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吧 关注:4,596贴子:106,425

回首爱新觉罗们

收藏回复

  • 222.130.189.*
回首爱新觉罗们  
 


一 

 

从由山海关到沈阳的列车上向外望去,东北平原粗野依旧。虽然覆满了庄稼,还是掩不住它的豪放本性。玉米高梁不再是关内那副规矩本份模样儿,漫山遍野泼泼辣辣地铺洒浓绿,夸耀着这里与众不同的肥壮。村庄们七扭八歪地躺在平原上,东一个西一个,没有一点章法。连天空也显得格外高远,表示着它对这片土地的格外纵容。不过望得久了,视觉神经的兴奋点便迅速降低。这里太空旷了,一片一片摇过去的,高梁之后还是高梁,玉米之后还是玉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全世界的高梁玉米都种到这里了。高速行驶的列车变成了绿色海洋中央的一叶小舟,似乎永远也没有希望靠岸。

忽然就想,当年走在这条路上的满洲士兵们,该是个什么心情呢?当时,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几片庄稼,更没有什么大路。到处是望不到边的森林、草地和沼泽。列车呼啸声中的每二十分钟在他们脚下会化成一整天的艰苦跋涉,这浩翰平原的每一米,都需要他们用脚一步步量过。他们套在牛皮靴里的脚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水泡,他们的脸被汗水腌得看不出模样,他们一定被疲倦和单调弄得很沮丧。对于当时人口稀少的满洲人来说,肥沃的大东北已经是过于辽阔了,不论是渔猎还是垦殖,养活他们都绰绰有余。为什么他们要用生命作赌注,辛辛苦苦地穿越无边旷野,去参与中原的逐鹿大战呢?

当然是人类天性中的永不安分的进取心和好奇心支配着他们的双脚。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突破长城的封锁。他们不是安于在白山黑水间捕捞大马哈鱼的庸汉,他们的血液里充满了不安分的幻想。刚刚在内部战争中取胜的爱新觉罗家族,踌躇满志。那种拥有更多财富,占领更多疆土,获得更多尊敬的欲望象火一样烧灼着爱新觉罗们的心脏,让他们在辽东山野的土炕上夜不安枕。他们听说,在森林和草地的那一面,有高大雄伟的北京城,有从天上流下来的黄河,有千里沃野的成都平原,还有风光如画的苏杭。他们带着初生期人类完整无损的自信和雄心,带着那种可笑又可爱的向不可能挑战的勇气,又一次跨上了马背。

这些戴着鱼皮帽的汉子要向世界证明,他们是最强者。

 

 



 

 

爱新觉罗们从东北森林一路顺风地走进古城北京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从努尔哈赤起,这个家族的成员们就显示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进取欲望、极高的智商。他们普遍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极为好胜。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到雍正和乾隆,家族血统中的优良品质并没有随着生命的传递而稀释,相反,倒是一代比一代出色。

在一八四O年以前,全部的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对抗史。在几千年来的一系列对抗中,爱新觉罗们率领着女真人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他们成功地骑着马走进中原,并且建立了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他们的统治居然比所有的汉人王朝更为成功。马上民族的刚健和锐气并没有在汉文化所提供的温柔乡欲望海中被消磨软化,而是象好钢反复淬火一样,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他们既保持了刚健的本质,又逐渐磨炼得稳健、缜密、老练,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在这样的异族统治下出现水到渠成一样的自然。

事实证明,异族的入侵对中原文明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中原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丧失了进取心的封闭式文明,这种文明像个老人一样不断回忆自己的童年——传统中的唐尧时代。它迷恋过去,惰性沉重,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在自我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文弱,保守。如果没有异族入侵的刺激,它只能不断退化,淤积,停滞。正是女真人的入侵,给中原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难能可贵的进取心。满族人不畏艰难地推行了摊丁入亩,养廉制度,改工归流,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难题,成功地完成了中原文明的全面调整。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部分地把自己的个人品质输入了整个国家,他们凭借杰出的整体素质造成了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入侵前最后一次繁荣。



1楼2006-05-23 17:42回复
    • 222.130.189.*

     

     



