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吧 关注:21,799贴子:3,406
  • 8回复贴,共1

历史上的大唐人物--尉迟敬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大唐人物,在历史中最辉煌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在民间最有风采的却不是他,而是他手下两员大将。他们就是现在在农村仍然能经常见到的门神爷,从门外面对两扇大门,左边门扇上的是秦叔宝,右边门扇上的就是尉迟敬德(通常是叫尉迟恭)。千载之下,当年的皇帝早已不知去哪里转世投胎,而这两员大将却一直留在人间,在千家万户占一席之地,这种纪念臣子却忘却皇帝的作风似乎与中国传统礼教不太协调。不过这种事也不是门神爷一家的专利,刘备君臣的待遇也是相同。蜀汉群臣中,关羽被尊为武圣,关帝庙曾广受世人香火;张飞则是阆中山神,张飞庙留存至今;赵云虽然没听说有庙,但“长阪雄风”四字名传天下;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武侯祠可不止一处,至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还在争当诸葛故里。再看身为君主的刘备,他的待遇可凄凉多了,据说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纪念刘备的先主庙,结果后人也不管什么君臣伦常,竟公然让诸葛坐了正殿,倒把先主请出去了。

 

分析起来,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自然有后世统治者特意宣扬的原因,后世的皇帝自然不会去宣传前世的皇帝,而宣传前世的大臣则可作为一种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这种君臣倒置不但没有违反封建伦常,反而是它的产物。不过,说它全是政府的小手段也不公平,如果只有官方的宣传而没有民间的喜爱,今天也就不会有门神之类的存在。毕竟,能得到老百姓崇拜的大多是英雄,而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们能称得上英雄的实在寥寥,他们可以是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可惜政治家这个职业往往和英雄是冲突的。李世民就是很好的皇帝,很好的政治家,而就是因为他作为皇帝和政治家太成功了,他才丧失了后人对他的纪念。让李世民当门神?别开玩笑了!




1楼2007-01-08 16:40回复
    尉迟敬德之中篇 勇冠三军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非常礼遇,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就是一同在介休投降的那些),对这些降兵降将也不做任何防范。一般来说,把降将和其旧部隔离开是必要的,即使不隔离也应派自己人渗透进去当监军(在某个历史阶段叫做政委),李世民如此做着实有推赤心入人腹中的意思。李对尉迟的过分信任引起唐军众将的不满,老将屈突通出面进行规劝,要求对尉迟提高警惕,李世民断然拒绝。

     

    也是尉迟倒霉,他那八千人里有不少是不甘心臣服唐朝的,当初为了活命才伪装投降,既然李世民要表现王者之风不加防范,这些人也就老实不客气纷纷逃亡,连尉迟的老搭档副将寻相也不见了。尉迟作为他们的主将,虽然本人没有逃亡,但纵容的嫌疑总是有的,就算没有也是治军不严,于是被军法部门抓起来关了禁闭。又是屈突通去向李世民进言,说尉迟此人性情刚烈,骁勇绝伦,如今无端遭了禁闭,一定深以为耻,心怀怨望,以后再指望他忠心出力是不可能了,说不定还养虎遗患,不如干脆杀了他以免后患。从现代的角度看,这番话简直莫名其妙,本来就只是因为嫌疑而抓人,又担心人家心怀不满(如果遭了冤枉而又心平气和,那就是圣人了),就为这点理由就要杀人,实在可以与南宋秦某的莫须有前后辉映。屈突通是当世名将,虽然老了些,但不可能脑筋不清,看来隋唐之时大家的普遍思维就是如此了,要不然就是别有用心。

     

    李世民当然予以拒绝,理由是,如果尉迟怀有贰心,怎么可能留到现在被你们关禁闭,老早就和他那些旧部一起远走高飞了。李即刻下令把尉迟释放出来,还把尉迟领入自己的寝帐亲自抚慰,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当时的说辞是这样的,“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而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拿出一堆金子塞过去),表一时共事之情也”。思想工作做到如此地步,明明白白地就是“人以国士待我”,只要感觉不是太迟钝,任何人都会起“我以国士报之”的念头以报知遇之情,尉迟也不例外,从此终生对李世民死心塌地。

     

    在笼络尉迟这件事上,李世民做得非常成功,堪为后世表率。但从整件事来看,其中种种因素结合之巧妙不免令人有些怀疑,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去,整个过程就是:先放纵尉迟的部下逃亡,再追究尉迟领导责任,接着安排了屈突通当坏人去进谗言,然后主角闪亮登场拨乱反正,最后还进行一番感人肺腑的思想工作,妙啊,真是帝王学的经典。当然,这样分析可能冤枉了李世民,不过以他的手腕要耍耍尉迟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

     

