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吧吧 关注:31,605贴子:81,898
  • 10回复贴,共1

《金刚经》初读,写了理解和疑问,求解惑,去偏持,望指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刚经》初读读书笔记,求去偏持、解惑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理解是:引领众生的思想,众生自身顿悟得灭度。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理解是:受佛的指引而心中有了佛相,即是有相了,故而成就不了菩萨,所有相皆无才是无相。
第四品妙行无助分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的理解是:佛用十方虚空比喻量的大,是不可思量的。
疑问:1、只要布施就有功德?我想是肯定的。
2、布施表相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我想在能想范围之内应该也是肯定的。
3、由上推知无量功德需要无边的表相,无量的表相无法表达,故言无表相于心。就像中医里用的形容小和大的一句话“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大而无外就视作空,那吗也就是空并不等于无。正确与否不确定。
4、不考虑所作为可产生的功德,而只是作为,那布施、修行是何种念和动力产生的呢?
A。布施可由同情、慈悲、仁爱等心产生,那修行的执念或者应该说行愿又是什么呢?
B。若说布施就是修行,布施之愿发于本我真心,何必再言功德有量无量呢。因布施而布施,根本就从未想到过功德,那么功德的有量或无量又与我何干!
C。佛言无量功德,我想是为了引导贪图大功德之心的人,使之降伏其心,去广而布施吗?从有所图领进佛的路,潜移默化的改变其精神取向,使之最终成就佛。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凡有身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可见如来”
我的理解是:如来法身无相,以获得的多种信息资料在心中模拟出来的如来相,根本就不是如来身相。以自我想象的事物表相去看事物,必失去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失去了“性”,无自己在心中设定的相这个固定格式去硬套事物的本质,那么就有可以见到本质的机会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后五百岁。。。。。。是诸众生得无量福德”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的理解是:1、事实胜于雄辩,路遥知马力。五百年的历史见证可以开化蒙昧的众生。与“野狐禅”五百年的时间不谋而合,五百年应当是个很长的时间的概数。
2、佛说法,并非就是法,只是向众生展示领悟的途径,就是佛说像渡河的筏子。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我的理解是:法无定法,万事万物诸法皆运动变化,要空明的审视万物,不束缚、不局限的提高悟性修觉悟。“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也就是等同于《道德经》中道德论述。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1、“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我的理解是:须菩提仅言此是相布施,“相”有限量,能言多与少,“即非福德性”其中“性”是“空”,大而无外的境界,无限量故不再可言多与寡。
疑问:假若此布施是在须菩提心里是个相,是须菩提个人的见,而布施之人是发自性,无所图的去布施呢,又怎可言是相还是性呢?对与佛这样的提问,须菩提怎知道是相还是性的,随口就能回答呢。
2、“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语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我的理解是:读经可觉我,弘扬可觉他。
疑问:若读而不领悟,为他人说而他人不能觉,福德何在?是因为发自性吗,所以仍有福德?“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是作为“何以故”在经文中作答。若是有人只会读文字,从不了解经文中的思想,每日念念有有何用?