     

    当清王朝带给人们太多的失望、痛苦和屈辱的时候,激进的革命党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他们看来,爱新觉罗家族是这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如果中国还在汉族人手上,绝不会遭受如此深重的屈辱。这个口号没有被喊很长时间,因为不久人们就认识到,把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民族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确的。

    可是,在思考这段历史时人们常常感到的一个困惑的是,满族人本来是从外部走入中原的,当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跨海而来时,他们应该比汉族人少心理障碍,多一份清醒和明智。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和西方人的接触中,接受了汉文化的满清统治者比汉人显得还要顽固不化。他们极为虔诚坚定地维护他们继承过来的汉文化,对海外“蛮夷”无比鄙视和轻慢。

    其实仔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满族人自身的文化自卑感是这个问题的钥匙。爱新觉罗们天赋非凡,但是他们毕竟是从偏僻的荒野走出来的,他们身上带着浓浓的泥土味。起兵之初的太祖努尔哈赤虽然也是个地位很高的奴隶主,可他的宅邸却只是一大家子人共同居住的几间茅草房,周围是一圈东倒西歪的木篱笆。《满洲实录》记载,努尔哈赤起兵后的一天夜里,发现有敌人来偷袭他的住宅,他赶紧让两个儿子钻进炕柜底下隐蔽,自己从枕头边摸起刀爬到窗前观察动静。可见那时的“汗王”居然是妻子儿女一大家睡在一条大炕上。随着满洲人马蹄的东进,他们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汉文化。一六二五年,他们仿照汉人,在新攻下的沈阳建起了一座皇宫,这便是今日的沈阳故宫。这座新宫一定让满洲人费尽了心血,他们想高标准高格调地好好排场一把,以显示这个新崛起的东方大国的风采。可是今天我们到沈阳故宫去看一看,扑面而来的感受却是这座宫城的局促、草率和没见过世面的小家子气。

    马背上的满洲人越往西走,越惊讶于汉文明的灿烂辉煌,也越来越为本民族文化的鄙陋苍白而感到自卑,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典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无不美仑美奂,完美得不敢想象。他们看到了故宫大殿的巍峨雄伟,看到了御园三海的迷人风光,看到了京师人物的文质彬彬,回想起自己那座沈阳故宫,,看看脚上的牛皮靴子和树皮鞋,他们没法不自卑。正是受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的驱动,满洲人迅速地汉化,满洲贵族们开始发愤地攻读汉文典章,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原文化。他们择善而从,见异思迁,苍白的文化底蕴使他们没有资本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拒绝和轻蔑的态度,质朴天真的本性使他们在绚烂耀眼的汉文化面前露出惊奇笑脸。这时的满族人头脑清醒。可以设想,如果鸦片战争提前到十七世纪发生,满洲人完全可能以一种现实明智的态度去面对西方炮舰背后显现出来的文明,就象后来日本人所做的那样。

    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乾隆,满洲皇帝越来越深地走进汉文化的殿堂。顺治皇帝十四岁时还不懂汉语,亲政后才开始学习汉文。这个聪明懂事的青年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语言障碍,苦读汉文书籍。他把乾清宫当作书房,数十个书架上经史子集、稗官小说林林总总,殿内长几上摆满了商彝周鼎、图章画册,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常常用功到深夜,直到所读书籍能流利地背诵才去睡觉。几年后,他在《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议论颇有遐思,未免太生穿凿,想是才高而见僻。”这几句短短的评语足以显示出他驾驭汉文字以及用汉语进行思维的熟练程度。

    康熙皇帝是第一位生长于北京的满族皇帝,虽然年幼丧父,这位早熟的少年天子并没有耽误自己的教育。从这一代开始,满族皇帝们对中原文化的精髓部分——儒学登堂入室了。在书海中泛舟博览的过程中,康熙皇帝逐渐被宋明理学征服了。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一种理性阐发,具有条理分明的外表和恢宏博大的内容,它包涵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用它自己的独特逻辑解释了宇宙间的所有问题。康熙皇帝认定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质之万世而不移的绝对真理,他说:“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枕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他命大臣们编纂了《朱子大全》,将朱熹正式升配孔庙,从这一代起,爱新觉罗家族已正式加入中原文明的构建者行列了。
    


