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吧 关注:11,547贴子:18,456

兵败安顺场纪事-石达开的失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下是外行人,看这里的帖子,均把石达开兵败归咎于大渡河突然的涨水,似乎石达开对兵败没有任何责任。石达开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不断犯错误,且看石达开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不归路的。在下不是历史学者,对以下转贴无法考证,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指正。
=========
1863年4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三四万人,从云南巧家渡金沙江入川,欲实现多年来“先行入川,再图四扰”的战略方针。同年5月,石军至泸沽,分兵“越西、冕宁大小两路”一路由小路冕宁县泸沽经大桥至铁寨子、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至柴打地(今安顺场,下同)。一路由泸沽绕越西,经保安至海棠,翻竹马垭口经擦罗、新场至柴打地。于当月14日(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黎明石达开身入险域,陷入困境。 
  石达开沿途发送文告,向彝族各家土司申明大义,要他们“切勿听信谣言,滋生事端”。 同时以重金送给松林地(今石棉县先锋乡松林村)蕃族(今藏族)土司王应元,邛部彝族土司岭承恩。紫打地前有大渡河,后有高山峻岭,左有松林河,右侧越西部重兵把守。隘口险窄,无回旋余地,不利于作战。但石达开以为两土司接受礼物,可以畅通无阻,而仍然率大军到紫打地,未作连续工作,是第一失策。 

  四川总督骆秉章得知石达开大军已到紫打地时,立即调兵遣将,凭借“西南天堑”拦截围攻。派人潜至说服松林土司王应元,邛部土司岭承恩,许诺攻破太平军后,以辎重财物金钱,官位悬赏。因而王应元为清军所利用,斩断松林河铁索桥,阻止太平军走泸定的生路。此时,又遇连日大雨滂沱,两河水陡涨,左过松林河受阻,东渡大渡河未成,加之邛部土司岭承恩用巨石木材堵塞山路道口,断其后路,在这进退维谷之时,石达开怒斩彝族向导二百余人,与彝族人民结下忧怨,是第二重大失策。太平军曾数次强渡大渡河、松林河,均因水势太猛,清军和土司阻击,伤亡惨重而告失败。“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食及战马。兼之病痢流行,死亡枕藉”。清军乘其困境而进攻。清军又令王应元过松林河,岭承恩下马鞍山,两路夹击。6月9日太平军营又被焚毁,死亡千余,坠落水者万余人。石达开率余部七、八千人至老鸦漩(今石棉县农场乡利碛堡)又被彝民所阻,辎重失尽,进退无路。石达开为保三军以身投降,保其所部性命,自转至洗马姑清营,后押成都被害。而三军也未保存,投河自杀。 



1楼2006-10-24 09:04回复
    楼主的叙述中史实错误实在太多,史实是一切历史评价的基础,建议楼主在试图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重新评价之前,首先踏实确认评价依据的事实的正确性。


    同年5月,石军至泸沽,分兵“越西、冕宁大小两路”一路由小路冕宁县泸沽经大桥至铁寨子、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至柴打地(今安顺场,下同)。一路由泸沽绕越西,经保安至海棠,翻竹马垭口经擦罗、新场至柴打地。
    -----------------------------
    1,石达开并不曾到过泸沽,当然更不曾“分兵“越西、冕宁大小两路””前往紫打地,到泸沽,走越西的部队和到紫打地的部队根本就是两支,时间上差了一个多月。事实是,当年3月,和石达开分兵行动的赖裕新中旗部队到达泸沽,走越西到大树堡,由那里渡过大渡河。石达开得知赖裕新部的动向后,认为是合兵进攻成都的好机会,就命部下李福猷张大声势,攻打川东,吸引清军。这个部署果然奏效,部分清军把李福猷部误当成主力,再加上赖裕新部的迷惑,石达开率领的主力兵乃得以不血刃从金沙江突破清军苦心经营了一两年的长江防线,兵锋直指成都。太平军“东溪决策”之后,石达开,赖裕新,李福猷三部有时分兵行动,以迷惑清军,在适当时机再会合,赖裕新,李福猷的部队先后被误当成石达开主力,石达开乃得以轻松跨越长江,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但是作为后世整理历史的人,我们却有必要把但是混淆了的史实澄清过来,不能再把时人受迷惑而误记的内容当成事实。

