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33贴子:239,921

转贴:陈 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吧主要求 把陈平的也贴出来了 大家讨论一下吧


⒈ 世俗之人
陈平是仅次于张良的人物。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在刘邦的老部下里,陈平与张良大致属于一类,好比曹参与萧何大致属于一类。第二,陈平不如张良,好比曹参不如萧何。这是公认的看法。那么陈平何以不如张良呢?陈平在什么地方不如张良呢?

陈平不如张良,并不是说陈平的政绩、功勋不如张良,而是说他的境界不如张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随着他的思想层次之高低而相应地有所不同。陈平和张良都是所谓“道家者流”,所学相类,他们的境界不同,首先是由于他们对道家学说的理解不同。道家学说,有道有术,有体有用。张良立足于道家学说之“体”,道、术兼顾,体、用不二;陈平则把道与术、体与用分裂为不相干的两截,一味迷恋于道家学说之“用”之“术”。

道家出于隐士,道家思想乃是关于隐士生活的一曲颂歌。隐士者,也就是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放弃一切世俗追求的人。但是隐士虽然逃避社会,却不逃避人生,相反,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生、本真的人生,他们的理想乃是“全性保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无牵无挂、行云流水般地生活着。正是由于看到这种理想的生活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道家才主张要出世、当隐士。因此道家学说的根本和精髓,乃是成就个体生命、回归本真生活;道家之“道”,首先乃是关于个人的生命之道、生活之道、人生之道。张良把握了道家学说的根本和精髓,在汉初那些受道家影响的风云人物之中,只有张良一人具有隐士的气质、超脱的气象和成就个体生命的需求。张良一生的所作所为,好似明代张居正所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陈平恰恰缺少了那种属于“隐士”的东西,他这个人很现实,很世俗,很功利,没有丝毫超现实的视域与情怀。一句话,陈平乃是不折不扣的“世俗之人”。“世俗之人”一旦与“道家者流”相结合,便产生了一个高明的“术士”或“谋士”,一个精明的政客。

道家思想之“用”之“术”,也就是将道家学说之原则和方法运用于世俗生活之上,以取得成功。然而世俗的成功,并不等于生命的成就。实际上,陈平在生命和人格方面的确一无所有,毫无所成。不过,道家学说之“用”,也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加以不同方式的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终还取决于运用者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水平,陈平在这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甚至很有某种个人风格。他曾经为刘邦六出奇计,功劳不小。在中国历史上,陈平乃是作为术士或谋士而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也是玩弄阴谋诡计的一代宗师。

陈平的确是一个成功人士。陈平一生的事迹,也就是一个平民百姓如何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过程。陈平的成功经验,也就是中国古代谋臣之所以成功的经验。





1楼2006-06-03 04:15回复
    ⒋ 立身之道

     

    像陈平这样一个精明的政客,他所关心的,仅仅是权力的变更,他所担心的,仅仅是失去进身之阶,他的心中不可能有什么永恒的原则和是非的标准。

    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称制,行天子之权,想要立娘家吕氏诸兄弟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为人耿直,当场便表示反对:“当年高帝曾有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现在要立吕氏为王,那是违背白马之约的。”原来刘邦晚年为了巩固皇权,永久性保住刘氏江山,曾经向功臣们索取同心辅佐刘氏皇室的承诺。为了保证承诺的有效性,刘邦亲自与彻侯级别以上的功臣举行一个仪式:当场杀了一匹白马,割取白马之血,滴入加盟者的酒杯,然后宣誓,誓毕,将血酒一饮而尽。白马之盟作为刘邦晚年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他的遗嘱。王陵以白马之盟答复吕后,自然是理直气壮。吕后十分恼怒,便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的意见。陈平和周勃都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掌权,想让吕氏兄弟称王,有何不可!”吕后大喜。王陵责骂陈平和周勃道:“当初和高帝歃血订盟,你们两位不也在场吗?现在高帝死了,你们便纵容太后的欲望,阿谀奉承,违背盟约,有何面目见高帝于九泉之下!”陈平却振振有辞,大言不惭:“眼下在朝廷上当面争论,我比不过你。至于保全大汉江山,安定刘氏天下,你却不如我了。”

    焉知陈平的阿谀奉承,保全的不是他自己?