“所谓讲佛法者即非佛法”
我的理解是:从讲法中领悟法,领悟之法,非所讲之法,所讲之佛法,非佛法。法者悟之本质深入,法法非同。



1楼2012-05-13 20:39回复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其四圣修为,所得果位不可说,说了的即只是相,四圣四相。所说果位非说能证得,其相不能涵括性。是这样理解第九品吗?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理解是:此部分讲无执念,心空明。
    疑问:在燃灯佛处的行愿是什么,不是为了接受被点化吗?“于法有所得”就是“于法无所得”,法非法故不言得,但是去燃灯佛处应是有目的而去,为了提高修行才是,在佛有始终提高自己的念,那这个长存的念,不也称执著的念吗?佛可以降伏其心,但不能说没念,即念非念,也就是空明不等于没有,这样理解对否?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我的理解此部分仍是阐述“相”“性”之间是无可堪比的。布施的行动来说与思想的顿悟不能比。简而言之,多行动不如多提高思想。
    第十二尊重正教分
    “当知此处”“当知此人”
    疑问:“此处”是指舍卫国裿树给孤独园,还是指后人讲经的地方
    “此人”是指释迦摩尼佛呢,还是后来讲经的人。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是” “非” “名”
    我理解的是:所讲的皆“相”,名字亦是“相”,所讲出来的相是为了引领“众生”明白性。《金刚经》所讲的法也是相,只是引领“众生”得“法”。
    第十四品理想寂灭分
    我的理解是:无相成佛。
    疑问:“无相”,是不是 非无相?是不是,即我性、他性、众生性、寿者性?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我的理解是:此部分仍然是说领悟经文,弘扬经文即觉我、觉他。行动不如思想。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我读经,不求功德,也不求消罪业,该有的被轻贱、该有的疾苦病痛是本该承受的。不求轮回转好,不求成佛,但求离惑明理,顺自然。这样想和做是不是对,很偏持吗?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我的理解是:觉我后,即无我、他、众生、寿者之分,均为是我,即均为非是我。故不言觉他 是觉他。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理解是:过去了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刚过去,未来的还没产生。那也就是对此时来说无心念,心念用时方有,不用时即无。心念存在吗,即可说存在,也就是非存在。佛已觉此法,故有“如来悉知”。世人明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均可同知解。
    我这样想有偏见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我的理解是:有实体的,有尺度的,有容量的,有规章的均可以衡量多寡。凡大而无外的,不必言多;小而无内的,不必言少。
    若有限量的与无量的去比较,那当然是无量的是多。
    我如上想,理解的合理吗?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足色身”
    我的理解是:圆满肉身不是佛,但换种角度说已然是佛。说出来的相,并不是性,说出来的完善、完美,不是无以形容的真完善、真完美,只是以完善、完美命名罢了。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1、“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我的理解是:同《道德经》中的道。即不可说,又闻而非也。说者,只是起个名字。
    2、“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名众生”这也是起个名后方便说,佛无相。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我的理解是:万物皆有佛性,不应是得到了什么,而是摒除了杂念,离色、离相,成就了佛。万物本就是佛,暂时受到杂念的蒙昧。空明后,被命名为佛。实际根本就没得到什么法,命名和不命名并不改变“性。”也就是本部分讲无法可得。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我的理解是:“法”无可说,无可量,故诸法平等。善法考虑是指一切可存在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我的理解是:此部分仍是在讲行动上的作为,不可与思想上的通透相比,无量化可比。
    但是我想行动上的作为多了,可有增加顿悟得机会,导致思想上的改观和飞跃。如影视明星成龙成为慈善大使的历程,常布施,思想上随着一定的福缘积累也是比刚布施之初有飞跃。也就是世人常说的“量的积累成就质的飞跃”。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我的理解是:欲灭度众生,即相生,就不是佛了,这么说是不对的。佛无相,我非我,命名为我,方便说和指引众生。亦无众生相,也是只是弄个名字,在语言上好说。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我的理解是:相有限,性无限。三十二相只能认识部分“性”,部分性不是“性”。故“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我的理解是:法非法,空非空。性空,然而空不是性,“性空”中的空字并不是当没有说。法不可说,但是不可说的不一定就是法。“无相”不等于没有相,“无”也不是没有的意思。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我的理解是:不受福德,何言贪,更不会有执念福德。
    疑问:“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句显示是否可以说此人已得菩萨果,那再言福德已无意义。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
    我的理解是:如来,无处不来,无处不有,言如来即是言相状。
    第三十品一会理相分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我的理解是:多非多,是多而不言多,并不是少的意思。“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也是多而不可说。
