛舌形似。扭转后制动的设计并不难,只要牛舌扭转后能卡住“前足”,前足不动则牵连后足不能动。这牛舌是“刹车”装置,也是防止外人抢夺的一种秘密机关。司马懿仿制成木牛流马,却没有发现牛舌的功能,可见其设计是很巧妙的。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参见注文27。


      IP属地:四川3楼2007-04-13 10:18
      回复
          原文13:垂者为牛舌。 

          译文13:牛舌向下垂。 

          注文13:牛舌在木牛身上是个看似不重要而实际上很重要的部件,它的设计是巧妙的。牛舌的功能一是装饰作用;二是作“制动”的秘密机关;三是在停止工作时作“刹车”以防滑倒。笔者将牛舌设计成沿横轴自由摆动的短木杠,将其沿前上方向旋转270度,舌尖顶住前脚两轴孔间的横杆(连轴杆),这样就使前脚不能运动,前脚又牵制后脚不能运动。 

          原文14:曲者为牛肋。 

          译文14:牛肋是弓曲的形状。 

          注文14:根据“肋……左右同”句,牛肋位于牛背,左右各一,纵向并列,弓背向上。 

          原文15:刻者为齿。 

          译文15:牛齿用木板雕刻而成。 

          注文15:牛齿可能只有装饰作用,也可能有掩盖牛舌的特殊作用。 

          原文16:立者为牛角。 

          译文16:牛角呈上立状。 

          注文16:牛角呈上立状,则牛舌下垂状较为自然。牛角用木质制造,可作装饰,亦可挂物。牛角若用钢铁制造,更兼作兵器。有牛角一物,足以证明是木牛而非流马。牛耳、牛眼和牛鼻等部未载入原文,可能是刻绘而成。 

          原文17:细者为牛鞅。 

          译文17:画得较细的是牛鞅。 

          注文17:牛鞅本是牛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笔者研制的木牛流马,连接两前脚上端前轴孔的横杆,相当于牛鞅的位置,此横杆可称为牛鞅,它又是一根连轴杆。牛鞅前抵牛头,后抵牛腹,能限制两前脚摆动的幅度,也牵制两后脚摆动的幅度,这样实际上限制了牛脚步行的幅度(步幅)。 

          根据后文“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句,可以推测牛鞅前后移动的距离在4寸以上。假定为4寸5分,又假定脚以下长度为2尺5寸(从脚孔至下端),按相似三角形计算,前脚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按“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计算,平均每步1尺5寸,这说明木牛的最大步幅为2尺5寸。平均步幅为1尺5寸。 

          牛鞅可以解释为捆绑板方囊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套在人脖子上以肩部用力上抬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牛前面有人拉木牛前进用的绳子。这都是从“细”字考虑的。但又考虑这些用途都不值得载入原文。 

          对牛鞅为何物尚难确定,但这不是重要部分。为慎重起见,后文注27中称连接两前轴孔的木杠为前轴杠。 

          原文18:摄者为牛秋革由。 

          译文18:有牵拉作用的木杆是牛秋革由。 

          注文18:牛秋的本意是套车时拴在驾辕物品牲口屁股周围的皮带、帆布等。如果把牛秋革由解释为皮带之类的东西,则不好解释“摄”字,同时这类东西不必在原文中记载。 

          笔者根据木牛模式,将连接同侧前后脚的可以转动的木杠(相当于现代机械上的连轴杆)叫做牛秋革由,其理由是,这根连轴杆是重要部件,必须在原文记载,而原文没有更合适的名称。这根连轴杆的位置也与牛秋的部位差不多。它具有“推和拉”的功能,合符“摄”字之意。 