    陈平的阿谀奉承,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吕后假意提升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实际上夺去他的右丞相之职。王陵免去右丞相职务后,吕后立即令陈平取而代之。

    陈平确实非常擅长保全自己。如今樊哙早已去世,但是吕媭对陈平的恨意,就像一坛酝酿多年的淳酒,越来越浓烈。吕媭多次在吕后面前诽谤陈平:“陈平当丞相,也不管事,天天饮美酒、玩女人。”陈平听说以后,反而更加放纵地饮酒作乐。吕后知道了,暗自高兴,顿觉放心。有一次当着吕媭的面,吕后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和女人的话听不得’,现在就看你对我的态度怎么样了。不必害怕吕媭讲你的坏话。”陈平从此更加积极表态,卖力讨好吕后。吕后先后立吕氏家族四人为王、六人为侯,陈平都一一顺从。

    然而陈平实为两面三刀之辈。既然陈平可以公然违背作为刘邦之遗嘱的白马之盟,那么他自然也不会对吕氏表示什么忠心耿耿、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汉高后八年三月,在一次外出祭祀活动中,据说是赵王如意的鬼魂“为祟”,使吕后发病,而且病势沉重。一向对政治气候极其敏感的陈平,马上就开始审时度势,见风使舵:吕后这些年来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但是这棵多年来遮住汉家天空的大树,马上就要倒塌,刘氏皇族的身姿眼看就要从树荫下显露出来。现在最佳的保身之道,莫过于积极消灭诸吕,一劳永逸地刨掉它的老根,永绝后患,以此作为取悦刘氏皇族的进身之阶。然而要做成这件大功,光凭陈平一个人是不行的。以陈平个人的力量,哪能与诸吕抗衡?假如此事不成,岂非反倒惹祸上身?正当陈平躲在家中静坐思量,细细琢磨之际,有人找上门来了。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儒生和“辩士”陆贾。陆贾老早就跟随刘邦,经常在刘邦面前讲《诗》、《书》,刘邦非常反感,破口大骂:“老子是在马上得天下的,那里用得着研究什么《诗》、《书》!”陆贾说:“皇上在马上夺取天下,难道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结果居然连刘邦都被说服了。现在陆贾又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前来游说陈平:“天下安定时,人们注意的是丞相;天下危急时,人们注意的是将军。如果丞相与将军联合,那么人民就会归附,人民归附,则天下即使有变,权力也不会分散。现在天下就在丞相和太尉两位的掌握中了。你为什么不主动和太尉周勃多交往?”陆贾此言,正中陈平下怀。于是陈平拿出五百金为周勃祝寿,周勃也桃来李答。从此“将相和”,只等吕后驾崩。七月,吕后病逝。齐王刘襄率先发兵,以白马之盟为旗帜,号召天下共诛“非刘氏而王”的诸吕。陈平和周勃趁机里应外合,策划了一场政变,尽除诸吕,然后迎取代王刘恒进京为帝,这就是文帝。现在,陈平摇身一变,从一个“吕党”变成了刘氏社稷的一大功臣。
    


    4楼2006-06-03 04:17
    回复

      陈平此计,的确奇妙,效果极佳。如果不是对项羽的性格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不可能想出这么好的计策。这就再一次证明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颠扑不破的经典名言。然而陈平或许不愿意承认,这一奇计毕竟有些美中不足。比如“夜出女子二千人”引楚军主力前来攻打,无异于送羊入虎口。一计之成,竟要白白牺牲两千人的生命,尤其是两千名无辜妇女的生命,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陈平用计,未免有些只问目的,不择手段。

      然而,越是这种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计策,就越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汉七年,刘邦受困于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大军的“白登山之围”,也是靠了陈平的计策才得以脱身。白登山之围可能是刘邦一生中最为惊险最为狼狈最为屈辱的一次经验。当时汉军被围困了整整七天,已经到了全军断粮的地步,形势万分紧急。幸亏刘邦用陈平奇计,派人找到冒顿单于的阏氏,这才得以解围。刘邦脱身之后,对陈平的计策秘而不宣,所以世上无人知道它的内容。

      当然也有不少猜测。比如汉代应劭就有一种说法,说是陈平请人画了一幅绝色美女图,送给冒顿阏氏,诡称汉家有此美女,现在汉皇被困,打算将她献给单于。阏氏怕汉家美女夺走丈夫的宠爱,便劝丈夫解围,放走了刘邦。由于此计有失国家体面,所以秘而不传云云。然而这个说法实在太过牵强,因为送一幅美女图,并不比送真正的汉家公主更为丢脸。汉家天子此后不断地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边境问题,难道就不是有损国家体面了么?从刘邦对“白登山之围”心有余悸、吕后对匈奴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汉朝直到汉武帝才敢正面攻击匈奴来看,陈平当时的那一“奇计”,其十分的不堪乃是可以想见的了。事实上,此计虽然一时得逞,其实后患无穷,甚至得不偿失,因为它竟然使好几位大汉皇帝丧失了勇气!假设一下,如果“白登山之围”时在刘邦身边的不是陈平而是张良,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吧?