    2楼2006-05-23 17:42
    回复
      • 222.130.189.*

      雍正皇帝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好奇心,一方面,他要忙于镇压政敌,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他已完全被中国文化迷住了,他的视野中没有给那些千奇百怪的西方仪器留下空间。这个外来者的后裔比汉族人更热心更虔诚地推崇中原文化。有一次,他把欧洲传教士聚集到圆明园,试图用他雄辩的口才证明西方人的谬误,劝他们信仰儒学。他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不过他并不感到沮丧,因为他认为,顽固不化正是夷人素质低下的证明。

      乾隆皇帝最为景仰的人是他的祖父康熙,他为人也比乃父雍正更从容大气一些。所以,他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东西感一点兴趣,不过,仅仅是一点而已。正是他,命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设计了占地一百多亩的西洋楼。这群建筑保持了纯正的巴鲁克风格,庭院中的松柏也是摹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的,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小品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不过,和祖父不同的是,在他的头脑里,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完全沦为了他眼中的“淫技奇巧”,成了开心取乐的“玩艺儿”。他的头脑中已构筑起传统文化为支撑的完整宇宙,在他的世界观中,没有给西方思想以一寸立足之地。这位性格坦率开朗的皇帝从来不掩饰他对科学的嘲弄态度。传教士在他眼里和那些侏儒一样,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戏法”来松驰他紧张工作后的神经,来装点他统治下盛世的升平。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治绩,乾隆皇帝举目四望,历史上那些竞争对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已被他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他已达到独孤求败的境界。一方面,他工作得有点累了,另一方面,在他的坐标系中找不到前进的目标。

      在他的视野里,在那时任何一个人的视野里,世界是封闭的、固定的,历史按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均速周转。身处世界的中心——天朝上国,周围是拱月群星般的藩国。身后是悠久的历史,眼前则是一成不变的未来。在这种静态的世界观中,他已经达到了成功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见惯了太多的千奇百怪,见过无数的大场面,导演过一幕幕雄壮的历史活剧,没有什么东西能再引起他的兴趣,吊起他的胃口。

      满洲人世代相传的进取心在他这一代得到了空前的满足,象汹涌的潮水一样,达到顶点之后,开始逐渐消退了。因为前面不再有什么可激起他们竞争欲望的东西。自命不凡的乾隆,现在全部身心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快感当中了。

      乾隆四十年后,乾隆皇帝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自己和历代帝王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己确实是伟大得无以伦比。开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后来是比政治安定,比军事成就,再后来,这种比较到了一种极为庸俗的地步,他开始和历代帝王比年龄,比在位时间,比儿孙数目,乾隆四十五年他七十寿辰时,他自制《古稀说》,历数秦汉以下历代帝王中活到七十岁的只有六个人,其中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宋高宗都不值一提,元世祖和明太祖虽武功甚盛,但“礼乐政刑,有未遑焉。”而他自己,“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都是别人所不能比的。“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得意之情,不能自掩。乾隆五十年周庆,他又和帝王们比起在位时间,作诗一首:“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汉武却非所景仰,宋宗高孝更非伦。”随着年代一年年增长,儿孙一日日增多,他的这种比较就更加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屡见于诗集之中,几乎成了一种心理疾病,难以克服。

      乾隆皇帝所举的事实都不错。问题是这些事实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他没有继续努力的空间了。他不断举行豪华的庆典、巡游,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对此他有自己的解释:天地生财止有此数,不散于下,则聚于上。正是这种静态的中世纪的思维方式,使他看不到由于经济扩大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事实上,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激增,中国社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弯曲变型,经济方式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和变革。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可惜乾隆看不到这一点,他的才智只能用在搜罗证据来证明自我的伟大之中。
      


      5楼2006-05-23 17:42
      回复
        • 221.227.214.*
        明朝人早已有了世界地图,清朝明君却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对手英国从哪来,这也归罪到汉文化头上阿


        8楼2006-05-23 17:45
        回复
          • 221.227.214.*
          功劳全部是满族皇帝的,过错全部是汉人劣根性。
          什么叫舞池


          9楼2006-05-23 17:49
          回复
            • 219.156.201.*
            可笑至极的文章!