    疑问:离相、色了,也该是离多少之分吧,多少之分在我看来也应属于相,不知这样说可否?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我的理解是:知性不生相,不要执著别人举得范例,而是透过范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只记住范例而去觉我,觉他,那就没有明白道理,也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我的理解是:讲读此经,不要执著只记住表面上经文讲了什么。而是去领悟“法”。弘扬佛法的时候也不必要全用经文去讲,经文上讲的法根本就不是法,而是引领众生走向觉醒的彼岸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个表相,只是用表相来引领人觉醒,性空。这就是《金刚经》。
    


    2楼2012-05-13 20:39
    回复
      逻辑性很强,师兄。
      本人发帖是个相,寻求高人能给个细致的有引导我觉悟的相,非求法。


      6楼2012-05-15 11:43
      回复
        miko亲莎(369168479) 20:02:34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国禅门也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风折百草(1210765692) 10:49:30
        外道,非外道,只是个名字罢了。师兄言外道,只是相,在性是平等的,无内外高低之分。离相,离见,一会理相。
        亲旭(52819917) 11:21:13
        性是平等的,本来就平等。事上还没有证到,就得有取舍。否则您能同蛆一起吃饭而不分别么?不能,您就只是口头禅。
        风折百草(1210765692) 15:21:46
        不知证,谓不证到,个人见。同蛆一起吃饭而不分别,相也。相由心生。发表相的人,个人的相。
        


        8楼2012-05-16 17:14
        回复
          布施为什么会产生功德?
          功德和觉醒有必然关系吗?
          功德本身就不是功德?
          根本就不受功德,那菩萨继续修行,功德就和修行没关系。除非这样理解菩萨不受功德,是她自己对功德受和不受感觉的分别。产生功德的时候,菩萨不把受功德当成受了功德。也就是菩萨没争取功德的心而已。
          疑问错杂,无人引领,自己细细再读吧


          9楼2012-05-17 11:24
          回复
            谢谢楼上师兄


            12楼2012-05-17 21:21
            回复
              回复风折百草 21:22:21 我想问几个简单,我又很长时间弄不明白的问题。布施为什么会产生功德?功德和觉醒的必然关系是什么?不受功德,修行依旧能精进问什么?打扰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22:55 功德是有所得,修行是让人无所得
              回复风折百草 21:26:57 那布施和不布施,在修行来讲可考虑为不是必然做的吗?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27:40 不对,布施舍自己为他人,是舍自己的贪欲,利益他人,增长慈悲心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28:15 布施也就是无我,也是慈悲.都是一体.
              回复风折百草 21:33:31 那在生活中获取生活物质时,只取够维持自己身存的,直接放弃本可以得到更多的那一部分,作用和布施异曲同工否?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34:43 佛法是大善,菩萨布施时连身命一齐捐舍。
              回复风折百草 21:39:25 有念而发,是慈悲,大善。未在行善时,直接舍弃贪欲,不无我的修行吗?直接无念舍弃生命,那就直接无我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1:18 我是在告诉你,布施时要无我.
              回复风折百草 21:42:49 我想问的是修行递进的逻辑关系,和可产生的条件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3:52 布施是舍去你心中的贪.
              回复风折百草 21:44:26 这问题不好用话说清。我想直接问下一个问题。修行的念或者说行愿,长而持久,算执念吗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4:06 严格持戒是发起出离心。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5:42 佛法是去做,不是思考.思维不是佛法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7:37 忍辱是折服我慢,去掉嗔恨,
              回复风折百草 21:48:19 经文是让众生领悟的,不应该是只读上面的字就可以。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8:28 经文是直接让你去行~
              回复风折百草 21:49:14 好像应该有个打板顿悟的故事,也是让悟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9:05 想悟就必须严格持戒。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9:15 没有戒律修的再好也是魔
              回复风折百草 21:49:48 金刚经,不是这样说的啊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9:36 佛涅盘这样说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49:52 虚云老和尚圆寂时也是 留一个字 戒
              回复风折百草 21:51:48 金刚经中说,说法并不是真的说法了,而是个引渡的筏子而已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52:28 那是让你去法执。 你连世间的执著还没去掉,先持戒吧.