    2紫打地和安顺场根本并不是一个地方,两地相距数公里,紫打地并非“今安顺场”。一切把紫打地和安顺场当成一个地方的记载,不是出自完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人的编造、以讹传讹,就是前人的记载经过了完全不了解情况的后人的改动。即使是在紫打地已经消失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地人仍能清楚分辨出两者的区别,几十年或百年前的知情人绝不可能犯下这种错误,也因此,这一区别可以作为检验记载或所谓口碑可信度的试金石。

     


    IP属地:北京2楼2006-10-24 13:53
    回复
      于当月14日(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黎明石达开身入险域,陷入困境。 
      ------------------------------
      石达开5月14日到达紫打地是事实,但“陷入困境”则无从说起。大渡河在非涨水期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堑,赖裕新部的成功渡河就是很好的证明。由于李福猷部的成功干扰,但是周围地区清军兵力异常空虚,距离最近、回援最快的唐友耕部也比太平军晚了三天才到对岸,其他后续部队更是陆续赶到的。一条正常情况下并不难过的河流,几百里内没有一支能挡太平军一击的军队,这就是石达开初到大渡河时的局面。事实是如果太平军在之后的二、三天内挥师渡河的化,将在无人阻挡的情况下过河,并且在几乎无人阻挡的情况下直逼成都,明明是大好局面,怎能说是困境?


      IP属地:北京3楼2006-10-24 13:53
      回复
        石达开沿途发送文告,向彝族各家土司申明大义,要他们“切勿听信谣言,滋生事端”。 同时以重金送给松林地(今石棉县先锋乡松林村)蕃族(今藏族)土司王应元,邛部彝族土司岭承恩。紫打地前有大渡河,后有高山峻岭,左有松林河,右侧越西部重兵把守。隘口险窄,无回旋余地,不利于作战。但石达开以为两土司接受礼物,可以畅通无阻,而仍然率大军到紫打地,未作连续工作,是第一失策。 
        ---------------------
        第一,石达开向王应元贿赂请求让路是太平军数次抢渡失利后的事,根本不存在“石达开以为两土司接受礼物,可以畅通无阻”的“失策”。

        第二,王应元防守的是松林河,对太平军来说,松林河只是一个北上泸定的通路,但大渡河近在眼前,而且清军还在三日行程以外,太平军当时根本没必要舍近求远,不在紫打地渡河反而白耽误时间跑到泸定去渡河,王应元又如何能防碍太平军的“畅通无阻”?

        第三,彝族土司岭承恩原本追击的是1个多月以前的赖裕新部,直到赖裕新战死,石达开过了金沙江,他才奉骆秉章之命回援,一直到太平军数次抢渡失利,他才出现在马鞍山,偷袭太平军的大本营,太平军初到大渡河时他根本就退避三舍,不敢跟太平军照面,又哪来的“重兵把守”?


        IP属地:北京4楼2006-10-24 13:54
        回复
          四川总督骆秉章得知石达开大军已到紫打地时,立即调兵遣将,凭借“西南天堑”拦截围攻。派人潜至说服松林土司王应元,邛部土司岭承恩,许诺攻破太平军后,以辎重财物金钱,官位悬赏。因而王应元为清军所利用,斩断松林河铁索桥,阻止太平军走泸定的生路。此时,又遇连日大雨滂沱,两河水陡涨,左过松林河受阻,东渡大渡河未成,加之邛部土司岭承恩用巨石木材堵塞山路道口,断其后路。
          --------------------------
          骆秉章远在成都,他又没有电报,又没有手机,得知石达开到了大渡河边才开始调兵遣将,要不是大渡河突然涨水,石达开到了成都他调的军遣的将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呢,难道这能说明石达开失误?


          IP属地:北京5楼2006-10-24 13:54
          回复
            在这进退维谷之时,石达开怒斩彝族向导二百余人,与彝族人民结下忧怨,是第二重大失策。
            ---------------------------------------------------
            关于此事,本人有专文考证:
            http://post.baidu.com/f?kz=61817046

            第一,石达开杀200向导一事的原始记载本身就不可信

            第二,原始记载没有说他杀的是彝人,因此就算真有杀向导的事也和民族政策无关。

            第三,赖裕新部并没有彝族做什么,相反在彝族民众中口碑很好,但岭承恩照样率领他的土司武装攻击赖裕新部,可见那一个利欲熏心的奴隶主土司的立场去代表“彝族人民”是何等荒谬!

