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33贴子:239,921

转贴 初汉三杰悲情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百度


1楼2012-02-01 23:10回复
    C
    我的2L


    2楼2012-02-01 23:13
    回复
      希望我的回复能为您带来帮助!
      能为您带来帮助是我的荣幸!
      希望未来为您带来更多的帮助!
      您的朋友 七术_六微
      为您服务!


      IP属地:安徽3楼2012-02-02 07:32
      回复
        呃。。。内容呢。。。
        召唤楼主。。。。


        4楼2012-02-02 10:26
        回复
          刘邦与“三杰”之恩怨
          张良、萧何与韩信,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功莫大焉。刘邦将自己同他们三人作了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三个“不如”。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讲这番话的时候,口气很诚恳,态度很谦虚。但是且慢,假如刘邦真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绝对争夺不到天下。他接下去说:“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关键是“吾能用之”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他们三个人的本事再大,也都在我的手心里握着,任我拿捏,为我所用。究竟谁比谁的本事更大,不言自明。刘邦有识人之眼、用人之量,但一切都以“吾能用之”为原则,以“取天下”为目的。一旦天下到手,觉得谁“用”起来再不像原先那么顺手,对不起,他马上会有另一套手段仔仔细细伺候你。随着朝廷内外的形势变化,刘邦与“三杰”之间的矛盾时起时伏,尤其是同韩信的矛盾一直发展到你死我活。
          从“三杰”这一面来说,他们如何处理各自同刘邦的矛盾,又因他们三人的出身背景、性格特点、文化修养、奋斗经历、交往人物、乃至健康状况等等的不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简言之,张良是“智避”,韩信是“硬碰”,萧何是“隐忍”。这又直接导致了他们三人的最终结局各不相同:张良凄凉隐退,韩信悲愤丧命,萧何苟且保身。 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刘邦与“三杰”曾经是一个最佳组合。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一旦结束,促成他们构成最佳组合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个最佳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坐天下的班底。刘邦为了独掌天下,需要重组班底,“飞鸟绝,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注定了他们这个最佳组合的倾情演出,上半场是正剧,下半场是悲剧。
          刘邦将“三杰”玩完之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从此消定了吗?不见得。我过去读刘邦的《大风歌》,每每为它的大气磅礴所激动。这次从汉中归来再读《大风歌》,不对了,我忽然读出了刘邦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大风歌》是一位孤家寡人的内心独白。
          