              回复风折百草 21:53:50 没执念,也不会学问的。
              回复风折百草 21:55:00 执念,世俗人都去不掉,但是解读法,还是可以做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54:31 三皈五戒是一个学佛人的基础. 我曾经和你一样.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54:56 就是说让你了解这个世间是苦的,让你发起出离心.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1:57:49 你在世间修行,必须皈依佛 法 僧,亲近供养,如果你在皈依什么 道教 儒教 乱七八糟的入邪见就坏了。。。。。
              回复风折百草 21:59:32 我只读了《金刚金》,里面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证得,逻辑关系明确,脉络清晰。只是部分我疑问,以求解惑。以儒释佛,自古有之。离惑明理。
              回复风折百草 22:00:43 我读了不只一遍,我根本就不求读经可得到功德,仅求离惑明理,弥补智慧。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00:48 所以说,你在拿着自己的知见去解读佛法,多看戒律的书. 金刚经是大乘经典,是教我们离相.有些人往往只看了金刚经就以什么都是空来解读佛法,就入邪见,佛在楞伽经上说过,千万不能这样,
              回复风折百草 22:03:33 经文中,空并是,什么也没有,只是用空这名字来说。有几处原文可以说的就是。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04:01 以我看来,学佛就是去自己贪嗔痴
              回复风折百草 22:08:53 那是你个人的见解,我问的问题有针对性,你答的都不是所问。可用文字记录,就是可推敲,并且关系一步一步紧密。要是佛法辩论会,只告诉说,戒。戒。戒。就没玄奘的论法,法压其他之众了。
              


              13楼2012-05-18 13:16
              回复
                回复风折百草 22:09:50 也就不会点化得了他人了 回复如履薄冰。。
                (亲浩) 22:09:53 我智慧微浅,肯定不能达到你想说的.不过你要问的话我知道的话就说.可能会答错,我建议你多看妙祥师父的开示。
                回复风折百草 22:12:06 你的头像是出家人头像,你如此讲究和重视戒律,你莫非是出家人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11:57 不是啊 在家人.出家人不应该上网,你应该去大悲寺去找师父去给你开示。。。。。
                回复风折百草 22:13:39 少林寺有上网啊,别的寺庙不知道上网的有没有
                回复风折百草 22:14:13 那你是居士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14:04 对啊,在家人。
                回复风折百草 22:18:12 我是真的认真细心在读《金刚经》,并且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心得。世人一般都是先以儒释佛,我问,和再追问,没别的意思,只是解惑而已。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18:12 恩,可以探讨交流师兄.能帮助师兄的尽力说点,都是个人见解
                回复风折百草 22:19:22 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资料,但都不能严谨的解释,所以我才加入几个群,来询问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19:50 儒教是世间法,不能和佛法混一起.
                回复风折百草 22:22:45 在无生法忍说法里,也就是应该得菩萨果了。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离惑明理。这里也讲明理,也就是说明理也很重要的
                回复风折百草 22:25:00 恩,是不能混,从逻辑上混为一谈,那就没儒家和佛教的分别了,我清楚。儒家学说我了解比较深,我大学专修过古汉语课。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25:52 名亦不可得,楞严经说过,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回复风折百草 22:26:44 我也清楚,悟了法,并不一定能做到。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28:32 所以,佛法在于行,不在你知道多少明白多少.行出来的时候自然会通.
                回复风折百草 22:29:40 在讲金刚级中多次提到,佛说他跟本就没讲法,法无可法。只是用了些命名的名字。引导领悟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0:13 所以,说你直接奔的大乘思想,你应该先从小乘戒定慧三学熏修.
                回复风折百草 22:31:09 我和你求的不一样,你求修行,我求的是佛学中的学问,以便于整理。也以便于我得智慧。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1:16 一念不生 万法庄严 能明白么?