            第四,彝族地区流传的大量口碑,以及许多太平军逃亡者在彝族人民的掩护下逃过清军追捕,繁衍后代至今的事实,都足以驳斥太平军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的说法。七十年后自称善搞民族关系的红军,还是靠了在彝族人民中颇有人望的石达开老部下的穿针引线才得以在危机关头实现“彝海结盟”,如果石达开部队在彝族人民中的人缘不好,刘帅恐怕连小叶丹的面都见不到吧!


            IP属地:北京6楼2006-10-24 14:08
            收起回复
              太平军曾数次强渡大渡河、松林河,均因水势太猛,清军和土司阻击,伤亡惨重而告失败。 
              ------------------------- 
              说大渡河“水势太猛”是事实,但松林河不过是一条几米宽的小河,水势再猛又能猛到哪里去?关于这一点史式先生早有考证,并且得到水文专业的网友的进一步确认,松林河的河水水温奇寒,难以泅渡,才是太平军无法过松林河的主因。


              IP属地:北京10楼2006-10-24 14:38
              回复
                “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食及战马。兼之病痢流行,死亡枕藉”。清军乘其困境而进攻。清军又令王应元过松林河,岭承恩下马鞍山,两路夹击。6月9日太平军营又被焚毁,死亡千余,坠落水者万余人。 
                ------------------------- 
                第一,6月9日这一天,石达开放弃紫打地,率残部向东突围到老鸦漩,清军和土司武装根本不赶追击突围的太平军,只等太平军撤离营地,全军突围之后才跑去抢太平军丢弃的辎重,然后放火烧了太平军的空营,又有何勇可言? 

                第二,所谓”坠水万余人”,出自当地人赖执中的记载,但误将石达开离开紫打地的时间和进入清营的时间记为同一时间(两者虽然相隔很近,但确实不是连在一七的),原文明明说的是在石达开即将入清营赴死之地,“部署相率自溺者以万计”,也就是说这一万人(当然肯定有夸大),这些人是自愿为石达开殉死,投河自尽,跟清军没什么关系。


                IP属地:北京11楼2006-10-24 14:39
                回复
                  石达开率余部七、八千人至老鸦漩(今石棉县农场乡利碛堡)又被彝民所阻,辎重失尽,进退无路。石达开为保三军以身投降,保其所部性命,自转至洗马姑清营,后押成都被害。而三军也未保存,投河自杀 
                  -------------------------------- 
                  第一,石达开在老鸦漩是为洪水所阻挡,彝族土司武装远坠于后,不敢近追,辎重的丢失如前所述,是突围时留在紫打地的,不存在什么“被彝民所阻,辎重失尽,进退无路”、 

                  第二,所谓“为保三军以身投降”,是骆秉章为了掩饰其主动派人进入太平军营地去和石达开谈判的真相而撒下的弥天大谎,地方志的记载和他跟刘蓉的通信都可以为证。 

                  第三,所谓“投河自杀”,如前所述是部属自愿以死追随,石达开进清营前太平军已经遣散4000余人,这是连骆秉章都承认的事实,何谓“三军也未保存”?


                  IP属地:北京12楼2006-10-24 14:39
                  回复
                    在下是外行人,看这里的帖子,均把石达开兵败归咎于大渡河突然的涨水,似乎石达开对兵败没有任何责任。石达开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不断犯错误,且看石达开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不归路的 
                    ------------------------------------------ 
                    综上所述,楼主关于石达开部在大渡河战役前后情形的叙述绝大多数存在错误,所谓的“严重失策”更是基于不存在的历史事实之上的,而历史上第一个把此战结果归于“河神助顺”的不是别人,正是为了替自己表功而谎话连篇的骆秉章本人。


                    IP属地:北京14楼2006-10-24 15:46
                    回复
                      我不是学者,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我也不想探究究竟历史是怎么样的,百家讲坛里面有个老师——好像是易中天说的,历史和历史的是不一样的概念,没人知道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这也是为什么史学界整天为了一个事件争论不休,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文物、文献佐证。

                      我也不知道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杜撰,我也不可能去考证。但是历史也该符合逻辑吧。

                      关于石达开,总觉得他身上背负太多的假如:

                      假如他在天京事变的时候怎么样
                      假如洪秀全不对杨辅清拉拢
                      假如令一个姓石的没有分裂
                      假如宝庆战役胜利
                      假如大渡河当天没有涨水

                      假如以上假如都是成为史实,那石达开绝对是旷世奇才,绝对可以一统天下。可惜历史不允许太多的假如,太多假如,用小学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说,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高手眼中的石达开为什么没有检讨过自己呢?