      据说陈平曾经为刘邦“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为何如此?恐怕正是由于这些“奇计”中颇有一些或阴险毒辣或卑鄙低下或不择手段的见不得人之处。晚年的陈平自己也心中有数,说了一句相当公正的话:“我一生多用阴谋诡计,这是道家所禁止的。陈家的爵位到我这一代就废了,完了,以后再也不会起家了!这都是由于我暗中种下祸根的缘故。”


      7楼2006-06-03 04:18
      回复
        算是和张良做个对比吧


        9楼2006-06-03 04:20
        回复
          这篇写得可不怎么样!是同一个人写的


          10楼2006-06-03 14:36
          回复
            是啊 署名什么的是一个人啊 
            你觉得哪里不好呢 我觉得还可以


            11楼2006-06-04 00:00
            回复
              时常看到有人把张良与道教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张良隐并不是因为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

              说到陈平,作者把陈平贬得太过了.陈平出身不比张良,所以要达到张良的地位他势必要付出比张良大得多的努力,这是生天条件所决定的,为了达到他的目标,他必须要不择手段.
              荥阳之围那阵,陈平出女子老弱为饵助刘邦逃走,让人不耻,但若当时在刘邦身边的不是陈平而是张良,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计呢?


              12楼2006-06-04 09:36
              回复
                我的看法跟吧主有几分相近。我觉得这篇文章确实没有挖掘出陈平这个人的深度来,把陈平看得过分没水平了。
                另外,我也完全不觉得张良是道家中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吧主,张良那个时候“道教”还没产生呢,不过张良应该算是我国道家修炼的先驱者了。可是我觉得张良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道家,道家的东西只是他用的多种手段其中之一,如果非要说是什么家,我倒觉得更接近儒家,不过其实我觉得归根到底他是个侠客,政治的侠客,朝廷的侠客,“为天下”的侠客。
                此外,还有一点异议:荥阳突围,出女兵,以纪信代死之计,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是陈平的计谋吧?而且,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当时张良不在刘邦身边啊,他不在刘邦身边在哪?我觉得基本上他应该在刘邦的身边……至于这个主意究竟是谁出的,我看各种情况都有可能。


                13楼2006-06-05 14:36
                回复
                  基本同意楼上的 对陈平感觉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所以难免不客观了
                  既然是侠客 应该是墨家才对呵 不过同意楼上说的张是用了多种手段 包括儒 道等 
                  关于“此外”:我记得《百家讲坛》讲过这方面的问题 对当时第一谋圣和韩信都在干什么提出质


                  14楼2006-06-06 01:58
                  回复
                    韩信当时远在北方战场独挡一面呢,确实不再刘邦身边。
                    另外,我百家讲坛的那种质疑应该是针对濉水惨败吧,那时候张良韩信确实都在高祖身边~


                    15楼2006-06-06 10:25
                    回复
                      好象是哦 我自己都有点记不住了 
                      也好象是彭城


                      16楼2006-06-06 21:34
                      回复
                        我想,濉水惨败就是指你说的彭城……彭城大战,项羽三万骑兵破汉军五十六万,汉军被挤下河的不计其数,濉水为之不流…


                        17楼2006-06-07 10:24
                        回复
                          是的 我就是这个意思 
                          不知为何怎么就败那么惨捏 张良韩信都干啥去了 有损2位威名啊 不会是有什么内幕司马迁也不知道 还是不好透露呢 这种漏洞可不象是严谨的司马迁能犯


                          18楼2006-06-08 01:47
                          回复
                            张良可能在忙着移葬韩王成,韩信则一心在制定北伐计划,两人谁都没注意刘邦在开party…


                            19楼2006-06-08 11:51
                            回复
                              很有创意的解释 能再说详细点


                              20楼2006-06-12 2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