                回复风折百草 22:33:56 此时无念,过去得念,已经过去,刚有的念,刚过去,未来的念还未发生。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3:49 是一念都不可得
                回复风折百草 22:34:47 庄严,即非庄严,有庄严念,就不是庄严了
                回复风折百草 22:36:09 金刚经中还说,无念,并不是真的什么念都没,只是为了说明,空明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5:46 空生妙有.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6:09 佛说没有说法意思让你不执著文字相
                回复风折百草 22:36:59 你记得很清楚啊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6:30 但是知见不代表智慧
                回复风折百草 22:37:43 我不执著文字,而是追求里面蕴含的道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8:04 涅盘寂静
                回复风折百草 22:39:10 佛最后在金刚经文字中透露出,金刚经不是佛法,只是个相。是起指引作用,是让人悟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39:07 佛法是行出来的
                回复风折百草 22:42:04 圆满诸德,寂灭主恶。以圆满身相是见不到佛的。圆满是说圆满。 回复风折百草 22:42:27 寂灭诸恶,打错了个字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1:52 佛说过,若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我.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5:10 若人欲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大致意思
                回复风折百草 22:46:11 什么果位,均可被证得,你只知道讲遵守,不重视佛理,估计算相宗吧,和禅宗区别很大。可能就像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吧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5:55 佛法不管哪一个宗派都是一致.没出入.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6:15 宗派平等,只是众生根器不一样而已.
                回复风折百草 22:47:12 我粗略在网上看大陆佛教分上百派别
                回复风折百草 22:48:10 金刚经中说了万法平等,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7:34 正法道路只有五宗 禅 密 净 律 藏
                回复风折百草 22:48:56 法是性,无可说,万法皆无可说,所以平等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8:37 我是不敢乱说,只能依照经典句子回答.
                未证 未悟还是谨慎为好~ 指导错误,因果不小~
                回复风折百草 22:49:50 唯识、唯学什么的,又分好几十个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49:27 这些是禅宗 一花结五叶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你可以查阅
                回复风折百草 22:51:24 呵呵,不必估计,我是找你询问,有疑虑的,我会追问,不可追问,我记下,日后再悟,再求证
                回复风折百草 22:51:58 没什么不可,人都是在错误的否定之否定中进步的
                回复风折百草 22:53:12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修的真正的道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53:03 恩.我说的以上的宗门是比较大的,小的派别我也不太清楚,总之万法通达实相。悟了以后都会知道。
                回复风折百草 22:54:53 野狐 修五百年,一理不明,而轮野狐身,后面是被一语点化,顿悟后得正道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54:47 其实你可以看楞严经,这个是让你明理.楞严中阿难的七处征心看懂之后你佛法知见会更清晰.
                回复风折百草 22:57:14 人没那吗长时间在行的作为下,一点点去体会而后再悟,能被引导领悟,当然要优先选取了,要不佛教也讲师承,上证下果呢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58:19 恩,咱们之间只能是讨论....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2:58:32 答案作参考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23:04:45 师兄还有要了解的吗?
                


                14楼2012-05-18 13:16
                回复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念念生灭的道理。
                  回复风折百草
                  要不我就说了每个章节是递进的
                  回复风折百草
                  到后面才不论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但是这个不论才是真论。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前面的是引导,后面的是真如。
                  回复风折百草
                  把凡人引入净土,是一步一步来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恩。可以这么说~
                  风折百草
                  因为前后讲功德不太一致,我起初不理解,因这个问题我写长达一页的疑问。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但是要明白 后面才是金刚般若的所在。
                  回复风折百草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恩。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念念生灭。三心不可得。
                  回复风折百草
                  并且用十方虚空比喻量的不可想象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对,佛是真语者 实语者
                  回复风折百草
                  到后面章节说了,凡人论,菩萨不论,因菩萨已到果位,不受功德,所以菩萨布施,和众生读经的功德比较,菩萨所谓不如众生大
                  回复风折百草
                  实际因菩萨所做,不可思量,不言大小了,根本不受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凡事由前入深,不讲公德一样,并不是凡夫就得执著功德,菩萨才能不执著功德,只有从凡夫开始不执著功德才能到菩萨那种观自在。。。。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回复风折百草
                  所以说普通做了就比菩萨大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功德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大小也是你的世俗心。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佛法没有大小。。。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没有善恶..