          原文19:牛仰双辕。 

          译文19:木牛的双辕作一仰一俯运动。 

          注文19:结合木牛模式,“仰”字解作一仰一俯的运动姿势较合适。双辕越长越省力,手柄起落的幅度越大,转弯半径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求辕长适度,估计辕长7尺(从前脚到手柄)较为适度。按辕长7尺计算,手柄起落幅度约1尺。手柄处上抬力最大为总重量的30%,最小为零或负值。按总重250千克计算,手柄处最大上抬力为75千克。原文未记载辕长这个重要数据,有待研究确定。 

          辕长可以定得稍长些,实际使用时可以将手(肩)的用力点前后移动,以改变实际使用的辕长。 

          原文20: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译文20:人前进6尺左右,木牛前进4步。 

          注文20:此句将人和木牛的行走相联系,说明人和木牛是同时前进的。木牛不能离开人而自行前进,即木牛的动力是人力。 

          木牛的平均步幅是1尺5寸。从木牛模式上看,木牛前脚孔距前轴孔4寸5分,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这样使得后脚的步幅比前脚步幅大。设脚孔以下的脚长为2尺5寸,经计算后得知,后脚平均步幅为1尺7寸,前脚的平均步幅为1尺3寸。这样设计是为了省力。按杠杆原理,前脚着地时的阻力比后脚着地时的阻力要大得多。前脚向前的步幅越大,阻力更大。因此有必要适当减少前脚步幅。


        IP属地:四川5楼2007-04-13 10:18
        回复
            前轴杠前距木牛头4寸,后距牛腹2寸7分,运动距离是6寸7分。这个距离限制前脚的步幅,通过秋革由再限制后脚的步幅。 

            参见注文5,牛舌转动后顶住前轴杠不动,前后脚都不能动,牛舌的长度应在6寸7分以上。 

            原文28: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译文28:前脚孔长2寸宽1寸,距前轴孔4寸5分。 

            注文28:前脚孔与前轴孔的距离,是指孔边缘之间的最近距离(原文所载各种距离都作如此理解)。假若指孔中心距,则两孔距离太近,制作时换算较麻烦。 

            必须有一木杠连接左右前脚孔,这根木杠,笔者称它为前脚杠。前脚杠直径2寸,长2尺4寸(前杠长1尺8寸加辕厚,脚厚共4层计6寸)。前脚杠与前脚是固定连接,穿辕部分是滑动连接。此处易磨损,用材要坚实。 

            原文29: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译文29:前杠孔距前脚孔2寸7分,孔长2寸宽1寸。 

            注文29:前后各杠孔、轴孔和脚孔的位置没有在原文中注明。笔者对各种可能进行比较,选取最佳位置用于本模式,即:前后杠孔在辕上,分别位于腹的前后端;前后脚与辕连接的部位定作前后脚孔;前脚孔以上4寸5分定作前轴孔;后脚孔以下3寸5分定作后轴孔。 

            当前脚处于垂直位时,前轴孔后移的最大距离是2寸7分,这个距离决定了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估计前脚孔离地的最佳距离为2尺5寸,已知前轴孔距前脚孔4寸5分。按相似三角形可得知前脚最下端前移的最大距离为1尺5寸。前脚后移与后脚前移相碰,前脚后移加后脚前移的距离受前后脚孔距1尺的限制。前脚后移的距离约为3寸5分,后脚前移的距离约为4寸5分,两者之和8寸,在前后脚孔距1尺(见注文30)限内。 

            原文30: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0: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孔径与前轴孔相同。 

            注文30:前轴孔的直径为2寸,后轴孔的直径也是2寸。 

            后轴孔在后脚上,而前杠孔(或前杠)在辕上。要标定这个距离,后脚必须处垂直于地面的位置。这样就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位于后脚孔。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后轴孔距前杠孔1尺5分,可算出后脚孔距前杠孔9寸9分,取近似值1尺。 

            为什么原文不直接标明1尺这个数字,可能是原文作者故意留下一个谜,以增其神秘感。也可能是笔者误解。笔者之所取后轴孔到前杠孔的距离为1尺,是因为这个数加上后脚孔距后杠孔4寸5分(见注文33),加上后脚孔宽度2寸,再加后杠孔中心点距前边1寸,共计1尺7寸5分,正好使后杠孔中心点位于肋长3尺5寸的中心。也即后杠孔位于牛腹的中心。这里可作为木牛重心点的标志。 