            10楼2006-05-23 17:50
            回复
              • 221.227.214.*
              难道指望当年字都不识的爱新觉罗们引进西方科学?日本属于华夏文化圈,明朝的天工开物,明朝人翻译的《几何原本》在清朝被禁,却在日本影响很大,对日本了解西方起了很大作


              11楼2006-05-23 17:53
              回复
                • 221.227.214.*
                当年清朝皇帝的祖宗,努尔哈赤就是死在明朝人引进的西洋大炮之下。难道还不应该知道西式先进武器的利害


                12楼2006-05-23 18:05
                回复
                  • 221.227.215.*
                  另外,明朝人的华夷观跟清朝人也不一样,清朝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中国人是华夏,西方人是蛮夷;而明朝人却认为,有知识,知廉耻的人,不管来自哪里,都是华夏,没有文化又不知廉耻的人,即使一个民族的,也是“蛮夷


                  13楼2006-05-23 18:13
                  回复
                    • 222.130.189.*
                    一看楼上就可笑,人家皇太极,五年后就造出了比明还好的西式大炮,多看点历史吧!这篇文章说的你还没看出来吗,满人一开始比汉人更愿意接近西洋人,看后来做了汉人的好学生后怎么成这样了?
                    还是人大青史研究所的所长戴易先生说的好,是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造成的,他不需要交换什么!他不需要交流!!!!
                    还有一定要多看历史,明末中国早就分裂的没样了,为什么当年年大将军征西,在明末的时候新疆那有一个准葛而国比中国还大,外联沙俄,内联西藏,叫板中国,征西征西,从康熙打到乾隆打了70年!那是康乾盛事呀!举国之力呀!没有这些那来的今天中国!


                    14楼2006-05-23 18:26
                    回复
                      • 61.51.61.*
                      以后在自我陶醉之前先问问别人是怎么想你的?不要这么厚颜无耻,惹人笑话,OK?


                      15楼2006-05-23 18:29
                      回复
                        • 221.227.215.*
                        这么回事啊,那汉人真是太对不住清朝皇帝了

                        不但用西方人的大炮打死了一代天骄努尔哈赤,还不许努尔哈赤的子孙们接触西方科技,用心真是太毒辣了!


                        16楼2006-05-23 18:34
                        回复
                          • 222.130.189.*
                          历史,需要的是反省! 
                           1975年2月 26日,中共辽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毛远新、黄欧东、魏秉奎、苏羽等17人,以所谓“现行反革命罪”,做出了处决原辽宁地方基层女干部张志新的决定。 

                          实际上,张在监狱中,由于不断遭到“行凶殴打凌辱”,此前已经发疯了。 

                          1975年4月4日,张志新在临刑前,被按在地上割气管。张志新呼喊挣扎、痛苦至极,以至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割断张的气管,是辽宁公安局的一个法医,根据当时辽宁当权人物的意旨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张呼喊“反革命口号”。 

                          随后,张被处死,刑场执行记录为“弹中头部一枪击毙”。张的尸体,一直下落不明,据说是被拉回沈阳,“把她剖腹挖心,取得内脏”后才火化。 

                          1978年10月16日,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张志新案撤销原判,平反无罪。 
                           
                          1979年3月1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宣布,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 

                          1979年3月31日辽宁省委召开了为张志新烈士平反昭雪大会。 

                          但至今,事件当时人,包括毛远新、黄欧东、魏秉奎、苏羽等17人,提出割断张喉管的法医,对张“行凶殴打凌辱”的管理人员,没有一个人,出来对这个惨案表示反省。


                          17楼2006-05-23 18:53
                          回复
                            无知!~~


                            禁言 |18楼2006-05-27 03:06
                            回复
                              • 60.10.45.*
                              这篇文章真好笑。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是看表面。清朝皇帝本质是什么?文字狱干什么了?他的统治是成功的,可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20楼2006-05-27 09:42
                              回复