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83,493贴子:11,988,474

天下之中 河洛之地的地缘浅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两个帖子讲豫章和上庸,可能太偏僻了,这次说个感兴趣的人多的地方------洛阳,
此外吸取教训,尽量精简文字多上图。上个讲上庸的帖子估计都没几个人看完···


IP属地:西藏1楼2012-09-21 14:35回复
    好吧,我很喜欢上庸啊……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2-09-21 14:44
    收起回复
      洛阳的北面通道
      洛阳北面是黄河,河流不是处处可渡的,往往要挑选水缓河窄之处,这里最有名的渡口就是孟津,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用过这个渡口,但黄河渡口不止这一处,关东诸侯围攻董卓时,当时的河内太守王匡,就屯驻在河阳津,此外平县(小平)也可渡河。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三国志董卓传”
      河流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山脉却不容易翻过,因此洛阳盆地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越过黄河,把河内纳入其统治,然后以太行王屋为屏障。太行王屋只有三条小道可以通行,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xing2)中的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其中轵关陉连接河内与河东,太行、白陉则都是连接河内上党。

      三国时汉献帝在董卓死后试图从关中返回洛阳,他的路线就是从关中渡河到河东郡的安邑,然后在张杨的接应下走轵关陉到河内,最后回到了洛阳。
      至于那两条连接上党的道路,因为上党在三国并不活跃,高干逃往荆州走的河东关中武关线,并未下洛阳,所以就不讲了。


      IP属地:西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2-09-21 14:44
      回复
        洛阳盆地的东面通道
        洛阳东面只有一条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成皋),虎牢关是春秋时晋国为了威胁郑国所筑,左侧黄河右靠嵩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关东诸侯伐董卓时并未在此发动进攻,吕布、胡轸、华雄都是在南线龙门之外防御袁术孙坚,之后董卓放弃洛阳,曹操试图进攻成皋,结果在荥阳汴水就被徐荣击败。
        楚汉争霸时,刘邦死守荥阳,荥阳在虎牢关外,刘邦为什么不守容易防守的虎牢呢?这是因为荥阳后面就是敖仓,刘邦如果退回虎牢,等于放弃了这个大粮仓,就很难与项羽相持下去,此外退回虎牢示弱于天下诸侯,也是很失人望的事情。
        


        IP属地:西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2-09-21 14:45
        回复
          洛阳的南面通道
          龙门这个名字也许有点陌生,这个关卡是熊耳山与箕山所夹,险要程度不亚于虎牢。

          从图中可以看到龙门南面的伊水谷地也有不小的平原,但因为伊水谷地没有龙门这样得天独厚的关卡防御,因此没被纳入河洛之地的核心区,三国时关东诸侯攻打董卓,南线由袁术孙坚负责,袁术派孙坚在阳城驻扎,被袁绍派来的周昂所败,从阳人城方向进攻董卓却取得了不小的战果,胡轸吕布华雄被打败,董卓军虽然还有龙门雄关可以依仗,但是三面受敌的窘境使得董卓放弃了继续防守的打算,退出了洛阳盆地。


          IP属地:西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09-21 14:47
          收起回复
            洛阳的西面通道
            洛阳西面是中条山、崤山、黄河平行造就的崤函通道,地形比较复杂,先看图。

            这是秦国进攻郑国被匹夫有责的商高忽悠回来,又被晋国伏击的著名的崤之战路线图。

            河东(晋国)进入洛阳
            两条路线,一是走中条山左侧,然后沿黄河北侧至太阳渡,渡河过崤山,至洛阳。
            另一条走中条山中一条小路,直接到茅津渡渡河。
            第二条路是有名的假道伐虢的发生地,虞国的位置就是中条山中一个小盆地,虢国在虞国南面把守陕地作为东周皇室的西大门,晋献公为了控制崤函通道,借虞国路灭了虢国然后回师灭了虞国。

            关中(秦国)进入洛阳
            只有一条路,从潼关过函谷关到达陕地(今三门峡市),最后或从北崤道经渑池到洛阳,或从南崤道沿洛水至洛阳。
            其中潼关是曹操在建安元年为了防备关西马超等人所建,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就在潼关与其对峙,曹操自己从风陵渡,派徐晃从蒲阪渡渡河,进入河西,绕过了马超的潼关防线。


            IP属地:西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09-21 14:48
            收起回复
              崤函通道详细地图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从黄河顺流而下呢?这个问题请看本地人杨彪怎么回答的。
              献帝纪曰:初,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已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刘艾曰:“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谋是也。”乃止。
              结语:本文意在给地理一抹黑的同志科普些知识,因此内容比较大路货,而且为了减少篇幅很多历史事件都没讲,讲了的也不详细,如果有朋友愿意结合地图详细讨论,欢迎来本楼探讨。


              IP属地:西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09-21 14:50
              回复
                对地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本人前两个帖子
                豫章 http://tieba.baidu.com/p/1833563706
                上庸 http://tieba.baidu.com/p/1842083469


                IP属地:西藏11楼2012-09-21 14:53
                回复
                  伊阙,多么熟悉的地名


                  12楼2012-09-21 14:55
                  收起回复
                    回复 torer :这图是战国时赵国的中牟,你说的是三国时洛阳东面的中牟吧?


                    IP属地:西藏13楼2012-09-21 15:02
                    回复
                      回复 ·白银之手· :不敢,伊阙之战也没啥子好写的啊,战国策就那么一句话记载


                      14楼2012-09-21 15:06
                      收起回复
                        支持一个


                        IP属地:广东15楼2012-09-21 15:11
                        收起回复
                          楼主 辛苦了!!!对于中国地理历史颇有研究~ 佩服
                          弱弱的问一句
                          2012 跟这个??有什么关系


                          17楼2012-09-21 16: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