          5楼2012-02-02 12:36
          回复
            来了来了~不好意思~
            昨天没时间了~


            6楼2012-02-02 12:37
            回复

              【张良抽身而去,凄凉隐退 】
              张良决心脱离刘汉朝廷,抽身而去,另一个深层因素,是源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这同他的身世背景、政治理想直接有关。张良原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韩国的相国,先后辅佐过五位韩国君主。韩国被秦始皇灭国时,张良家中还有“家僮三百人”。当时张良还是一个在校学生,正在淮阳“学礼”。他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作为一名亡国之士,张良念念不忘的就是要为韩国“复国”。但是,秦虽暴虐,“分久必合”却是天下大势。即使揭竿而起推翻秦朝,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也不可逆转,张良“复韩”的政治理想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这就注定了张良命运中存在着先天的悲剧因素
              从实践层面讲,张良一个贵族书生,势单力薄,在群雄并起的时势下,也不存在他独立奋斗的客观条件,他只能依附于比他更强大的势力。当时“陈涉等起”,风云际会,项梁和项羽、刘邦等都在这时相继起事,张良自己也曾拉起一支小小队伍,“聚少年百余人”。有个叫景驹的,在留城自立为楚假王,张良本想到留城去投奔景驹的,走到半路碰上刘邦。刘邦手下有数千人,势力比张良大得多,张良便和刘邦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两人是同路人而已。
              一个人最初确立的政治理想,犹如人生初恋,往往难以忘怀。张良虽然加入了刘邦营垒,他心中的“复韩”梦想却难以泯灭,一有机会就会冒出来。项梁与刘邦会合后,为了打旗帜,“共立楚怀王”。张良觉得机会来了,借机说服项梁,把韩国公子成也立为新的韩王,张良本人被任命为韩国司徒,和韩王成一起,领着一支千把人的队伍,要去夺取原来属于韩国的地盘。结果当然不会成功,刚刚打下几座小城,被秦军轻而易举就夺了回去,他们的队伍也被打散成散兵游勇,张良只得重新回到刘邦队伍中来。当时项羽正在巨鹿和秦军主力决战,刘邦乘机抢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灭了秦朝。项羽随后入关,觉得刘邦投机取巧,十分恼火,“欲击沛公”。张良和项伯从中竭力调解,帮助刘邦渡过了鸿门危机。刘邦退往汉中时,送给张良“金百溢,珠二斗”,打发他回韩国去,等于把他“辞退”了。张良将金银悉数转赠项伯,只身回到韩国,方知韩王成已被项羽所杀。至此,张良的“复韩”理想彻底破灭,只得重新投奔刘邦。
              张良的以上经历,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在刘邦阵营内始终带有“客串”性质。刘邦虽然重其才,用其计,但对他的信任度一直有所保留,对他始终没有达到倾心相依的地步。刘邦本人粗俗豪放,做泗水亭长时衙役小吏“无所不狎侮”,做了皇帝仍然“素慢无礼”,对萧何等都是直呼其名,动辄臭骂。张良身上则有一股子贵族书生气质,知识高深,见解精辟,谈吐文雅。刘邦对张良一直以“子房”称之,始终客客气气,连重话都不曾说过一句。相敬如宾,要害在“宾”。在刘邦心目中,张良这个人“身在汉营心在韩”,并不是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因此,在关键问题上,刘邦对待张良和萧何的态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封侯前,刘邦对“三杰”作出评价,第一个就讲到张良,给人以错觉,好像他把张良列为第一位大功臣。实际上,刘邦内心一直把萧何排在第一位,“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只是由于群臣争功激烈,刘邦自己不便直说,“难之”。最后正式排列位次时,关内侯鄂君揣摸到了刘邦的心思,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发表了“萧何第一,曹参次之”的意见,刘邦立即表态:“善!”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恩宠无以复加。
              司马迁有评语:“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刘邦遭遇过很多次危机,危急关头都是张良为他出谋画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刘邦面临重大问题时,也往往都是张良为他作出精辟分析,帮助他作出正确决断。诸如:智击秦将,计取关中。化解鸿门危机。不立六国之后。去汉中,以退为进。联合英布、彭越以抗项羽。重用韩信,独当一面。主动出击,追击项羽。调动韩信、彭越参加垓下会战。定都关中。不废太子。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刘邦都曾得力于张良的计谋和忠告。人们不竟要问,既然刘邦明确表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那么张良应该排在第几位呢?刘邦对此三缄其口,别人也没有谁再提出这个问题。
              对此,张良内心作何感想?
              


              8楼2012-02-02 12:38
              回复
                【刘邦信也萧何,疑也萧何 】
                最后说说萧何吧,萧何是“三杰”中唯一的善终者。 【这里我不太赞同~大家可以来讨论】
                从地图册上看,离张良庙不远,公路边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处”。我问了一下那里的情况,说是现地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只立了一块石碑,偶然可以拣到几片碎瓦,别的没有什么可看。一想也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兵荒马乱,荒山野岭,当时不可能在现地留下什么标记。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处”,也是后人半寻半猜的地点,不去看也罢。
                封建制度的用人原则,本质上就是人身依附关系。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萧何与刘邦是真正的老乡,刘邦“沛公”,萧何是“沛人”。虽说韩信和刘邦、萧何也都是老乡,但彼老乡非此老乡。对韩信来说,老乡的概念意味着“老乡整老乡,杀你没商量”。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汉书?萧何传》中讲了几件事:一,萧何是沛中小吏,刘邦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二,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萧何“常佑之”。三,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别的官吏都给刘邦送钱三百,唯独萧何给了五百。《史记?高祖本纪》中讲了另一件事:吕雉的父亲犯了事,躲到沛县县令处避风。沛中官吏豪杰,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备了礼金前来探望。萧何负责收礼接待,他大声宣布:“人太多啦,送礼不满一千的都到堂下去坐。”刘邦来了,分文未带,却写了一个假帖递进去,大声说:“我送一万!”萧何眼皮一翻,将刘邦放了进去。刘邦对所有客人都不放在眼里,径直坐了上坐,喝得烂醉。从此,与吕公混得烂熟。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司马迁通过这件小事,将刘邦骨子里的痞子气写得淋漓尽致。萧何是衙役小吏之流,想来与乡里这类痞子是混得稔熟的。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
                史书上说萧何此人“以文无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本事不大,但不坏”。又说他办事认真,负责课税,上缴最多。秦朝的监郡御史经过考察,觉得他很适合到朝廷去当差,准备推荐。萧何不愿离开本乡本土,推辞不去。从这件事可知,萧何很适合干机关工作。他后来跟随刘邦打进咸阳,别人都忙于虏掠金银财宝,他却急往秦宫收集图书资料、法律文件、地图报表之类,这些东西后来对汉朝开国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萧何对刘邦,真可谓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连皮带骨统统倒进了刘邦的锅里。这一点,是他与张良、韩信的根本区别所在。刘邦长年领兵在外与项羽作战,萧何开始几年“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后来又留守关中,兢兢业业地“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将粮食兵员源源不断从关中送往前线。事无巨细,他桩桩件件都考虑得周到细致,只要报给刘邦,全都照准。有些事来不及奏报,他就付诸实行,刘邦回到京城时再补报一下,刘邦也很满意。
                萧何对刘邦忠到这种程度,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非也!
                刘邦的用人原则,“疑人”第一。“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什么意思?刘邦在前线与项羽对峙,战事艰难,却几次派使者回京来慰问萧何,说他在后方工作太辛苦了。有个叫鲍生的,对此咂出了味道。他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暴衣露盖,非常艰苦。为了使汉王对你不起疑心,你何不动员你的子孙和亲属中凡是能当兵的都去当兵,使汉王觉得你把全族人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可以让他彻底放心。萧何“从其计,汉王大悦”。这件事给刘邦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群臣争功时,许多人认为萧何一天也没有到过前线,一次仗也没有打过,把他的功劳说得那么大,听了不服。刘邦就说:“你们都只是独自一人跟随我打天下,多的也只有两三人。萧何举族几十人跟随我,你们能和他比吗?”萧何算是认准了一条,他的肉全在刘邦的锅里,有了刘邦的天下,才有他萧何的家业。