                      15楼2006-10-24 16:49
                      回复
                        太平军曾数次强渡大渡河、松林河,均因水势太猛,清军和土司阻击,伤亡惨重而告失败。 
                        ------------------------- 
                        说大渡河“水势太猛”是事实,但松林河不过是一条几米宽的小河,水势再猛又能猛到哪里去?关于这一点史式先生早有考证,并且得到水文专业的网友的进一步确认,松林河的河水水温奇寒,难以泅渡,才是太平军无法过松林河的主因。 
                        --------------------------------
                        大侠所列“史实”我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推翻,辩驳“我”——文章不是本人所写,本人也没那水平——现就一个不太和逻辑的问题请教。松林河不知道是哪位先生考证,水文专业的网友确认,不知道这位网友有没有学水文历史,拿现在的水文看做100多年前的水文,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太牵强?

                        细微之处纠缠们什么意思,可惜我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历史高人者这里常驻,使这里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反石达开言论一出,便遭受无情辩驳,而发帖者多为转载,没有“引经据典”与ff0辩论,悲哀。


                        16楼2006-10-24 17:04
                        回复
                          ----------------------
                          首先,松林河的地理环境是1981四川召开以重评石达开功过为主题的太平天国史学研讨会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共同实地考察的。

                          其次,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史式先生曾经亲自下水实测松林河水温,并根据松林河水的水源(雪山水)从理论上解释了松林河水温奇寒的原因,即那里西距海拔7590公尺的贡嘎山不过百里,高山化雪之水倾泻而下,造成河水其寒无比。

                          第三,网友的考证对史式先生的结论是一个理论上的纠正和补充,原因是这位网友认为史式先生的说法存在一定错误和漏洞,即枯水期和涨水期的河水水量主要来源有很大区别,如果史式是在枯水期到的松林河,而觉得水温奇寒,就不能说明松林河在洪水期时水温也是这么寒冷。因为,松林河枯水期时水量主要来自附近的雪山融雪后形成的地下水,雪水是寒冷的,却不足以证明涨水期的河水也是极为寒冷的。网友在提出这一质疑后,经过了解,确认史式先生实测水温的时间是洪水期,由此才确定了松林河的河水的确是长年奇寒无比的。

                          最后,我提到的这位网友从事水文相关工作多年,本身接触过大量基础水文资料,对水文理论及水文历史的了解相信不在您之下。而且这位网友的考证在本吧内就能看得到。为了做相关考证,她也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和理论。您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别人的考证,在对他人努力成功既无了解又懒得了解的情况下就凭空断言别人“拿现在的水文看做100多年前的水文”,甚至以“不知道这位网友有没有学水文历史”之言质疑别人的专业素质,这种做法似乎连“牵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凭空臆断了吧?



                          细微之处纠缠们什么意思,可惜我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历史高人者这里常驻,使这里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反石达开言论一出,便遭受无情辩驳,而发帖者多为转载,没有“引经据典”与ff0辩论,悲哀。 
                          --------------------------
                          第一,不知道您所谓的“细微之处的纠缠”是指什么?莫非在您眼中,您用以指责古人“严重失策”的唯一事实依据是不是存在,只是“没有意义的细微之处”吗?第二,窃以为作为一个根本没看过本吧大多数文章,甚至在根本没看过别人考证的情况下就轻率质疑别人专业水准的人,您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评高论低的资格值得怀疑。



                          反石达开言论一出,便遭受无情辩驳,而发帖者多为转载,没有“引经据典”与ff0辩论,悲哀。
                          -------------------------
                          首先,“无情辩驳”令人不解,难道历史讨论难道是人情买卖,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不是摆事实讲根据,而是看人情拉关系的么?