                  回复风折百草
                  你不是菩萨果呢,你想讲和不想讲都是存在的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你的大小论肯定是不能想,这个是邪见。
                  回复风折百草
                  因为无所图布施,效力更好,才无念,和菩萨本就无念不一样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是一样的。
                  回复风折百草
                  金刚经前几品写给初学的,没错,不邪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你心里有分别大小 就不一样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9
                  你无分别就一样
                  回复风折百草
                  你本就心中有分别,只是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要有分别,
                  回复风折百草
                  那就真没分别了吗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修行由浅入深。
                  回复风折百草
                  我告之你,你未到果位呢,
                  回复风折百草
                  所以起初还是讲的
                  回复风折百草
                  很多师傅都言,谁的善举,功德真是无量啊
                  回复风折百草
                  还有功德着实不小啊等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赞叹他人同时也是修行。。。。。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赞叹他人的功德就如同火炬点燃其他火炬一样。。。师父开示过的大致意思。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不让你着功德这个相能懂吗?
                  回复风折百草
                  等你修行到可证得果位时,自然就没分别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你起先的有回响给众生也是在离相,都是由浅入深的。。。。
                  回复风折百草
                  不让你执著相,你就真不执著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你先从这个下手去做,你像一个苹果你没吃的时候你就在那里猜测好吃不好吃么?
                  回复风折百草
                  你刚执著中,还没理呢,就要说离了吗
                  回复风折百草
                  还没离呢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我觉得那个是赞叹,赞叹他人也是在修行!因为我有时候会起嫉妒心。。。这就是对治方法。
                  回复风折百草
                  离相了的,和还没离的,两者当然有区别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所以这些东西你根本连边都没摸着,你还是先去看楞严经吧。
                  回复风折百草
                  


                  15楼2012-05-19 23:53
                  回复

                    风折百草
                    我以前学习了道德经,和查了些道教的资料。
                    可提供证明,思想是很系统。儒学你也很清晰,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系统。别的学派也一样,都有系统。而且逻辑关系均是严谨,步步可推证。佛学《金刚经》中由浅入深,也是严谨可推证。讲师承,是便于修行被点化,也要上证下果。“证”本身就是讲的他为啥是这果位,为舍是邪道,为啥是正道。玄奘在抨击小乘佛教时候,写了本《破除恶见论》也是讲理论的
                    如履薄冰。。(亲浩)
                    破除恶见 我没看过,所以不好回答你.
                    风折百草
                    《破除恶见论》这本说现在无从查证,但在他游记里有提及,目的就是为了他在佛法辩论会时赢
                    如履薄冰。。(亲浩)
                    不是会赢,大修行人不会有胜负的心态,即使写出来也是告诉后人,什么是正信佛法.让人别走错路。
                    风折百草
                    当时他在印度学大乘,但当时,那里小乘教鼎盛。他所修行的寺庙派他当的代表去参赛的
                    如履薄冰。。(亲浩)
                    我是说玄奘法师写出来记录的意义.修行人是处处无我的,出来的东西都是为众生.
                    风折百草
                    因此他用了三年时间找小乘教当年时的漏洞,才胜出的,为了什么最终目的不说,但是他确实写过这本书
                    如履薄冰。。(亲浩)
                    小乘佛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是分割不开,所以佛的弟子声闻罗汉都是回心向大.
                    如履薄冰。。(亲浩)
                    如果只学小乘不回心的话是自了汉,佛所呵斥的.