    灭亡刘武周后,唐朝几乎立刻就开始了对王世充的进攻,行动的主帅就是李世民。李进军神速,于武德三年九月打到了王世充的都城洛阳。李有个毛病,喜欢亲自去看战场地形和侦察敌情,这是成为一个名将的必修课,但危险也是非常大的,历史上在看地形时被敌人偷袭的名将实在不少。这次洛阳之战,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去看地形,随身只带了五百轻骑。洛阳城外有北氓山,从该山上可以俯视洛阳城内,是观察敌情的好去处,李就选了该地作为侦察场所。不料刚到北氓山的魏宣武陵,王世充就亲自带了一万精锐突然出现,将李团团包围。分析起来,应该是王了解李喜欢亲自看地形的毛病,而北氓山又是看地形的好场所,所以北氓山成了王重点守株待兔之地。

     

    此时唐军大营也发现李世民遇险,屈突通带了大队人马冲来救人,但王世充早有准备,所带都是精锐,唐军一时无法冲入救援。本来李世民以五百对一万,又是中人埋伏,就算他是军事天才也要没命,但幸运的是,他那五百轻骑里包括了尉迟敬德。当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马前就要手起槊落时,尉迟从旁边大呼跃出,将单刺于马下,于千钧一发之际救了主君。这段光荣历史在演义里被放大为枣园救主、单鞭夺槊的传奇,是演义重点描绘之处。接下来尉迟率领五百卫士奋不顾身地护卫李世民突围,屈突通对尉迟“骁勇绝伦”的评价的确准确,竟然被他成功地杀开一条血路,护着李世民逃掉了。这就是生在冷兵器时代的幸福之处了,如果你有能力,真能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或者象尉迟那样于千军万马中保全那位上将的首级。
    


    3楼2007-01-08 16:41
    回复
      尉迟敬德之下篇 大功臣

       


      自消灭窦建德、王世充后,唐朝的天下基本安定,主要矛盾开始从外患转向内忧——秦王党与太子、齐王党的皇位之争。建成、元吉二人毕竟占有名分之利,又笼络了李渊身边的妃子和近臣,因此李世民在这场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到武德九年夏,局面已经恶劣到李渊开始考虑要消灭秦王党,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才没下手。李世民努力想离开长安去洛阳避祸,李渊本已同意,但最后又反悔,明显想把李世民留在身边方便处置。

       

      眼看局势恶化,秦王府中人心惶惶。建成、元吉乘机使出银弹攻势,极力拉拢李世民手下,尉迟是李世民的重将,自然也在拉拢之列。建成的手笔十分惊人,居然送了一车金银器具到尉迟家中,比李世民当年拉拢尉迟时那几块金子是多得多了。可惜建成看错了尉迟,对尉迟来说,是李世民在他最落魄时提拔了他,这份知遇之恩如何能用金银计算。尉迟答复建成的使者说,秦王对我有更生之恩,唯当杀身以为报,若私交殿下(指建成),乃是贰心。那车金银自然是退了回去。

       

      尉迟这番话可谓大义凛然,不过他处理的手法还是太直接了些。李世民后来也责怪他说,你的忠诚我是绝对信任的,那些礼物你完全可以收下,还可以将计就计去探听对方的情报(厉害,真是把糖衣吃下去再把炮弹打回去),现在你严词拒绝,只怕会惹怒对方对你下手的。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建成、元吉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尉迟是李世民死党,于是把尉迟列入黑名单,积极找机会要除掉他。元吉是暗杀爱好者(曾多次策划暗杀李世民),派了刺客去行刺。尉迟得李世民警告后做了准备,刺客某晚光临时,发现尉迟房门大开,里面黑洞洞不知虚实,一副开门揖盗的样子。尉迟的勇名实在太响,那刺客犹豫再三,终于不敢入内,行刺计划宣告失败。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建成、元吉向李渊诬告尉迟,具体罪名未见史载,反正李渊也正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罪名什么的根本不重要,于是尉迟被李渊下旨逮捕,在狱中很受了些折磨,就准备他一承认罪名就开刀问斩。好在李世民极力救援,尉迟又一直不认罪,最后李渊没办法,尉迟得以无罪释放。

       

      可能是这件事刺激了尉迟,他开始积极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正好此时突厥进犯,李渊命元吉挂帅出征,元吉则乘机点名要尉迟、秦叔宝、程知节等秦府勇将随他同去,又要抽调秦王帐下精锐之士入齐王军中,很明显是要借刀杀人。李渊则装糊涂,居然一一准奏。此前的斗争中,因为害怕留下骂名,李世民的原则是想让建成、元吉先发动,然后自己以自卫为名动手,那后世就只能说自己是正当防卫,最多是防卫过当而已。此时李世民仍受这个思路限制,下不了兵变的决心,尉迟和长孙无忌二人受秦府众人推举,撞入李世民房中苦苦相劝,尉迟更直言批评李“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说到最后,尉迟、长孙二人干脆提出辞职以激李世民,说什么再这样下去一定完蛋,你要殉节你自己去,我们是不敢陪你了。臣子敢这样教训主君,可能当时大家都被逼得急眼了。