            原文31: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译文31:后脚孔距后轴孔3寸5分,孔径与前脚孔相同。 

            注文31:前脚孔长2寸宽1寸,后脚孔同此尺寸。 

            前轴孔距前脚孔4寸5分,而后轴孔距后脚孔3寸5分。这1寸之差是为了使前脚的步幅小于后脚的步幅,使前脚向前移时与木牛重心点的距离比较小些,以达到省力的目的(见注文22)。 

            原文32: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译文32:后杠孔距后脚孔2寸7分。 

            注文32:前杠孔距前脚孔2寸7分。后杠孔与后脚孔也是这个距离,看来是正确的,但后句“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对此句有否定的可能,详见注文33。 

            原文33: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译文33:后来记载后脚孔与后杠孔的距离必须是4寸5分。 

            注文33:此句的“克”字当“严格限定”、“必须”解释。“后载”一词可以解释为“后面装载的粮食”,此解释似难理解。“后载”一词最好的解释是“后来有文记载”。取此义则此句译成“后来记载后脚孔与后杠孔的距离必须是4寸5分”。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此句是个批注。是纠正前句“二寸七分”这个数字的。


          IP属地:四川7楼2007-04-13 10:19
          回复
              如果此句是作批注用的,那么它的理由是要使后杠孔位于牛腹及牛肋的中点。(详见注文30)将后杠孔装在牛腹中点,是将后杠孔作为重心点的一个标志。在装载粮食时将2枚板方囊置于标志的左右,这便于木牛的重心位置大致固定,有利于木牛的平稳运动。 

              如果把“后载”理解为“重心”,也能说得过去。但“重心”的解释比较抽象,驾木牛者很难掌握。 

              此句的解释,总的说来比较勉强。“2寸7分”与“4寸5分”之争并不很重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二十一文中,前句的“二寸七分”写作“四寸七分”,有2寸之差。看来这两句历来有争议。笔者认为,在“2寸7分”、“4寸7分”和“4寸5分”这3个数字中,以“4寸5分”为佳。后2个数字相差2分,应无必要,可能是笔误。“七”和“五”的古文写法分别是“×”和“+”形(约斋编著《字源》一六七页,上海书店1986)。这两个字形极易笔误。 

              后杠孔的尺寸,推测是“大小与前同”长2寸宽1寸。 

              后杠的实际位置在木牛腹的中部,推测其后方至少有1根“最后杠”。后杠是相对前杠而言。 

              原文34: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译文34:前杠长1尺8寸,宽2寸,厚1寸5分。 

              注文34:前杠是连接左右两辕上前杠孔的木杠。前杠长1尺8寸,不包括两端出榫部分。榫子不应露出辕外侧,以免碰撞木牛脚。前杠宽2寸厚1寸5分,与前杠孔长2寸宽1寸相适应。 