                    风折百草
                    佛法辩论,当然可以说是觉我,也觉他。但是赢了后寺庙和整个教都会兴盛
                    如履薄冰。。(亲浩)
                    但是初学人必须依小乘,苦 集 灭 道来修学,一般人如果直接接触大乘很容易产生我慢心理.我觉得
                    风折百草
                    百家讲坛里这样说的
                    风折百草
                    我不懂大,小中的区别,但有一点清楚,小只说觉我。大乘要觉我、觉他
                    如履薄冰。。(亲浩)
                    对。可以这么理解
                    如履薄冰。。(亲浩)
                    小乘是佛所呵斥.大乘是行菩萨道,成佛。
                    如履薄冰。。(亲浩)
                    佛在世时弟子都是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风折百草
                    呵呵,我为功德,我举得的例子和说的话,是想告诉你,理论很重要。光行是不够的,行的过程也是要悟的。如果不是,你有机会找个师傅问,我这说的可对。
                    风折百草
                    其实我不为功德。
                    如履薄冰。。(亲浩)
                    懂确实是一方面的.但是行出来是更容易懂.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没实际中那种体会
                    风折百草
                    在和你说时候,能让今后我再问别的人时候,说话更严谨有序
                    如履薄冰。。(亲浩)
                    但是楞严经说过
                    如履薄冰。。(亲浩)
                    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如履薄冰。。(亲浩)
                    这个你要知道。
                    如履薄冰。。(亲浩)
                    佛法是减法,减少习气妄想.
                    风折百草
                    你现在正在遵守的,就是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最表层的。深层是无法讲的,是只能指引,自己悟的。
                    如履薄冰。。(亲浩)
                    并不在于你知道多少~ 思维是念念生灭不可得,修行人寻找的是那个不生灭
                    如履薄冰。。(亲浩)
                    这个不生灭就是要靠实在的修行去做~
                    如履薄冰。。(亲浩)
                    你只有从最基本的开始你才能明白后来的最深的,就像你准备要吃三个馒头,你能说你吃到数到第三个那个馒头就是吃三个馒头吗.这是不可能
                    风折百草
                    呵呵,懂得东西可以用浅显的话,告知别人领会。
                    风折百草
                    不懂,只能告诉别就这样做,别人能信服吗
                    如履薄冰。。(亲浩)
                    你要别人领会也得从浅入深~
                    风折百草
                    如何弘扬呢
                    如履薄冰。。(亲浩)
                    这个不能完全概论,还是你个人要多学,小乘佛法必须多了解,结合大乘,知识全面才能让人了解。
                    风折百草
                    先懂后行动,不是更顺当吗
                    如履薄冰。。(亲浩)
                    先信.
                    风折百草
                    磨刀不误砍柴工
                    风折百草
                    事半功倍
                    如履薄冰。。(亲浩)
                    


                    17楼2012-05-20 11:58
                    回复
                      对~ 随喜你弘扬佛法的心~
                      风折百草
                      先被信
                      如履薄冰。。(亲浩)
                      做出来更能让人折服~
                      风折百草
                      不是先信,是先被信,先被点化信
                      如履薄冰。。(亲浩)
                      恩,你知道佛教三法印吗?
                      风折百草
                      我只知道《金刚经》
                      如履薄冰。。(亲浩)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盘寂静。 这是辨别外道和正信佛法的区别~
                      如履薄冰。。(亲浩)
                      楞严经如果你懂 会对你增益不少
                      如履薄冰。。(亲浩)
                      所以说,即使经典是拐棍,现在你也不是丢弃拐棍的时候~
                      风折百草
                      金刚经中未言外道的事,但是前一句确说了
                      如履薄冰。。(亲浩)
                      你要清楚,儒 释 道不是一家。
                      如履薄冰。。(亲浩)
                      儒教是有为法,世间善法.
                      风折百草
                      我正是在研究拐棍的功用呢,哪有丢弃
                      如履薄冰。。(亲浩)
                      道教呢,是在生灭上用功,或者是人天报,寿命尽还是要堕入轮回.