                          其次,有一个事实是,迄今为止所有转载到本吧的所谓“反石达开言论”的文章,不论是观点还是史料或是逻辑,全都是本吧相关文章的作者们早就看过多少次的了,换句话说,网友们现有的观点和文章正是以多次反驳那些转载文章为前提产生的,把已经被驳过很多次的东西毫无创新地再转一遍过来,除了被再驳一次之外,您认为还能有什么更合理遭遇?就说您转载的这篇文章,基本上是依据薛福成和赖执中的两篇文章写成的,这两篇文章的原文和相关考证现在都摆在吧里,引的经据的典都早就搜集到吧里来了,您还要如何引如何据?难道您认为历史讨论中应该提倡人云亦云,遏止“摆事实讲道理”?


                          第三,不管本吧有没有高手,本吧的主要观点及相关文章大都在许多历史论坛上都发表过,讨论过,您大可以不必为“一家独大”的局面担心。不过话说回来,类似那种既懒得了解自己赖以下结论的事实是否正确,又不愿在反驳别人之前首先认真别人的观点和依据的言论,窃以为少一点并不可惜,如果多了才是悲哀。


                          IP属地:北京18楼2006-10-24 20:19
                          回复
                            我不是学者,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我也不想探究究竟历史是怎么样的,百家讲坛里面有个老师——好像是易中天说的,历史和历史的是不一样的概念,没人知道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这也是为什么史学界整天为了一个事件争论不休,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文物、文献佐证。 
                            ----------------------------- 
                            您不想探究究竟历史是怎么样的,那么对于“争论不休”的历史,您又是凭什么去选择评价的依据的呢?史实的可信是评价历史有意义的前提,一件事情是真是假都还不知道,想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评论古人得失,那不是以空论空吗?至于易中天,历史对他和对我来说的确是不同的概念,对他来说历史只不过是件商品罢了,对我来说历史却代表着对真相的追求和“以史为鉴”的价值,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也不知道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杜撰,我也不可能去考证。但是历史也该符合逻辑吧。 
                            ----------------------- 
                            不敢苟同。至少在当今,全世界历史学的主流主张,也就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历史并不能用“逻辑”来完全解释,而且就算是“历史决定论”者,也不敢断言微观历史是可以用“逻辑”来完全解释的。 




                            关于石达开,总觉得他身上背负太多的假如: 
                            假如他在天京事变的时候怎么样 
                            假如洪秀全不对杨辅清拉拢 
                            假如令一个姓石的没有分裂 
                            假如宝庆战役胜利 
                            假如大渡河当天没有涨水 
                            假如以上假如都是成为史实,那石达开绝对是旷世奇才,绝对可以一统天下。可惜历史不允许太多的假如,太多假如,用小学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说,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 
                            第一,不管您对历史如何认识,我至少希望您在讨论中能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讨论,不要把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强加于别人身上再加以反驳。请问所谓用“假如他在天京事变的时候怎么样”“假如令一个姓石的没有分裂”“假如宝庆战役胜利”胜利为石达开“客观找原因”,具体来说是谁在哪篇文章里发表的言论?请您举出原文来! 

                            第二,关于“假如洪秀全不对杨辅清拉拢”,这个不是假设,而是历史事实。在洪秀全拉拢杨辅清之前和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历历可见,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的评断,怎么能叫“太多的假如”呢? 

                            第三, 关于“假如大渡河当天没有涨水”,首先,大渡河涨水阻挡石达开部渡河本来就是连敌人都承认的客观事实,如果说这叫找借口,那难道说骆秉章也在替石达开找借口,唯恐别人不把打败石达开的失败归为客观因素,唯恐别人不抹杀自己的功劳么?其次,“假如大渡河不涨水”的后果并不是谁假想出来的,而是常识。即使是历史决定论者也承认,历史是偶尔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反对以假设评论历史,是反对对必然性因素进行假设,或是对偶然性因素进行不确定的假设,但大渡河的涨水本是偶然因素,而“假如大渡河不涨水”,则石达开在大渡河的际遇是可以凭常识就确定的,对于客观的偶然性因素进行可以确定的假设的论证方法,在任何一种史学流派中都是被允许的吧。 

                            第四,您在前面还声称您“不想探究究竟历史是怎么样的”,既然如此,那您所做的一切评价难道不都是以“假如历史是您说的这样”为前提的么?您自己全盘“假如”,却声称“历史不允许太多的假如”,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吧? 