              前杠长1尺8寸,加两侧辕厚、脚厚和秋革由厚共6层,各厚1寸5分,共厚9寸。木牛左右总宽为2尺7寸,这与板方囊的长2尺7寸相等,有效的利用了横向空间。 

              与前杠同尺寸的有后杠和“最后杠”。“最后杠”可以出榫并以竹楔穿过,以作加固用。有可能有1根同样的“最前杠”,与“最后杠”共同加固两辕。 

              原文35:后杠与等。 

              译文35:后杠与前杠的尺寸相同。 

              注文35:后杠的长为1尺8寸,宽2寸,厚1寸5分。后杠的两端出榫,榫的尺寸为宽2寸厚1寸,与后杠孔相符。榫的两端不外露,以免妨碍后脚的运动。 

              原文36: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 

              译文36:板方囊2枚,木板厚8分,长2尺7寸,高1尺6寸5分,宽1尺6寸。 

              注文36:2枚板方囊是方形的有盖箱子。所列尺寸是外形尺寸。如果是内空尺寸,则牛腹容积不够用。内空应减去板厚8分,内空尺寸是:长2尺5寸4分,宽1尺4寸4分,高1尺4寸9分。按三国时期1寸折2.412厘米计算,每枚板方囊的容积是(0.61265米×0.34733米×0.35939米)0.07648立方米。按大米每立方米1300千克估计,每枚板方囊能装大米99.4千克。2枚板方囊能装大米约200千克。设木牛自重50千克,木牛满载时总重约250千克(此为估计数)。 

              2枚板方囊的排列有4种形式。本模式取横向并列的形式。这种形式重心低,运动平稳,便于装卸。其宽度正好与木牛总宽相等,是最佳选择。如果上下叠放,则重心高,装卸不便。如果纵向并列,当两侧载重量不相等时,易向较重侧倾倒。 

              原文37: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译文37:每枚板方囊可装米2斛3斗(约重100公斤)。 

              注文37:查《新华字典》“古代以十斗为斛”,“以十升为斗”。推算2斛3斗为230升。《中医词释》载三国时每升约合现代200毫升。2斛3斗约合现代的46升。按每升装米1.3千克估计为60公斤。以此数计每人每月的口粮为12千克。这显然不够用。还是取注文36所算每枚板方囊装米100千克这个数为宜。此处存疑。 

              原文38: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 

              译文38:上杠孔距肋下7寸,前后上杠孔位置等高。 

              注文38:笔者将本模式上肋与辕相连的4根竖立的木柱称为立柱,分别称左前柱、右前柱、左后柱和右后柱。立柱上端与肋相连,下端与辕相连。上杠孔在立柱上,前上杠连接左右前柱,后上杠连接左右后柱。上杠的长度与前杠长1尺8寸相等。上杠孔长1寸5分宽7分(见注文39)。


            IP属地:四川8楼2007-04-13 10:19
            回复
                原文39: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译文39:上杠孔与下杠孔相距1尺3寸;上杠孔和下杠孔共8个,尺寸相同,孔长1寸5分,宽7分。 

                注文39:下杠的方位可有几种。一是与上杠平行,如此定位,下杠紧邻前杠且与上杠等三杠在同一平面,似无必要。果如此,则前句不必写“前后同”,而应写“上下同”。二是下杠与辕平行连接同侧前后柱,本模式取此方位。下杠与辕相隔一定距离,以托起板方囊,并防止板方囊与牛脚上端碰撞。推测下杠与辕相距5至10寸为宜,要尽可能小,以降低重心。下杠与辕之间的空间可容纳行李、武器等物。下杠的长应为3尺5寸,宽1寸5分,厚1寸5分。此数据以木材能负重为宜。上杠的宽和厚应与此同。立柱的宽和厚也以此为原则。与上杠和下杠相接的8个孔长1寸5分,广7分。 

                上杠距肋下7寸,下杠距上杠1尺3寸,加上杠占高1寸5分,下杠距肋下为2尺1寸5分。板方囊高1尺6寸5分,上方尚有5寸空间,便于装卸并可置放物品。 

                原文40: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译文40:前后4脚,宽2寸,厚1寸5分。 

                注文40:“前后四脚”说明木牛是4脚行走,且4脚是宽2寸厚1寸5分的四方形。圆轮车之说与此不符。 

                原文2有“曲胫”字样,说明木牛脚是曲线形的。推测是上宽下窄近似真牛脚的形状。其宽2寸厚1寸5分是木牛脚下部的尺寸。如果上半部也是这个尺寸,则上部不能有方圆2寸的脚孔和轴孔,木牛脚下半部应有3个“脚杠孔”与“三脚杠”相连,这“脚杠孔”在原文43记载为“孔径”。其尺寸可能与上杠孔相同,长1寸5分,宽7分。脚的长度推测为2尺5寸(从脚孔至下端)。这要根据人体高度和牛辕长度等因素来决定。 