                      风折百草
                      道教,道,和佛教的,法。是一样的就说法不同
                      风折百草
                      均不可说,若强说,只能命个名说
                      如履薄冰。。(亲浩)
                      不对。佛法是有三皈依,佛 法 僧,若离此三皈依不算佛弟子。何谈修行成佛。
                      风折百草
                      一会理相
                      如履薄冰。。(亲浩)
                      所以说在我看来你只是了解大乘空性就来解读佛法是不正确的~
                      风折百草
                      我是说,第三十品一会理相分
                      如履薄冰。。(亲浩)

                      如履薄冰。。(亲浩)
                      接着说吧
                      风折百草
                      你今天说的除了戒律,只要是论上的都可被《金刚经》所证
                      风折百草
                      我想问你,你现在有师傅不
                      如履薄冰。。(亲浩)
                      有的~
                      风折百草
                      师傅庙里没网络,你确定
                      如履薄冰。。(亲浩)
                      庙里有网络,可是师父不会上网聊天的.
                      如履薄冰。。(亲浩)
                      师父只是修行.你想问的话 我给你电话 明天11点半到12点半之间打。
                      风折百草
                      其实本今天,我抱着诸多读书所记录的疑惑来寻解惑,结果却和你证果问题辩论,和探讨。我若真读你说那多经,就都能自己解释了。但是我不是为了修行,我为了明理。本质不一样
                      如履薄冰。。(亲浩)
                      经的作用就是让你明理.
                      风折百草
                      其实明理,和你修行也是相同,但是非要强行被分开说,其实也只是个分开说的所法,没什么区别
                      如履薄冰。。(亲浩)
                      而且经是佛所言,佛在经典已把我们众生所有疑惑都在里面说了.对于佛教你所想的一切尽在~
                      风折百草
                      明理严谨来说,也是修行(在佛教)
                      如履薄冰。。(亲浩)
                      明理我觉得是为了信。
                      风折百草
                      信了也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如履薄冰。。(亲浩)
                      修行不是为了让你得到多少.
                      如履薄冰。。(亲浩)
                      你要懂得是无为法,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风折百草
                      金刚经中多次说到,读此经,和别人说此经,比用三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还要有功德。
                      风折百草
                      至少三处以上章节是这样提的
                      如履薄冰。。(亲浩)
                      能得吗 ?
                      如履薄冰。。(亲浩)
                      功德能得吗?
                      风折百草
                      佛都说了明理,也是修行,而且修行的进步大于布施,你怎说是错的呢
                      如履薄冰。。(亲浩)
                      修行不是为了让你得到多少.
                      如履薄冰。。(亲浩)
                      你要懂得是无为法,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风折百草
                      到菩萨果,不受功德,所以不论功德
                      如履薄冰。。(亲浩)
                      凡夫就可以受吗?
                      如履薄冰。。(亲浩)
                      有得即不是功德.无得是真功德.
                      风折百草
                      你未到果位,众生可讲,刚修行先照做即可 ,到菩萨果就和刚修不一样了
                      风折百草
                      你不讲功德,就以为心理无了,不可能。
                      如履薄冰。。(亲浩)
                      是不让你执著功德,执著功德就成人天报
                      如履薄冰。。(亲浩)
                      所以佛法有回响这也是离相。
                      风折百草
                      有念功德,和无念功德,不可同日而语,但都有功德,不信你就去问师傅吧
                      如履薄冰。。(亲浩)
                      没有功德。
                      如履薄冰。。(亲浩)
                      不能起这个功德想
                      回复风折百
                      你不谈功德,但并不是没有,你把这句也问师傅
                      回复风折百草
                      金刚经把功德这部分说的很透彻的,看来你没按章节一步一步读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他建了很多庙做了很多善事,问达摩祖师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金刚经我经常读诵
                      回复风折百草
                      是说教育不要贪,想了就会有贪功德的念了
                      回复如履薄冰。。(亲浩)
                      你的想法还是有为的想法,你把这个功德看成真的有,但是你还是不明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8楼2012-05-20 1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