                            高手眼中的石达开为什么没有检讨过自己呢? 
                            ---------------------------- 
                            没看懂您想说什么。您向说石达开没有检讨自己的失误,还是说网友没有替石达开检讨过他的失误呢?不过无论是哪一种,都只能证明您并没有认真看过本吧网友写的相关考证。窃以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的东西轻下断言似乎不能称为负责任的做法。


                            IP属地:北京19楼2006-10-24 20:27
                            回复
                              松林河不知道是哪位先生考证,水文专业的网友确认,不知道这位网友有没有学水文历史,拿现在的水文看做100多年前的水文,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太牵强?
                              ---------------------- 
                              松林河的地理环境是1981四川召开以重评石达开功过为主题的太平天国史学研讨会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共同实地考察的。 

                              著名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史式先生曾经亲自下水实测松林河水温,并根据松林河水的水源(雪山水)从理论上解释了松林河水温奇寒的原因,即那里西距海拔7590公尺的贡嘎山不过百里,高山化雪之水倾泻而下,造成河水其寒无比。 

                              网友的考证对史式先生的结论是一个理论上的纠正和补充,原因是这位网友认为史式先生的说法存在一定错误和漏洞,即枯水期和涨水期的河水水量主要来源有很大区别,如果史式是在枯水期到的松林河,而觉得水温奇寒,就不能说明松林河在洪水期时水温也是这么寒冷。因为,松林河枯水期时水量主要来自附近的雪山融雪后形成的地下水,雪水是寒冷的,却不足以证明涨水期的河水也是极为寒冷的。网友在提出这一质疑后,经过了解,确认史式先生实测水温的时间是洪水期,由此才确定了松林河的河水的确是长年奇寒无比的。 

                              我提到的这位网友从事水文相关工作多年,本身接触过大量基础水文资料,对水文理论及水文历史的了解相信不在您之下。而且这位网友的考证在本吧内就能看得到。为了做相关考证,她也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和理论。而您,在看都没看过她的考证的情况下,就凭空断言她“拿现在的水文看做100多年前的水文”,并以“不知道这位网友有没有学水文历史”之言质疑她的专业素质,似乎连“牵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凭空臆断了吧? 



                              细微之处纠缠们什么意思,可惜我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历史高人者这里常驻,使这里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反石达开言论一出,便遭受无情辩驳,而发帖者多为转载,没有“引经据典”与ff0辩论,悲哀。 
                              -------------------------- 
                              第一,不知道您所谓的“细微之处的纠缠”是指什么?难道在您看来,您用以指责古人“严重失策”的事实依据是不是真实存在,只是“没有意义的细微之处”吗?第二,窃以为作为一个根本没看过本吧大多数文章,甚至还在没看过别人考证的情况下轻率质疑别人专业水准的发言者,您对本吧网友的水平高论低的发言权似乎有限。 



                              反石达开言论一出,便遭受无情辩驳,而发帖者多为转载,没有“引经据典”与ff0辩论,悲哀。 
                              ------------------------- 
                              首先,“无情辩驳”令人不解,难道历史讨论是人情买卖,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不是摆事实讲根据,而是看人情拉关系的么? 

                              其次,迄今为止所有转载到本吧的所谓“反石达开言论”的文章,不论是观点还是史料或是逻辑,全都是本吧相关文章的作者们早就看过多次的了,网友们现有的观点和文章正是以反驳那些转载文章为前提产生的。把已经被驳过很多次的东西毫无新意地再贴一次,除了被再驳一次之外,您认为还能有什么更合理遭遇?您总不会相信“谎言重复一百遍就变成真理”吧?就说您转载的这篇文章,不但毫无新鲜,而且基本上就是依据薛福成和赖执中的两篇文章写成的,现在这两篇史料的全文和相关考证都摆在吧里,您还要如何引如何据?

                              第三,本吧的主要观点及相关文章大都在许多历史论坛上都发表过,讨论过,因此您大可不必为“一家独大”的局面担心,况且本人相信吧内很多文章和讨论的作者及参与者,至少在太平天国历史这一领域比您转载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水平要高。话说回来,类似那种既不愿追究自己赖以下结论的事实是否正确,又不愿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认真了解别人的观点和依据的言论,在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论坛少一点并不可惜,多了才是悲哀。


                              IP属地:北京20楼2006-10-24 20: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