       

      李世民此时不反击就必死,的确是时势迫人,为了大家的性命(当然口头上是为了天下百姓),李世民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随后,李入宫向李渊哭诉建成、元吉要杀他,还顺便揭发那二人秽乱宫廷(天知道是否真有其事)。李渊为之愕然,于是传旨召建成、元吉明日一早入宫与李世民对质。第二天李世民尽起秦府人手埋伏在玄武门,那是建成、元吉进宫的必经之路。建成二人不知有变,老老实实地按时入宫,结果遭李世民伏击,双双毙命,史称玄武门之变。


      5楼2007-01-08 16:47
      回复
        李世民实在是个英明的政治家,为了迅速安定局面,他立刻抛弃了对太zi党的仇恨,不但予以赦免,还从中提拔有能力的予以重用(例如魏征)。君臣同心之下,玄武门之变所造成的动荡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唐的政权转移迅速而平稳地完成了。这里面尉迟的口水功劳实在不小。

         

        唐朝之所以急于安定内部政局,其实是为了防止北方虎视眈眈的突厥乘机进攻,要想解决突厥这个大敌,李世民还需要时间去积聚力量。可惜突厥人不给李世民任何时间,武德九年八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后仅仅一个月,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领十余万大军直扑长安。

         

        突厥在与唐朝的军事冲突中从未出动过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又是最高领袖亲自率领,战斗力极强,唐朝边境部队无力拦截,甚至不能迟滞突厥的进军,被突厥军队迅速逼近长安。当时唐朝在长安的兵力远不及突厥,各地的援军又来不及赶到,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李世民没有龟缩到长安城内固守,反而派出尉迟率精锐骑兵主动迎击突厥前锋。两军在距长安北七十里的泾阳血战,尉迟亲自冲锋(李世民和他手下大将都能以身作则,亲冒矢石,这几乎是李部的惯例),最后突厥在损失一员大将和一千余骑后不支败退,尉迟得胜而还。

         

        这一千人的损失对突厥十余万大军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泾阳战役的意义不在杀伤人数,而是心理战。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进犯,其战略基础是建立在对唐朝的轻视上,认为唐朝正在内乱,士无斗志,可以捡个便宜。给突厥提供情报的是其扶植的小反王梁师都,梁当年与刘武周一同依附突厥,与唐为敌,唐朝天下已定后,梁眼看灭亡在即,于是拼命鼓动突厥入侵,希望挑动两大势力的火并而给自己找条活路。有这么个心怀鬼胎的情报来源,突厥得到的情报自然都是唐朝内乱,长安守备空虚,唐军不堪一击,云云云云。可就在颉利可汗兴致勃勃要来秋风扫落叶时,突然发现原来李世民部下如此强悍,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只怕犯了轻敌贸进的大忌,开始怀疑战略是否正确。泾阳战役使突厥的信心大打折扣,其意义不是能用简单的杀敌人数计算的。

         

        接下来李世民利用了颉利的这种心理状态,成功地摆下空城计,只带了六骑随员亲自到渭水便桥与颉利谈判,又是恐吓又是抚慰,最后赠送大批礼物,终于迫使颉利退兵,十余万人的战略进攻居然一次大规模战役都没有,只打了泾阳一仗就这么结束了。其实当时尉迟率领的出击部队是唐军的精锐,并不代表唐军的真正战斗水平(是高得太多),唐军的整体战斗力是不如突厥的,可由于尉迟打得太好,终于使颉利对唐军的战斗力产生了错误判断,因此而不敢动手,拿了点儿礼品就主动撤退了。反过来想,如果尉迟在泾阳战役不幸战败,只怕结局就不堪设想了。


        7楼2007-01-08 16:49
        回复
          好象说的是宇文成都是天神下凡,结果李元霸将成都打死了,得罪了上天被雷轰杀


          10楼2007-03-24 20:29
          回复
            ○准敕修凌烟阁奏(应顺元年闰正月集贤院)

              准敕书修创凌烟阁,寻奉诏问阁高下等级。谨按凌烟阁,都长安时,在西内三清殿侧,画像皆北面。阁有中隔,隔内北面写功高宰辅,南面写功高诸侯王,隔外面次第图画功臣题赞。自西京板荡,四十馀年,旧日主掌宫吏及书像工人,并已沦丧。集贤院所管写真官、画真官,人数不少,都洛後废职。今将起阁,望先定佐命功臣人数,请下翰林院豫令写真本,及下将作监兴功,次序间架修建。


            11楼2007-05-01 13:31
            回复
              篡改了历史事实,


              IP属地:北京12楼2008-01-14 16:42
              回复
                偶想历史上的尉迟恐怕不那么简单 不然怎么会排在24功臣那么靠前 仅仅依靠和老李的关系显然说不过


                13楼2008-02-11 0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