                12楼2012-02-02 12:45
                收起回复
                  常听人说,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条别人是否真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他刘邦做不到。天下谁对刘邦最为忠心?萧何。可是,刘邦对萧何这样的忠心老臣,也是一疑再疑啊!韩信参预陈豨谋反,吕后串通萧何杀了韩信。刘邦从征讨陈豨的前线传回命令,正式立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专门配备一名都尉带五百兵丁担任相国府警卫,萧何的待遇马上上去了。有个叫召平的,立刻提醒萧何说:“你的祸要从这里开始了!如今陛下领军在外,你在宫中留守,一粒小石子也没有打到过你头上,你要什么五百警卫?淮阴侯刚刚闹过一次谋反,陛下为你配备五百警卫,并不是对你的恩宠,是对你不放心啊!”他劝萧何谢封勿受,并将自己家中的财物统统献出来,作为军费支援前线,以消释陛下心中之疑。萧何“从其计”。果然不出所料,“上悦”。不久,黥布叛乱,刘邦亲征讨伐,又一次次从前线派使者回京看望萧相国,询问他在后方操持国事的情况。又有人提醒萧何说:“我看你糊涂到极点,灭族之灾快了!你不想一想,你现在高居相国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陛下领军在外,担心你倾动关中啊!现在,你应该多买田地住宅,让陛下知道你并无谋国之心,他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又一次“从其计,上乃大悦”。请看看,伴君之人,这叫过的什么日子?如果不是那些肠子拐了十八道弯的人从旁一次又一次及时提醒萧何,萧何的脑袋能不能保留到最后,很难说。


                  13楼2012-02-02 12:45
                  回复
                    ————————————————————————————————————————
                    全文完结


                    16楼2012-02-02 12:47
                    回复
                      怎么听着听着,觉得好悲凉


                      IP属地:上海17楼2012-02-02 19:08
                      回复
                        santorini
                        历史的存在就是个悲剧。。l


                        18楼2012-02-02 21:25
                        收起回复
                          首先,张良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他后期所做大多是为明哲保身。其次,他与刘邦相处多年,又保全了刘邦多次,聪明如他,想要取信与刘邦亦不是难事。再者,张良避世多年,又经战乱无数,早已不是那个冲动的少年了,他连天下都可以不在乎,难道他会那么在乎刘邦?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2-02-02 22:22
                          回复
                            我是幸福的吗?
                            哈哈哈哈哈哈。。。球球啊,你知道张良为什么选择投靠刘邦而不是项羽么。。


                            20楼2012-02-02 22:25
                            回复
                              这篇文章我好像看过。。我不赞同作者观点。


                              IP属地:北京来自掌上百度21楼2012-02-03 0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