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初读读书笔记,求去偏持、解惑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理解是:引领众生的思想,众生自身顿悟得灭度。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理解是:受佛的指引而心中有了佛相,即是有相了,故而成就不了菩萨,所有相皆无才是无相。
第四品妙行无助分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的理解是:佛用十方虚空比喻量的大,是不可思量的。
疑问:1、只要布施就有功德?我想是肯定的。
2、布施表相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我想在能想范围之内应该也是肯定的。
3、由上推知无量功德需要无边的表相,无量的表相无法表达,故言无表相于心。就像中医里用的形容小和大的一句话“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大而无外就视作空,那吗也就是空并不等于无。正确与否不确定。
4、不考虑所作为可产生的功德,而只是作为,那布施、修行是何种念和动力产生的呢?
A。布施可由同情、慈悲、仁爱等心产生,那修行的执念或者应该说行愿又是什么呢?
B。若说布施就是修行,布施之愿发于本我真心,何必再言功德有量无量呢。因布施而布施,根本就从未想到过功德,那么功德的有量或无量又与我何干!
C。佛言无量功德,我想是为了引导贪图大功德之心的人,使之降伏其心,去广而布施吗?从有所图领进佛的路,潜移默化的改变其精神取向,使之最终成就佛。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凡有身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可见如来”
我的理解是:如来法身无相,以获得的多种信息资料在心中模拟出来的如来相,根本就不是如来身相。以自我想象的事物表相去看事物,必失去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失去了“性”,无自己在心中设定的相这个固定格式去硬套事物的本质,那么就有可以见到本质的机会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后五百岁。。。。。。是诸众生得无量福德”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的理解是:1、事实胜于雄辩,路遥知马力。五百年的历史见证可以开化蒙昧的众生。与“野狐禅”五百年的时间不谋而合,五百年应当是个很长的时间的概数。
2、佛说法,并非就是法,只是向众生展示领悟的途径,就是佛说像渡河的筏子。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的理解是:法无定法,万事万物诸法皆运动变化,要空明的审视万物,不束缚、不局限的提高悟性修觉悟。“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也就是等同于《道德经》中道德论述。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1、“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我的理解是:须菩提仅言此是相布施,“相”有限量,能言多与少,“即非福德性”其中“性”是“空”,大而无外的境界,无限量故不再可言多与寡。
疑问:假若此布施是在须菩提心里是个相,是须菩提个人的见,而布施之人是发自性,无所图的去布施呢,又怎可言是相还是性呢?对与佛这样的提问,须菩提怎知道是相还是性的,随口就能回答呢。
2、“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语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我的理解是:读经可觉我,弘扬可觉他。
疑问:若读而不领悟,为他人说而他人不能觉,福德何在?是因为发自性吗,所以仍有福德?“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是作为“何以故”在经文中作答。若是有人只会读文字,从不了解经文中的思想,每日念念有有何用?
“所谓讲佛法者即非佛法”
我的理解是:从讲法中领悟法,领悟之法,非所讲之法,所讲之佛法,非佛法。法者悟之本质深入,法法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