                原文41:形制如象。 

                译文41:牛脚的形状见图。 

                注文41:这里的“象”可以解释为“图像”、“示意图”。这说明原书有1幅以上示意图。现已无原图,只根据“方腹曲胫”句推测木牛脚是曲线形,上大下小,厚度为1寸5分,上宽估计为5寸多,下宽为2寸,脚长(自脚孔至下端)推测为2尺5寸,脚的上部有脚孔和轴孔,下部有3只“脚杠孔”。下端包裹坚硬的皮革(见注文42)。前脚的脚孔以上有轴孔,后脚的脚孔以下有轴孔,因此前脚比后脚要长7寸左右。 

                此句“象”字可解释为“大象的脚”。如是,则此句要译为“木牛的脚形似大象的脚”。大象脚粗壮有力,接近方形,容易制作,取此形也不错。只是木牛装象脚,有些不妥。 

                原文42:革干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 

                译文42:包裹牛脚底部的皮革长4寸,宽4寸3分。 

                注文42:木牛脚底部包裹皮革,显然是为了保护木质并防滑。这种作用相当于马蹄,凭这点颇似“流马”。皮革的尺寸略大于牛脚下端(宽2寸、厚1寸5分),便于包裹固定,可能用铁钉或竹钉固定。用粘合剂(如生漆)的可能性不大。所用皮革可能是牛皮或马皮。 

                原文43: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译文43:木牛脚上有3个孔,分别与3根脚杠相连,脚杠的长2尺1寸,宽1寸5分,厚1寸4分。这3根脚杠是同装在木牛脚上的。 

                注文43:这里的“孔径”在注文40被称为“脚杠孔”,是与脚杠相连的。左右前脚以3根脚杠相连;左右后脚同样以3根脚杠相连。这样使得2只前脚和2只后脚各为一个整体。2只前脚或2只后脚必须同时运动。3根脚杠的位置在原文未写明,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位置偏高则可能上撞牛辕,偏低则易与地面障碍物(石块、树桩等)相撞。这3根脚杠是用作加固牛脚的。 

                3脚杠不是指连接左右脚孔或左右轴孔的木杠。因其尺寸不相符。 

                3脚杠长2尺1寸,比前杠长1尺8寸多3寸。这3寸正好是左右辕的厚度,说明牛脚在牛辕外侧。牛脚外侧是牛秋革由。脚杠长2尺1寸,加左右牛脚和牛秋革由的厚度共6寸,牛腹总宽为2尺7寸,与板方囊的长相等。 

                “同杠耳”释为“三根脚杠同与牛脚相连接”较为妥当。而释为“3根脚杠的尺寸相同”则有重复之嫌,不可取。“耳”当语气助词,表示全文结束。 

                ⒊参考文献 

                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⑵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⑶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⑷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1990


              IP属地:四川9楼2007-04-13 10:19
              回复
                看懂了的就报个道


                IP属地:四川10楼2007-04-13 10:19
                回复
                  不想研究这个东西,麻烦

                  还不如多研究点其他的


                  12楼2007-04-13 10:36
                  回复
                    • 116.232.99.*
                    建议楼主参加木牛流马吧的讨论去


                    13楼2010-07-04 10:14
                    回复
                      走近科学还有人研究出这玩意了。。
                      另外楼上好象挖坟了


                      IP属地:天津14楼2010-07-04 10:19
                      回复
                        能研究的这么详细,佩服,佩服。


                        15楼2010-07-04 10:54
                        回复
                          • 218.15.111.*
                          头晕
                          以为有图看


                          16楼2010-07-11 19:41
                          回复
                            木牛流马就是鸡公车,70年代以前常见,多流行川西坝子。
                            现川西黄龙溪一带有,但为数不多,仅作旅游者游玩之用。


                            17楼2010-07-11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